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这里谈写作中的两个问题。
1.如何找到辩证分析的突破口?
2.如何抓准辩证分析的“点”展开有效论证?
归纳起来,用“辩证分析”让作文展现出深度和高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找到辩证点,一个准确地由辩证点生发论证。
请看这道高三模拟考试的漫画作文题:
审准这道作文题的关键是将漫画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根据认知进行比较思考。
材料中,漫画标题为“因小失大”。画面画的是一个人,眼睛瞪着右手拿着的标有“经济效益”的东西,左手把标有“环保”的西瓜形状的东西丢掉,使人联想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成语。画面简洁、寓意深刻,讽刺现代社会中有些人为了眼前小的经济效益,弃环保而不顾,甚至以牺牲环保为代价。
由此,可从做事情、看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去思考,既可分析批判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环保的现象,也可阐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由此做适当的拓展,论述任何事情都应该分清主次,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
思维走到这一步,相信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下一步怎么推进,怎样才能摆脱“要环保而不要过分看重经济利益”,“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正确却缺乏深度的立意?
一、如何找到辩证的“点”?
要在表面看似没有矛盾的问题中发现矛盾,有两条路径可以寻找到突破点:
第一,对材料的细节进行精细化的“概念辨析”。
多数得到中等分数(40—46)的考场作文都围绕着“不能只顾发展经济,不能只看重经济利益”,但漫画中的人看的是芝麻一样的眼前经济效益,也就是“短期经济利益”,那么我们可以对材料中“经济利益”这一概念进行限定:材料否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是否定追求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
在这里,经济效益不等于短期经济效益。如果考生在审题过程中能够捕捉到这个细节,并且在作文中用专门的语段进行“不是……而是”的辨析,则会找到一个很好的辩证点。
第二,挖掘无懈可击的大道理中的“矛盾细节”。
很多考生在作文中都谈到了“碳中和”,要保护绿水青山,这固然不错。但思维再推进一步则要发现这些现象和道理背后的一些矛盾和隐藏的细节。
例如,碳中和,低碳经济导致大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煤炭企业,火电企业面临转型甚至倒闭,这对企业里的每一个职工和职工的家庭影响将是深远的,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是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不是一句话“发展绿色经济”,或者一个态度“要环保”就能化解的。
再如,绿水青山在哪里?在中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但为什么这些地区的人要改变环境,甚至不惜引进有污染的企业,为什么这些地区是中国农民工外流最多的地区?难道守着绿水青山不好吗?我们甚至可以将问题进行极端化推演。放下一切经济效益的追求,一心一意让环保,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基调,难道就没有问题吗?当考生进行这样的挖掘和追问,就会发现漫画中所谈的问题,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请看这个语段:
经济效益与色环保并非互斥对立,非此即彼。塞罕坝林场,“三北”防护林等的建成,不仅成功治理了戈壁、沙漠原本恶劣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将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农村实行的“无废弃物农业”
对一些小流域进行边治理边发展的策略,在促进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同时发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
解析:这段话亮点非常突出。能巧妙地揭示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巧用“塞罕坝”等当代红色经典素材,将红色元素勾连到作文材料的主题上。但如果从前面所讲的辩证分析入手,还可以再进一步,可以围绕着“短视的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进行辨析。塞罕坝,“三北”防护林等环保的成功在于注重长远的经济效益,而非一味地突出环保却牺牲追求合理经济发展的权利。
再看这个语段:
人类步入近代社会以来,种种作为“创心伤肺”,自然能源被无限开采,大量的碳气排于大气之中,经济效益上盲目性地追求“高”与“快”,遮蔽 了人们的双眼,仅仅只是满于眼前的现代化步伐,大自然上人类留下的伤疤早已近至百年,又有谁铭记?
解析:这个语段最突出的亮点是将历史与现实贯通。用开阔的当代视野来审视历史问题。如果要追求进一步的辩证性,可以抓住碳中和的问题作深度挖掘。碳排放的伤害在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但如果一刀切进行节能减排,将会产生新的现实伤疤。所以成熟的现代化应警惕短期效益的追逐。摈弃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同时也要谨防短期环保效益的过分放大伤害经济的发展。
二、如何找准辩证的“点”?
知道从何处“辩证”,不代表着能准确施展“辩证”。这里就需要考生监控好“辩证”的“点”。请看下面这个“辩证语段”:
我认为,环保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效益。在当今这个新时代,有人对环保的理解始终停留于片面的阶段。他们不理解,爱护这些花花草草能有何意义?难道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吗?其实不然,习主席始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有其中的道理。我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环保能的省去破坏环境后才来补救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绿水青山有利于发展服务业,旅游业,通过景区吸引游客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盘活地区经济,使绿水青山成为地区发展的源头活水。反之,如若不重视环保,一味追求暂时性的利益,那么之后所受的恶果才是无底洞,更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解析:这个语段看似辩证了,但辩证的“聚焦点”找的不准确。语段一开头提出有人质疑环保的必要性,这不应立刻成为批判的靶子。而要冷静挖掘环保必要性受到质疑的背后的“合理一面”。如果这样一想,就会发现环保过度可能抑制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环保是需要的,但要警惕环境保护主义走向极端。这里的辩证“点”不在环保是否会成为经济负担,而在环保过度是否会挫伤经济活力。如果调整到这个角度,就自然回应材料所谈的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了。
辩证,不是形式上的一分为二,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挖掘问题背后的复杂因素。
如果学生能看到问题背后的复杂性,就能让思维更上一层楼,走向辩证和立体。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