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回忆性散文教什么

2023/4/28 9:28:02  阅读:105 发布者:

内容摘要: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散文,在初中统编教材所编选的散文中占据很大比重,和其它类型的散文相比,回忆性散文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的文本特质,执教者在进行教学实施时,往往出现对确定教学内容有争议的情况,尤其是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回忆性散文。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执教者需要通过明确回忆性散文的文本特质,从而确定以下四种类型的教学内容——“教情感变化”、“教语言风格”、“教写作笔法”、“教‘这一篇’的特色”。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 散文教学 教学内容 批判性思维

Part.1

一、“回忆性

散文教什么”为何成为难题

回忆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实感受和经历的一种文章体式,主要是对生命履历的回忆,这些人和事是对主体过往的真情实感的体会和人生感悟。王荣生先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提出了回忆性散文的四大文体特征: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自我个性鲜明、两重叙述视角、追求自我统一性,笔者综合了近年学界的相关资料,认为当下学者比较认可的是其三种文本特质:非虚构,也即写实性;双重叙事视角;两种叙述语调的语言风格,这些文本特质造成了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的现状。

1.写实性作品难以情感共鸣。赵勇认为散文的基本精神却是指向过去的,既然是指向过去的,散文中尤其是回忆性散文中表现出的应是中年人对自身真实经历的一种回溯性反思,作者回忆往事时的情感会映射在所忆的往事上,以及回忆往事的整个过程中,其回忆的价值也就在于它以巨大的真实性展示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的某个瞬间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所以,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体会也就成为了教学难题。

 2.双重叙事视角的复杂性。双重叙事视角是指,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我”在交替抒情,一个是过去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过去的“我”是作为体验主体的“我”,现在的“我”是作为回忆主体的我,视角的转换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具体表现在这两个我之间往往构成自我批判或自我发现关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以上这个片段是典型的两种视角的糅合,在作者回忆中的这个场景由先生、我、同窗构成,先从儿童视角描述,把孩子们即使在枯燥的课堂中也拘不住的野性子描绘得栩栩如生,到了最后一句,则将儿童视角转换为成人视角来描述,因为作为儿童的小鲁迅无从得知“绅士的地位”这个概念,如今成年的鲁迅通过视角的转变写出了对于作者对自己或他人失去童真的遗憾,以及对童年美好的追忆与怀念,对于学生而言,很难通过短短的一段话看出作者写作视角的变化。

3.两种叙述语调的羼杂。一篇回忆性散文中一般会出现两种语言风格,这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是双重叙事视角的产物,一种是叙述过去的“我”时符合体验主体身份的语气,或童真或意气风发,一种是回忆主体落笔写作时作为一个成年人正在回忆和体味的语气,或怀念或悲凉或悔恨,而“两种叙述语调的交替使用,就形成了文章审美趣味上的丰富性。”如何通过叙述语调的变化了解作者态度的变化也是一个教学难题。

Part.2

.回忆性散文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回忆性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回忆性散文问题认识不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会到作者文字中内隐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重视和挖掘回忆性散文到底“教什么”并实现其特有的教育教学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教情感变化。王荣生先生认为,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散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纪实性作为回忆性散文最本质的语体特征,作者在进行叙事时往往直接渗入了最真实的情感体会,但由于文体和情感的复杂性,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就需要教师在执教时通过对文本情感的掌握引导学生寻找并理解两种不同感情的差异,最终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内核。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在鲁迅叙述百草园的乐趣渐入佳境的时候,笔锋一转,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一个成年人绝对不会不知道父母亲把自己送到三味书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当然不会说出如此稚拙的原因来。这段叙事无疑给全篇增添了厚重的童话色彩,通过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以儿童的视角、口吻对家里人要将小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原因进行各种成年人看来很幼稚的推测,“总而言之”和两个“Ade”表达了不忍离别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是文章转向下半部分的读书生活和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我就只读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终于到七言。从“只”读书,过渡到两个“渐渐”,最后“终于”到七言,可以看出先生的教学和对鲁迅的要求是有耐心的、循序渐进的,并非是一味盲目推进教学的迂腐之辈,体会到先生表面上对鲁迅严格,实则是一种负责和厚爱,至于鲁迅本人的情感则是对先生教学方法的认同和对先生的爱戴、尊敬。

 2.教语言风格。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最本色的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通常对应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叙事视角的变化使得作者在进行往事叙述的时候往往下意识采用符合当时人物形象的语言风格,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共情能力尚有提升空间的初中生来讲就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和迷惑,所以分析语言风格也是教授回忆性散文的一大任务。扫开一块雪 …… 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扫 ”、“ 露 ”、“ 支 ”、“ 撒 ”、“系”、“牵”、“看”、“啄 ”、“走”、“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简洁清晰,准确地叙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虽然是童年回忆中的逮捕过程,但是此处作者明显不是像上文一样用孩童式的风格来描述,从中可以体味出作为回忆本体的鲁迅简洁质朴但是精准的语言风格。

3.教写作笔法。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为经典的一段为例:不必说 …… 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单是……在这一段中,作者以时间为序,从春夏到秋冬,从植物到动物,高低远近、动静结合,有局部也有整体,颜色错杂,细节描写、感官描写交织其中,百草园众物杂乱,但是在作者笔下主次分明,结构层次合理,体现了作者观察之细、描绘之妙,寥寥几句就把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讲授鲁迅先生写作笔法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此为例锤炼作文文笔。

4.教“这一篇”的特色回忆性散文既有共性,也有特性。除了情感价值和语言风格之外,还应教授“这一篇”散文的独特之处,“这一篇”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散文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经验与作者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的链接。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两段截然不同但不可偏废的经历成就了一篇充满情趣美和意境美的文章,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对“这一篇”的学习,可以勾起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经验,链接了文本中作者的经验和学生的人生经验后,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自身成长的一种回忆和记录,最终传承了鲁迅笔下的知识、经历以及背后的意蕴。

Part.3

总结

总之,在明确回忆性散文的文本特质后,就可以以此为据确定教学内容的四种方向“, 教情感变化”、“教语言风格”、“教写作笔法”、“教‘这一篇’的特色”可以给教师的回忆性散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希望可以起到破除回忆性散文阻碍学生理解的这一障碍。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