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意象的象征意蕴——《峨日朵雪峰之侧》《百合花》教学设计

2023/4/28 10:10:45  阅读:176 发布者:

设计说明

高中必修上第一单元课文以诗歌为主体,兼有两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属诗化小说,可以借鉴诗歌解读意象的方法学习这两篇小说。本设计遵循大单元教学理念,将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与小说《百合花》整合在一起进行阅读,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依文体特征分别初步学习这两篇课文,理解诗人借攀登者来表达对成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梳理小说《百合花》的情节,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第二课时,以解读“意象的象征意蕴”为切入点,探究诗歌和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对解读诗歌和小说主旨的定义。以下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梳理两部作品的意象,解读“雪峰之侧”“百合花”等核心意象,分析其丰富意蕴,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获得审美体验。

2. 探究诗歌和诗化小说象征手法运用的不同,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借意象和细节描写抒情的特点,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峨日朵雪峰之侧》和《百合花》,今天我们将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来学习。一诗一小说,除了“青春价值”这个共同的人文主题,还因为《百合花》是一篇诗化小说,也有意象,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就是解读这两篇课文中意象的丰富意蕴,探究两篇课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探究《峨日朵雪峰之侧》之核心意象 

1. 上节课我们从意向意境角度学习了这首诗。诗人用意象组合营造意境,以抒发感情。在众多意象中,你认为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明确:核心意象是“雪峰之侧(高度)”。因为诗歌的题目就是《峨日朵雪峰之侧》;诗歌的第一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整首诗写了攀登者攀爬并停留在“雪峰之侧”这一“高度”的所见所闻所思。

2. 诗文围绕这个核心意象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围绕“雪峰之侧”这一“高度”,诗歌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立于“雪峰之侧”的见闻:“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描写的是征服“雪峰之侧(高度)”获得的新视野、新境界,一种在低海拔高度无法欣赏到的壮观宏大景象。

②征服“雪峰之侧”的艰辛:“小心探出前额 / 惊异于薄壁那边 / 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罅隙 /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刻画的是雪峰的高大险峻,和征服它所要付出的艰辛和代价。

③超越“雪峰之侧”的渴望:“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 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写出了“我”想超越“雪峰之侧(高度)”的心理需求和力量渴望以及现实反差。

④接受“雪峰之侧”的享受:“此刻仅能征服高度 / 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表达了“我”停留在“雪峰之侧(高度)”时对自我的清醒认知,接受现状后的心灵享受。

3. 诗歌中的“我”是一个登山者,“雪峰之侧”是攀登的“高度”。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雪峰之侧”这一意象所代表的“高度”,可以随着人的身份职业、处境际遇的不同,或是解读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象征意蕴。联系现实生活,试着从解读角度和身份处境两个维度探究“雪峰之侧(高度)”的象征意义。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推举代表做阐述。

示例:在社会生活中,“雪峰之侧(高度)”可以象征每个人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达到的事业高度。从心理角度看,诗中“我”在“雪峰之侧(高度)”的见闻感悟,象征着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心理认知高度,即对自我状态的清醒认知,不执念于不现实的目标;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因为此时“我”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攀越,上升到某种哲学高度,能辩证地看待人生,明白了强弱大小都是相对的,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快慰。从艺术创造角度看,本诗写一次爬山的见闻感悟,却带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具有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往往用生活中一处典型的意象或细节来表达诗人的思考或感悟,且语言高度凝练,“雪峰之侧(高度)”这个具体意象以及“我”的见闻感悟,指向广阔的生活,可以产生丰富的象征意蕴。

三、探究《百合花》之核心意象

1.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百合花”一词在文中出现过三次,是被面上的图案,与故事情节和人物都似乎关联不大,小说却以它为题目,为什么?

