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反思片段

2023/4/28 9:50:45  阅读:90 发布者:

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引导是教学的关键。经过反思,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可以学习和改善的。

1

幻灯片的引导

幻灯片上材料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将大量材料展现出来,这些材料是教师所学的,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师拥有的大量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翻阅大量资料,获得心得体会,这些都是教师的成果,而不是学生的。幻灯片上的材料的多少,应与学生所学挂钩,而不是教师所学多少。

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教师在幻灯片上应尽力做的是加强引导。字数多,且字体大小一样,平铺展开,这样没有引导。1、改变字体大小,字体大小随重要性改变,就是告诉学生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2、增大小标题,就是告诉学生这个是标题,标题以下的内容是扣着标题的。3、版面分成两边,就是相互对照。4、平行排列文本,代表有一定先后顺序。5、辐射排列文本,代表文本是同时、同地位的。6、明暗的对比,具有暗示性,基于人的生活经验,颜色、明暗,都可以利用起来。

学生观看幻灯片的展示以视觉为主,而听教师的讲解以听觉为主,如果教师将要说的内容都放在幻灯片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接受到的是重复的内容,没有分工。幻灯片和讲解之间应有一定的分离,幻灯片的展示是持续的,而教师的讲解是流动的、瞬时的,把什么内容安排在幻灯片上,把什么内容设计在讲解里,这也是教师应考虑的,经过修改,幻灯片会更加简洁,同时更有用。

2

提问的引导

提问设计层层深入,相当于引着学生渐渐走进文本的深处。我的试讲对提问也是缺乏设计的,结合其他同学的试讲,我都认为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课堂的开始就提出问题,能引起思考,引起兴趣,但这个问题应该在后续的活动中慢慢解答出来。如果问题过难,教师又不引导,问题就只是悬置,即使最后教师给出答案,也不一定能为学生所吸收。既然提出问题,就要扣住问题,就像拿起美食,有色有香,但要吃下去,就要咀嚼,问题有趣或有挑战性,其意义不应该只在于此,问题的要义在于解决而不是观赏。

针对一篇课文,问题的设计有很多角度。找出文中人物的服饰,比较看看;他们的表情,总结出来;说话的特色,是不是人人不同?如果答得上来,能不能自己写写?这一篇课文这样写,有没有别的作品也是这样写的?这个作品和同一个作者的其他作品有什么联系?写同样一个事物,不同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如果用另一种写法,会更好吗?答案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的,如果学生早已知道答案,只需照着样子回答,就会减弱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爱思考,也不会觉得在实践什么。实践是鲜活的,用提问让学生动起脑筋,读书不读成书呆子,而是读成智多星。提问学生课文的第一段的作用,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答出要点,但也许事实上有的作品并非这样,教师可以找到例子,启发思考。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等,但不是每个手法的作用都完全相同,同样的手法,可以运用出细微的差别;也不是用了修辞手法就一定更好,有时运用不恰当会适得其反。

说作者的愁、喜、理想等等,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不能体会,教师可以用提问引导,不必让学生“自作多情”。明明学生不觉得有那样的情感,却要勉强学生去抒情,学生就学习了骗人,学习了假装。情感应是自然的,理解了的时候,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主题和思想也是这样,反封建、反抗黑暗,学生真的明白吗?不能让学生再做阿Q,不知道什么是“革命”,精神上仍然封建,糊涂地做事。

提问是要给学生以方向的,而不是自问自答,学生来插个嘴。如果学生暂时不明白,可以先搁置,保存宝贵的好奇心,之后用更多问题启发,不用急着自己回答。学生不明白写山神庙的风雪有什么作用,就先问林冲在庙里做了什么,问林冲为什么要酒,问林冲怎么发现阴谋的,问林冲的命运如何,这样做更多引导,学生能知道就会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既然读者读不出来,又怎么能说写雪起到了那样的作用呢?我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试讲中提出了“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应该把问题准备得更充分,比如故事发生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的?故事的时间点有哪些?酒店里有哪些客人?……当学生发现这些都可以从第一段看出来的时候,就知道第一段是有什么作用了。这样也能对接寻找菜品、价格、酒店格局之类的活动,在讲解上下文的联系的时候也可以更自然,耗时也可以减少。

END

作者|胡彬

来源 |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级汉语师1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