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考阅读题:怎样从记住”答题套路“到”跳出答题套路“?

2023/4/28 9:25:13  阅读:105 发布者:

有考试必有应试,有应试就难免有“答题套路”。“答题套路”是备考指导中绕不开的一个环节。

作为指导学生备考答题的老师,我们不能视“套路”为硅藻经典,尽管套路答题看起来简省高效,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视“套路”为洪水猛兽,尽管高考题现在一再提出要“反套路”。

其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寻找一个“用好答题套路”又能跳脱“答题套路”的平衡点。

以一道高考小说《玻璃》的阅读题为例。

《玻璃》的情节大致是:作为故事讲述者的我与一位社会底层老农民王有福的交往。小说开篇先提我与王有福约见,在交谈中得知王有福打破商店的玻璃之后受伤,害怕商场来讨要赔偿而逃跑,我得知后鼓动王有福去找商店索赔。王有福感到恐惧,主动给我钱,要我去赔偿玻璃。告别王有福,我到商店门口把寻找撞破玻璃者的布告揭了下来。

问题: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NO.1

从题型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叙事视角的问题。“我”在小说中作为叙述者,不作为故事主角。因此,关于小说非主人公的“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的讲述者,串联、组织全文故事情节;

2)使故事真实可信;

3)形成明暗两条线索:我的活动与故事主人公的活动交织;

4)由我的有限视角,隐去了一些重要情节,从而给读者留下悬想空间。

这四个方面就是“答题套路”。现在的问题是:要怎样把这四个答题套路用到这道题的作答中。机械的方式,就是背下这四个角度,然后直接“倒”到答题中。这样造成的结果自然就是文不对题。所答的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签”,与小说内容无干。得分自然很低。

因此,跳出套路第一步,要指导学生将“套路”的抽象要点与小说的具体内容对接。例如这篇小说包含了答题套路的要点(1)和要点(2),则要用“要点+小说对应内容概述的方式呈现”。具体为:

故事的讲述者,使故事真实可信。小说故事围绕王有福撞破玻璃和是否赔偿的事件展开,是由“我”与他的见面中讲述出来的,我的介入,使王有福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在这个答案的表述中,“故事的讲述者,使故事真实可信”属于套路的要点。而后半截的表述:“小说故事围绕王有福撞破玻璃和是否赔偿的事件展开,是由‘我’与他的见面中讲述出来的,我的介入,使王有福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属于小说与套路要点对应内容的概述。这样就形成了小说内容与套路要点的对接。

NO.2

基于套路,又要跳出套路,就像跳出如来佛的掌心,决不仅仅于此。最根本的还是要用“精细化阅读小说”这一思维利器来筛选,整合答题套路。

回到这篇小说,学生要实现精细化读懂小说,需要先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   用简洁的词语将“我”在小说中的主要活动按顺序归纳。

第二,   用简洁的词语归纳小说所展现的最主要冲突和矛盾?

这两个问题直接对准了题目的要求: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同时又将对“我”的作用分析连接到小说的具体情节中。

第一个问题属于基于解答任务的小说情节归纳,“我”在小说中的活动有:

约见王有福——请客——询问伤势——鼓动索赔——揭布告

第二个问题则更加精细化地对准小说的核心情节。这里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在一遍阅读中快速寻找到小说的核心情节。核心情节,必有激烈的冲突,有冲突,必有强烈的情绪。循着这个思路,到小说中找情绪突然加强的位置: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这个情节之前,都是事件发展中的叙述,到了这里,语言风格发生变化,出现很多情绪比较强的描述,例如:“嘿嘿笑起来”,“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学生要精细化阅读一篇小说,理解小说的主题,都需要捕捉到这类情节。

有这个语段可以看出小说的核心情节是:“索赔”,这也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要跳脱套路,整合套路,学生就要立足在“索赔”这个中心上。由此来观察还没有用到的套路要点:

要点1:形成明暗两条线索:我的活动与故事主人公的活动交织;

要点2:由我的有限视角,隐去了一些重要情节,从而给读者留下悬想空间。

先进行筛选:哪些套路要点可用?可用的标准就是与“索赔”能对应。

由此可以发现,虽然小说有两条线索,我与王有福喝酒;王有福撞破玻璃逃跑。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两条线索并没有围绕“索赔”这个核心情节展开。我的出现也不是制造两条线索。这种方式与鲁迅的小说《故乡》《祝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线索”这个套路要点应该舍弃。

《故乡》

《祝福》

接着再看“我的活动与故事主人公的活动交织”,还是从“索赔”这个核心情节出发,王有福撞破玻璃的活动在前,我约见王有福鼓动他去索赔的活动在后,王有福撞破玻璃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我的活动,因此“活动交织”一词显然不能用于此。

但是否可以认为这个要点完全摈弃呢?显然也不行,因为小说中确实把“我”和主人公王有福放在了一起,那么不是“活动交织”又是什么?从约见到鼓动的索赔的情节中,我们会发现“我”与王有福的交谈,清晰地展现了王有福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既有谦卑怕事的一面,又有逃避责任的心态。因此,这个套路要点的后半截需要进行改造,形成这样的新要点:

衬托人物:王有福谦卑怕事又逃避责任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更鲜明。

基于上面分析思路,再观察套路要点2,王有福撞破玻璃的情节不是由于我的出现而隐去,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见面之前,这与《祝福》的结尾“我”与长工的交谈隐去祥林嫂的死,《孔乙己》的结尾“我”没有见到孔乙己隐去他的死,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篇的小说的重要情节也不是王有福撞破玻璃,而是我鼓动他索赔,这个情节是实实在在出现的,因此这个套路要点与小说内容完全不对应,舍弃。

NO.3

至此,还要再检查一个问题,有没有不属于套路要点,但属于这篇小说所特有的答题要点。

仍然从核心情节出发,结合第一个问题:我在小说中的活动,可以发现随着我出现,我询问王有福的伤势,由我提议鼓动王有福索赔,将小说推向高峰。因此,这里还存在着一个答案要点:

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提议索赔,情节得以发展变化,冲突加剧。

到此为止,我们实现了立足套路,改造套路,跳脱套路的答题组合。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