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
摘要: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帮助教师解读教材的引导性材料,但由于助读系统在教材中的分布较为零散,常被教材使用者忽视。在新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使用与推广越来越广泛,对于“统编版”教材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对“人教版”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短歌行》《归园田居》的助读系统进行系统性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将教材内容分为注释、单元提示以及学习提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提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 的三方面特点,提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助读系统使用策略,进而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教材对于学科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要想高效地使用教材,首先就要对其进行理解、分析和研究。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属于语文教材的四大体系。它既能显示学科特色,又能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作为两篇经典古诗词,《 短歌行》《归园田居》 收编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而到了统编版教材仍被保留。但其在教材中的相关的助读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统编版教材的助读系统也在这种变化之下,显现其独有的特色。
一
重视情感体验,凸显诗歌当代价值
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灿烂的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情感和人生的深刻哲理。在统编版中,单元提示提到“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这无疑不在强调我国的优秀古诗词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且对于当今社会来说,诗歌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单元提示的第一自然段,统编版继续提 到:“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 的情感,深遼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统编版教材将《短歌行》《归园田居》编写在必修下第三单元第1课 (书中第7课),同一单元里包含的古诗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统编版教材将朝代、作者、情感内涵不同的古诗词编排在一起,编排方式由单篇转向多篇,更助于学生进行更为系统的“大单元”学习。统编版教材并在单元提示的第二段继续补充陶渊明、曹操等诗人的不同人生境界和情感世界的高度概括,更体现,其明确期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古诗词作品,以诗为镜,体会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人生的感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一大显著特点是删掉了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取而代之的是“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处于《归园田居》的正文的下方,注释的上方。且内容与前面的单元提示一脉相承,“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学习提示首先再次概述诗歌所要表达的整体情感,最后落脚点在“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提示也同样着重强调了重视学生个性理解,关注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达到情感的内化以及人生观的塑造。这也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相契合。
二
掌握鉴赏方法,感悟诗歌独特魅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在人教版教材中,学习提示第三部分提出以反复吟咏的方式进行诗歌学习。第二部分则简单概括本单元诗歌属于新诗体、新流派、新的表现手法,但却没有细致展开阐述。而反观在统编版教材中的单元提示第三段,这里告诉学生要逐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具体方法。
首先,统编版教材并在学习提示中,给出了两首诗歌的在语言风格及表达上的不同,从古诗这种文体入手,对诗歌鉴赏方式进行剖析。进而使学生从文本、语言风格等角度出发,对诗歌进行鉴赏。这样一来,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体现得更加鲜明,“文学味”更加浓厚。
其次,教材进行诵读时,要感受诗歌不同的韵律、节奏。这进一步发展了人教版教材对于诵读时对诗歌节奏关注。统编版教材在此基础上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想象与意境的感受。基于此,学生从朗读这一活动出发,对诗歌进行内在精神层面的鉴赏。
最后,统编版教材提到尝试写作文学短评。这再一次是使学生对知识的输入转化为输出,学生在遣词造句中,便能对诗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从鉴赏发展到创造评价阶段。
三
完善注释内容,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排版方式是两个版本的教材注释最明显的区别。脚注形式编排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但人教版的注释并没有分列,一个接一个横向顺次排列开来,这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比较杂乱,也不便于学生的查找与学习。而统编版采用的是双栏,不同条目会另起一行,注释的序号皆以左边对齐。注释从上到下分行,由左至右分列,排列整齐,条理分明,便于学生快读定位学习,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这样的排版方式也便于教师备课与讲解,提高教学效率。统编版注释的排版较人教版而言,更加美观与实用,而这样的改版可谓一举多得。
以人教版为底版,我们可以发现,较人教版相比,统编版《短歌行》《归园田居》两篇古诗注释变动较大,根据修改形式可将修改类型分为:删除整处、删除局部、拆分、新增、注释补充或变迁 、修改(原意改变)、修改(原意不变)、整合。
