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写昆明雨季的景、事、物的“散”
与作者表情达意的“聚”。
2. 初步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并
进行迁移阅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会有一个地方,它不能让你停留一辈子,却会深深地镌刻在你的记忆里,让你想念一辈子。”对于作家汪曾祺先生来说,“这个地方”叫“昆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汪曾祺先生来到他的第二故乡——“昆明”,一起去探寻昆明雨的美妙。
二、赏“景”
1. 课文的标题是《昆明的雨》,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写雨的段落文字读一读,说说雨有什么特点。
明确 :第 4、5 段,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2.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事、物一幕幕展现出来。接下来,我们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景、事、物,并且说说它们所具备的特点。
明确 :
小结 :课文所叙的景、物、事很多、很散,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景物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都和昆明的雨季有关,反映的都是昆明雨季的特点。
三、悟“情”
请大家精读课文,品析文章的语言,圈点批注,透过文字体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参照以下句式,说一说这些景物背后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参照句式 :从 ______(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的 ______ 情感。
预设 :
从“我想念昆明的雨”中可以看出作者直接抒发的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
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中可以看出“我”对昆明生活的记忆深刻,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从“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这东西这么好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菌子好吃的印象深刻,同样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昆明的深刻怀念之情。
从“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 :‘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可以看出作者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从“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从“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 , 但是这样大的
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赞叹之情。
从“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营造了一种静谧舒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珍视与怀念之情。
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课文虽然所叙的景、事、物很多,但都围绕着核心,即怀旧与珍视,追溯岁月流逝之后留下的珍贵记忆,表达对昆明生活的怀念,对过往人生的珍爱。
四、析“特点”
1. 请大家根据前面内容,归纳课文的文体特点。
明确 :本文是一篇散文,一篇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指 的 是 文 章 的 选 材 广 泛, 形 式 自 由 ;“ 神 聚 ”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集中而明确。“形散神聚”其实不仅是散文的特点,还是散文行文的方法。
2. 课文是怎样做到“神聚”的呢?请探究本课“神聚”的方法。
明确:
(1)紧紧围绕中心选材,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是为了反映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怀念。
(2)线索分明,昆明的雨贯穿全文。由一 张 画 引 出“ 昆 明 的 雨 ”, 再 由“ 昆 明 的 雨 ”引出雨季有代表性的菌、果、花、树等,并在描述过程中自然引出几例对昆明普通人活动的描述,最后又由一首怀旧的诗收住全文,构思精巧。
(3)情感贯穿其间,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
(4)词句反复出现,首尾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心语,直接抒发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赞美。这也正是作者艺术匠心的表现。散文之“散”其实是伴随着“整合”和“精致”展开的,外形散,内核严整,形散神聚。
3.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散文,选择其“神聚”的方法。
预设 :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昆明的雨》,并且由篇知类,归纳提炼出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指的是文章内容选材广泛,而且形式自由 ;“神聚”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集中明确。“形散神聚”,一方面实现了散文内容和形式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可以让文章中心思想明确。
五、迁移阅读
请用刚刚学到的散文特点,阅读并分析下面这两篇散文的“形散”与“神聚”。(《我的家乡》《娄底忆旧》见学案,略)
预设 :
小结 :汪曾祺先生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其实,散文最终将会带给我们的除了美感和诗意之外,还会有对生活的信心与信念。中国是一个散文的大国,历史悠久。“形散神聚”正是散文之特点,用自由之形式,抒自我之真情,也是我们中学生可以好好学习运用的文章体裁。让我们一起读散文,写散文 ;让我们一起相信生活,创造生活吧!
六、作业设计
1. 必做 :运用课堂所学的“形散神聚”的方法,继续阅读汪曾祺的散文《翠湖心影》《故乡的食物》等 。
2. 选做 :运用课堂所学的“形散神聚”的方法,自己创作一篇散文,参考题目:《长沙的雪》《记忆中的 __________》。
THE END
作者:李柳枫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22年07期)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