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段反思
2023/4/28 9:54:30 阅读:103 发布者:
教学反思
上完片段教学后,老师说我的设计有问题,与同学们的互动也颇为生硬。回去后,我反复观看了自己的上课视频,发现老师说得很对,我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完整性,生硬的开始和戛然而止的结束,完全是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嵌套,对问题的分析也流于表面,难免会让学生感觉云里雾里。此外,和学生的互动只局限于你问我答,正确的示范应该是像庄怡颜同学讲《故都的秋》时引出五幅秋景那样,由学生的回答引出话题,然后层层嵌入,学生们回答得对的地方要分析对在哪里,不对的地方也要分析不对在哪里。另外,我的发音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三”,我很明显没有读到位,好的语音面貌能吸引学生们更专注地投入课文,这也是我要纠正的地方。
01 课堂设计
针对课堂设计的问题,我认为设计课的内容时,选题一定要精练,务必做到精而不杂,具体体现为教学设计一定要少而精,过于繁杂会很枯燥,过于简略又没什么可见拓展,就比如我的这堂课就过于简略,没有拓展的空间。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设计那么多问题,针对十分钟的时长,两三个就够了,但每个题的信息含量一定要大,有一定的深度和拓展延伸性及可探究性。
其次,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比如《致云雀》这篇课文,重点就是云雀的形象分析,我几乎把所有篇幅都用来赏析云雀的形象,这固然突出了重点,却也没有了重点,因为好的课堂要主次分明,脉络清晰,既不能一路高歌勇进,也不能一直平平稳稳。
02 教学过程
针对教学过程的问题,我认为教学过程一定要精练,避免拖泥带水。可以开篇点题,废话少说,三言两语直接导入新课,用不着长篇大论的解释这类课的作用和功能。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都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导致教学过程背离教师原定的教学计划。就如巧玲同学之前在《背影》中的导入环节。由于问题较多,且学生深有感触,而回答的内容超过设计的时长,影响后面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拖延教学进度。在该情况下,老师应该对教学用时进行控制,并用适当的方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终止学生影响教学进度的行为。老师除对课堂上意料之外等状况进行反思之外,还应对教学细节进行反思,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语的准确性、教师板书时字体的大小等。
其次,我们要注意教学情感的酝酿,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是用朗读或者其它方法带动学生情绪,因此作为教师,提高语音面貌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解读《致云雀》这样的优美诗歌时,声音其实是最好的媒介。体现在教学设计里是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巧玲同学的《背影》,她首先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然后再切入课文,由此引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能够更快地投入课堂氛围中。
03 课堂互动
针对课堂互动的问题,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很重要。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开展课堂,而非照着教案照本宣科,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听学生的,这样是上不好课的。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增强互动性和感染力。我们应该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其中,我认为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虽然我不善于创设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从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THE END
作者:黄高洁
来源: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汉语师1班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