其中整处删除只有一处“乌鹊”;局部删除是指人教版中某一条目的注释只删除了其中的一部分,例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将“归心”的分支注释删除,“守拙归园田” 中只 留下“守拙”的解释。拆分即是指将一条完整的注释拆分成多个条目分条编码,例如将“少无 适俗韵”的“韵”字从原来整合的条目中抽出,单独成为一个带有编码的独立条目。注释的补充或变迁则体现在古诗文本选自出版社的年代版本不同,人教版教材中的文本选取于中华书局1979年版,随着时代变迁,统编版换成了2003年版。整合注释即是将两个条目的注释整合为一个条目,例如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整合为一处。新增即新添以往完全没有出现过的注释,这在《短歌行》中没有体现,但在《归园田居》中共有六处,例如“户庭”“沉杂”“余闲”等。含义的内容发生较大修改且原本意思改变的注释在两首诗中共计九处,数量还是较多的。例如《归园田居 》中“依依”在人教版教材中是“轻柔而缓慢的飘升”的意思,而到了统编版里,则改成了“隐约的样子 ”。《归园田居 》中“存”前指“怀念”之意,后指“问候探望”。含义内容发生较小修改,含义没有发生大变化的共计七处,例如逗号变为句号,“借用”一词改为“仿用 ”等,这种修改调整体现了语文助读系统编排得更加周密严谨。
在《归园田居》中,多了“羁鸟”“羁”“方宅十余亩”“颠”“户庭”“沉杂”“余闲”六个新注解,便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知。给诗词的难以翻译的词汇加上注释,使得句子中的重难点得到突破并为今后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可以体会到,统编版教材的注释更注重词语在当前语境中的含义。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掌握字词的语境义,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语境下的字词具有不同含义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还能使教师运用语境的差异,从而开展多角度的教学设计。
四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助读系统使用策略
古诗词助读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各个要素既有直接的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教材在实践教学中的价值,教师应在使用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学生应积极使用助读系统,在学习古诗词中领会学习策略,以培养自己的核心语文素养。教师和学生是具有独特差异的个体,面对相同的教材内容,他们的需求不同,使用古诗词助读系统的策略也不同。
(一)对于学生
学生在借助助读系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积累文学知识,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学生可以先参照结合课前预习提示反复阅读,在读中体会古诗词的文本特点和文化价值,以及其在当代独特的价值魅力,提高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接着借助注解,学生能够想象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而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中的古诗词助读系统中,往往也蕴含了许多丰富的古诗词知识。以本单元的单元提示的第二自然段来说,学生阅读后可以明确陶渊明、曹操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这些文学知识不仅对教师的讲解做出了进一步的重点补充,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拉近不同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助读系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助读系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还能与学生学习过的旧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与内化吸收。进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综合素养也将得到发展。
因此,在古诗词学习的道路上,学生要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细读教材的助读 资源,为古诗词学习提供较完善的学习支架。特别对于注释系统,可以提前熟读成诵,形成扎实的记忆,这样才能为今后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打好坚实基础,以期更好地提升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能力。
(二)对于教师
助读系统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助读系统如同教材设置的一架沟通交流的桥梁,它的左边是文本,右边是教材的读者。它的存在便于读者对于文本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助读系统,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与文本沟通,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古诗词助读系统,改变以往非范文系统就不加以重视细读的观念。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利用古诗词助读系统,使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结构更加系统完善。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古诗词助读系统被视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为保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搭建了坚实桥梁,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与时俱进,将传统古诗词教学理念进行变革,使古诗词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其次,教师应该具有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意识,充分利用、深入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需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隐性资源,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特色活动,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实施。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古诗词助读系统内容,形成一系列配套资源,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辅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助读系统能够作为学生独立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依据,同时向老师提供把握教育教学方向的系统指导。因此,身为老师要充分开发古诗词助读系统进行备课与教学,实现教学相长。作为学生,也要明确助读系统的价值所在,利用助读系统提高学习能力。
原文略有删减
作者:李 敏 杨智渤
来源:文学教育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