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确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现实价值基础上,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探索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具体步骤有三个:把握学科关键概念,明确课程内容主线;完成适宜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科深度融合;采用整合性学习评价,反思单元学习成效。最后提出应注意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把握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节点等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中语文 跨学科学习 实施路径 统编版教材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基于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前适应高等教育的跨学科学习,成为核心素养语境下语文课程 改革的重要趋势。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也特别适合连接其他学科,在跨学科学习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现实价值
1. 建构多学科集成的语文实践活动场域
2. 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尝试
01
把握学科关键概念
明确课程内容主线
在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要求以及教材单元内容,提炼该单元的学科关键概念。学科关键概念主要是指学习该单元过程中,需要理解和运用的重要语文知识和能力,典型思维和认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在明确学科关键概念后,我们以它们为依据,连接有助于理 解语文学科关键概念的其他相关学科。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由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制定的学习目标,以及由学科关键概念拆分形成的内容主线。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和内容主线,有助于整体把握多学科教师协同备课后研制的跨学科整合学习方案,以及方案内部各个学习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因为多学科的介入,迷失语文学习方向,背离语文学习重心。
结合第二单元导语、单元研习任务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特点,我们将本单元的学科关键概念确定为“理解与传承先秦诸子文化经典”。基于学科关键概念,我们选定历史和政治作为辅助学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 :
①通过诵读,建构诸子散文阅读经验,培养文言文语感 ;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研读文本,梳理文言文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 ;③结合历史学科深入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各自不同的论说风格以及这些学说的现实意义 ;④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结合思想政治学科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华文明产生的重要影 响,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⑤辩证思考诸子学说的现实价值,能够在新时代的语境中,结合个人阅读体验就核心观点做出辨析和阐释,并完成一次思辨性写作。
在此基础上,拆分学科关键概念“理解与传承先秦诸子文化经典”,形成针对学科关键概念深入理解的内容主线,将整个跨学科学习的逻辑链条确定为三个主要问题 :“百家争鸣产生具有怎样的历史背景”“百家争鸣的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和评价诸子百家的思想”。
02
完成适宜学习任务
实现学科深度融合
推进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时,我们立足教材选篇补充适宜的资源,尝试建构单篇细读、群文比读、专题研读三种课型。基于不同课设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 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整合学习方案中的学习任务,提升他们对学科关键概念的理解。整体上遵循前面提及的两种跨学科实施理路,侧重以语文学科为主,根据教学需要辐射其他学科,立足于语文学科,实现多学科统整。
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单篇细读主要在明确百家争鸣背景的基础上,梳理教材选文内容,明确各家思想学说的内涵。群文比读主要进行两个层次的对比 :一是教材选文之间的对比,明确各家论说的语言风格特点 ;二是结合教师补充拓展材料。如教材中未涉及的法家代表论著《韩非子·五蠹》等篇章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各家主张及其论争焦点。专题研读主要围绕诸子思想的文化影响与传承发展展开,针对其影响将主要安排儒道互补专题研究,针对传承发展在结合补充资料思辨先秦诸子思想局限的基础上,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根据上述课型,我们将语文实践活动演化为具体的学习清单。比如:
①了解背景,明确目的。依托研读相关历史材料,归纳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这一活动展开,结合历史学科初步探究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
②儒家智慧,历久弥新。依托教材选文以及补充资源阅读感悟这一活动,了解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结合教材篇目学习提醒,将思想政治学科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资源进行补充,促进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
③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依托补充资源对诸子思想的局限展开思辨,结合政治学科初步探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方式,以及单元研习任务四“结合新时代语境辩证思考诸子经典语句”,促进学科交融,培养多学科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
03
采用整合性学习评价
反思单元学习成效
在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方面,我们也主张坚持整合取向,设计能够针对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案,对学生跨学科理解进行综合评判。在评价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跨学科视角主要表现为三点 :①评价主体不仅局限于语文教师,也需要由其他学科教师或由学生个人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 ; ②评价重点不局限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思维,而是立足于关键概念呈现的跨学科学习思维,关注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生成的跨学科理解,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评价需要融入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之中,其形式既要包含在多学科学习中的学业评价,也要包含针对单一学科的学业评价,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的优势互补。
三、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注意的事项
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
把握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节点
比较国内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跨学科学习已经成为适应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习模式。我们这里仅就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一些初步的实践和思考。其他诸如为适应跨学科学习的语文课程实施模式变革、语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以及语文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等焦点议题,有待深入探究。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因为“学科核心素养”带来的孤立效应,改变各个学科之间貌合神离的现状。从这个意义上看,跨学科学习将会成为“后核心素养”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和超越点。
原文略有删节
作者:刘丰 徐鹏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