点拨:《百合花》是一篇诗化小说。诗化小说的特点是不大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视创造意境。在小说中,作家一般会创设某个独特意象或者特定意境,营造出诗意的抒情氛围,来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旨。

明确:因为“百合花”是小说的核心意象,结尾直接点明是“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2. 你认为“百合花”象征了谁的“纯洁”,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纯洁”的理解。

明确:首先“百合花”象征了新媳妇的纯洁。她“惜被”,笑而不语;“借被”时,既含蓄俏皮又深明大义;“献被”时隐忍克制、痛苦愧疚。由此我们看出新媳妇是一个淳朴、善良、深明大义的人。

“百合花”还象征了小通讯员的纯洁。他的纯洁表现在与女性交往害羞紧张、借被子可爱腼腆、救担架队员英勇无畏,小通讯员是一个质朴纯真、憨厚腼腆,热爱生活的青春少年。

“百合花”还可以是“我”的纯朴爽朗、大方热情性格的象征,与小通讯员聊天、关心他的家人和婚姻、回忆家乡生活等细节,则体现出“我”的纯洁。可以说“百合花”象征了小说中所有人物的性格品质的“纯洁”,包括文中次要人物,如担架队员和乡干部,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灵精神都是那么的质朴真诚,没有丝毫的做作,不见半点的虚假。

3. 文中说“百合花”还是“象征感情的花”。你觉得小说中“百合花”象征了谁与谁的感情,那是一份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首先,“百合花”象征了“我”与小通讯员之间的感情。“我”对通讯员的感情是起伏变化的,从最开始对故意与自己拉开距离的不满,到发现始终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产生兴趣,再到聊天得知是自己的同乡,进而喜欢上这位小同乡,到牺牲后的痛心。这是同志之爱、朴实乡情,也有男女青年相互吸引的爱慕之情,这些质朴的情感宛如自然纯洁的“百合花”。

  其次,“百合花”象征了新媳妇与小通讯员之间的感情。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感情更多地体现在一些细节上。咬着嘴唇笑、要给小通讯员缝补肩头破洞、东张西望寻人、两次“啊”的一声、庄严虔诚地为他擦拭身子、一针一针地缝补衣服、劈手夺被盖在小通讯员身上,这些细节体现了一位处在幸福之中的新媳妇,对于象征爱情的被子借与不借的纠结,对借被的“同志弟”的情感态度由歉疚到关心、再到悲痛敬重。这份含蓄亲切、洁白无瑕的感情,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4.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小说主旨有了初步认识。请结合“百合花”的象征意蕴,重新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示例:小说以《百合花》为题,它关联小说的各个要素,更暗示了小说的主旨。它既是各个人物纯洁善良、质朴平凡性格特点的象征,也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美好青春、美好生命、美好人性的象征,还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感情的象征。《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小说,作者没有正面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而是以女性情怀、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与人性,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如“百合花”般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美。

四、比较诗歌和小说中象征手法运用之不同

1. 两篇课文,一个是诗歌一个是小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课文中的核心意象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请结合两节课所学,小组合作探讨如何解读诗歌和诗化小说中的意象,两种文体中的象征手法运用有什么不同。

明确:两篇课文都是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但因为文体特点不同,诗歌和小说中的象征手法运用和意象象征意义的解读也有不同。诗歌因为语言高度凝练、语义含蓄跳跃,再加上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意象的象征意蕴偏“虚”,多在言外,可指向生活。解读时要抓住意象的本质特点,抽象出其要表现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再通过联想在生活中找到相类似的事物、情形,用丰富的生活来解读意象,深化理解。因此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蕴,需要运用分析、联想、比较等思维方法,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更需要读者的思维参与,从中获得思考的愉悦。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中的意象都与小说要素相关,要为小说主旨服务。因此小说意象的象征意蕴偏“实”,多指向文内,解读时应抓住意象本质特点,结合小说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情节,去理解意象所象征的思想情感、品德情操。解读小说中意象的象征意蕴更多需要读者的感情参与,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走近人物,和人物产生感情共鸣,得到审美感受。

2.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可以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中。结合这两篇课文,简要谈谈文学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能起到怎样的效果。

点拨:象征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象征体)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本体)。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中的“海燕”,它是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它象征了多灾多难的祖国。

明确: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加大了作品的容量,给作品带来多元解读的可能;也能起到委婉含蓄的抒情效果,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峨日朵雪峰之侧》中“雪峰之侧”,运用象征手法,使得各种身份各种处境的人,读它都会有自己的理解。《百合花》一文则用“百合花”来象征人情美、人性美,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岁月中人的纯洁品质和情感的一种赞美。

五、布置作业

1. 阅读《哦,香雪》,挑选其中的一两个意象,分析意象的象征意蕴。

2. 从第二课中再选一首诗歌,赏析诗歌关键意象的象征意蕴。

作者:李良益(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22年第9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