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劳动之光项目教学活动

2023/4/28 9:47:00  阅读:178 发布者:

摘要:“五育融合”是中国基础教育在新时代变革育人方式所提出的重大课题。我国对于五育融合的研究与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开放的教 学形式,成为学校推进五育融合的一条重要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劳动主题单元;劳动教育

引言

“五育融合”作为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两者虽有联系,但究其本质, 差异仍较大。五育并举提倡全面发展,而五育融合注重五育要素融合渗透。受教育体系不完善、综合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长期影响,五育并举目前仍处于亟待完善的阶段,以五育并举为重要前提的五育融合仅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项目教学作为基于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全面发展,契合“五育融合”发展目标, 将其作为五育融合的实施载体,有助于推动五育落于实践,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劳动情感

劳动主题单元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并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激活语文学习的灵动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对劳动本身和劳动者应有的情感,并尝试 采用各种形式创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前与课后分别安排学生完成两类与单元学习相关的活动任务。课前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劳动者调查问卷”, 内容涉及具体劳动类别、从业年限、劳动收入和行业标准等,并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此项任务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开发,要求学生在数据统计、表格罗列、项目分析等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结论或观点,作为研读文本的智性支持。课后则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周围工厂、街道和社区等,走访工人、匠人、民间艺人或 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相机捕捉他们自然的劳动状态,并设计采访稿以还原他们真实的劳动情感。学生在活动中“沉浸式”地投入,产生了诸如感慨艰辛、 赞美坚守、珍惜成果等关于劳动的真情实感。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 文体特征,设计学生参与度高、获得感强的实践活动。

例如,教学《芣苢》和《插秧歌》两首诗歌后,鼓励学生以课本情景剧的形式,对田头农人一家幸福的劳作场景进行创意排演。首先,教师设置编导组、演员组和剧务组,并分别为学生介 绍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自由组合,围绕文本,从人物状态剖析、道具设计使用、对话旁白增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编排,最后跨组讨论、陈述观点,整合资源、优化方案。课本情境剧的排演,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齐心协作的美好,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丰富了学生的劳动情感。

在读写训练中领悟劳动价值

读与写的相关训练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有力支撑,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劳动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语句文段的理解和思考 的基础上,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写作训练,助其领悟劳动的价值与真谛。

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本单元中为刻画典型人物而不吝笔墨的细节描写,比如,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那一蔸的情形,从时间、地点到人物的动作和 心理,详尽可感,生动形象,可想而知这一历史时刻在袁隆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显然,这是人物通讯中值得浓墨重彩的部分。接着,请学生围绕“劳动者的时刻”的话题,去观察身边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也可以把目光投向行业楷 模或者国家功勋,以积累作文素材为目的,搜集他们的劳动事迹,选取他们在劳动中最精彩、最美丽、最感人的一幕,用文字细致描摹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劳动时刻。

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层次结构,从开篇立论到提出核心概念,从对比说理、升华主旨再到分类举例、强调观点,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感受到逻辑严谨之精妙;再尝试以“新时代,我们还需要工匠精神吗?”为辩题,要求学生拟写辩论稿陈词内容,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小组协作学习由教师分配小组,组内成员明确 分工,从准备工作到实施计划再到最后的成功展示,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学习他人的优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五育”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快速发展。

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评价阶段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教育目的是多维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应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必须使评价方式多样化,多角度评价学生,通过编制试题、拟定评定量表 等进行课程量性评价;借助访谈多元主体、全程考察课程设计与实施、自我评价与修改等方式进行质性评价;多学科教师采取课程内容交叉评价法,提升教学内容的融合度。分前、中、后三阶段对课程内容进行侧重性评价。

前期是课程设计阶段,课程内容的融合度是该阶段的核心评价内容,并对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课程板块的衔接度等方面进行侧重性评价,确保课程整体内容的优质性。

中期是课程实践阶段,该阶段以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课程的“知行”匹配度为主要评价 内容,兼评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科学性等方面,保障课程内容契合项目教学整体目标。

后期是课程反馈阶段,课程内容的实践效果、实践形式、改进意见是该阶段的主要评价内容,从课程内容和实践运用两个维度展开,利于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

结语

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劳动都是值得被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劳动者都应该被尊重。教师要充分利用劳动主题单元,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者最美, 领悟劳动价值的弥足珍贵。

原文略有删减

作者|钟海霞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来源|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四)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