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打通阅读理解的“最后一公里”:准确加工题目指令语

2023/4/28 9:21:38  阅读:102 发布者:

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是书面语言的转换过程:将我们所阅读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我们自己能表述的另一种说法。这个转换过程就是“阅读理解”。

例如,学生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梅花的?

不同学生在心中会产生不同的转换。

生甲在心中生成两句话:“如何,就是问情感。题目问的是:这首诗写梅花的时候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生乙在心中生成两句话:“如何,就是问表现手法。题目问的是:这首诗采用何种表现手法来写梅花?”

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学生都对题目赋予了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是把这个句子转换成自己经验,概念系统中的新语言符号,所以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内部加工。很显然,生甲的理解是不准确的,生乙的理解才是切合题目指令的。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转换的过程是调动经验加工语段字词的过程,调动何种经验,往什么方向加工,决定了阅读理解准确与否。所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的突破口就在指导学生面对具体题目时能准确加工指令语。

一、对题目指令进行答题方向的转换。    

作答阅读理解题,是依据题目指令在文章中找信息,然后组织答案的过程。因此,在读题的过程中要从题目中着力于寻找这两种信息:

1、题目的哪些字词提醒我们:这道题在文章中哪些语段找到答案?

2、题目的哪些字词提醒我们:该怎样表述自己的答案?

怎样表述包括:分几个要点,可以对接哪些答题模板,用概括性强的词语还是用文章中摘录的词作为答题中心词。

2018年高考全国卷1的小说《赵一曼女士》为阅读文本,设置三道阅读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 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问题:

1

小说中分别引用了大野泰治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和《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来表现赵一曼,而不采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或制造紧张的情节,有何作用?

2

大野泰治像上级呈送的审讯报告的内容蕴含着几层意味?

3

小说采用大野泰治这一“副视角”与“我”这一主视角相配合,产生了何种艺术效果?

初步读题,依据上面的两个标准可以发现三道题的关键词分别为:

1)引用,审讯报告,《滨江省……情况》,生动,紧张

2)报告内容,几层意味

3)大野泰治,副视角,相配合

接着要把词语进行关联和转换。

例如,第(1)小题可以依据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动宾关系,对比关系,性质关联等,进行串联。“引用”+“审讯报告”,形成一个动宾短语:“引用报告”,与“生动,紧张”形成联系,则生成了一种对比关系:“引用报告,而不求生动紧张”。

建立这样一组关系后,就可以将第(1)小题转换成一组新的问题:

“引用文献的一般作用?

为什么本文不追求生动、紧张?

这与小说要表达的人物和故事有什么关系?

这组新题目将原题转换成了三个具体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从文中何处找答案”,“答题的时候如何写”。

再如,第(2)小题,依据上面的思路可形成两组问题:

报告的内容有几个层次?说了什么?

但这里需要留意一个问题:题目暗含了一个情境,报告是大野泰治向上级呈送的,这就涉及到人际关系。因此还需要依据情境生成一个隐含问题:“这份报告是谁对谁说?”当加入了这个思考角度,就可以将报告表面文字背后的隐含意图看懂。

最后,第(3)小题,这是典型的依据答题模板组织答案的“类型题”。因为题目中有一个关键词:“副视角”,这就意味着要从“主副视角的作用”这一答题角度组织答案。所以,这题可以转换成:

副视角看到了什么?

主视角看到了什么?

二者有何关系?

但值得留意的是,答题模板所提供的作答角度可以用,但不能全用。因为有些角度并不体现在这篇文章中。同时,这篇文章特有的东西可能是答题角度没有涵盖到的,因此,遇到“类型题”要慎选答题角度。

基于上面的思考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组织答案,形成如下要点。

第(1)小题:

1、给人制造真实感。

2、符合历史纪实小说的特点(表达对历史的尊重)

3、维护历史人物形象的本来面目。

第(2)小题:

1、表层:向上级提出建议,说明赵很重要,严加拷问定有斩获。

2、深层:巧辩,掩饰自己并没有从赵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第(3)小题:

1、以大野泰治的视角体现了赵虽受严刑拷打却不屈服的冷峻军人形象。

2、与“富有文人气质”的抗日英雄的主视角构成对比。

3、主副视角相映衬,让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立体。

二、对题目的指令进行分解和类型化的处理。   

现在以孙犁的小说《战士》的阅读理解为例谈这个问题。

这篇小说大体情节是:

抗日战争期间,我去多次去镇上的猪肉铺卖肉,肉铺的掌柜是一个伤残军人,后来新来的一个伙计也是火线退下来的受伤军人。时间长了,我和他们熟悉了,在多次交流中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小说的最后借助村干部之口讲述肉铺一位伙计的光辉事迹。

以下是小说选段:

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问题:

“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有两个关键词:讲述者,村干部。读题的时候要将两个词分解开,然后分别进行转换。

“讲述者变为”中的“讲述者”涉及到叙事视角,“变为”意味着转换。所以这个指令语可以变成:“分析转换视角的好处”。

“村干部”一词指示了该题最有效的阅读区域:村干部出现的语段,将这个词与前面的词联系到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答题角度:“分析村干部这一视角的作用”。

对这两个词进行加工之后,学生就能获得准确的答题方向:

1、如何组织文句让答案体现“讲述者的转变”?

2、村干部说了什么?如果复述他的话,我会怎么说?

认准这两个答题方向,就能让答案的组织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化。学生回答完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还可以用三个答题样例作一个检验:

答案1

文中最后的讲述者变为“村干部”巧妙地与上文衔接,体现了“伙计”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答案2

 伙计身残志坚,坚持上阵杀敌。突出了战士们的革命精神,光荣事迹。

答案 3

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问题:

仔细观察上面三个答题样例,只有一个答案能准确回答“分析叙述视角转换的好处”这个问题。哪一个最符合要求?

初看三个答案会发现每个都涉及到了作为负伤战士的“伙计”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这是从主题和人物形象上做了挖掘,显然不错。但三个答案的差别是什么?

仔细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只有答案1出现了“讲述者变为‘村干部’巧妙地与上文衔接”这样的结构关系描述的语句。其余两个答案都仅仅在分析主题和人物形象。也就是说,只有答案1对应了刚才提炼和转换出来的审题“内部语言”,因此,这个答案最符合要求。

这道题依据审题的成果,生成一个准确回答是:

1、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

2、转换为村干部的叙述,从另一个角度强化“战士”英勇善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