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做“证明题”的课堂?
例如,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分为几段?然后由学生划分一下,接着告诉学生第几段到第几段讲了什么,然后做笔记。这是枯燥的“证明题课堂设计”。
再如,在上课伊始创造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悲壮情绪,接着给学生看图片,然后指定读第几段到第几段,接着让学生比较这两段的用词,最后一起得出结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课很好听,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本质上还是在“证明”。这是生动的“证明题课堂设计”。
由此可见,做“证明题”的课有这些共同特征:
1、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先生成一个封闭的结论:往往是某一个静态的知识点。
2、 通过一系列低阶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记住这个结论。
那么,什么是解“探究题”的课堂?他山之石可以工玉,我们来看一节数学课的设计:
这堂数学课不是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记住。而是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
1、三角形的家族:拿出一个角比大小
❖
2、三个内角比大小
❖
3、比谁的内角和大
❖
4、辨别谁的内角和大?用什么方法?
请看这个视频链接:什么是作探究题的课堂教学
做“探究题”的课有什么特征?与做“证明题”的课堂相反,它不预设一个封闭的结论。
而是注重引导学生思维参与,动手参与,体验参与的过程。引入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那么,怎么实现从“证明”到“探究”的转变?
首先是一个根本的定位。学生:不是“看热闹”的那一个,而是“被看”的那一个。
接着,我想着重谈五个方面的问题。
1、40分钟的时间内:30%—50%的空白怎样充分利用?
2、教学材料的选择:怎样对准中考,高考的方向?怎样更具有思维的深广度?
3、教学方式的转变:怎样用 “大声地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
4、如何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架给学生,引领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一步步展开思考?
5、怎样将语文学科的底层思维要求渗透到课堂中?
1
问题1:
怎样将40分的教学效益最大化?
课堂也需要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核算。
成本是:固定的时间+教师的教学付出(课堂教学+课前的备课)+学生课堂学习付出+课后的作业巩固。
收益是:学生成绩的提升,思维水平提升,教师成为名师。
因此,要找到课堂的杠杆点:让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就像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找到支点,需要教师做两件事:
01
1、“挤掉水分”时自问:如果我的教案全部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是否比我上课更省时高效?如果是,问题出在哪里?知识点的挖掘还是思维的训练?
这个问题我已经在前面的文章《评课时,此问一出,全场沉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引发的思考》深入讨论过了,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再看看。(点击蓝字,查看文章)
02
2、精简化备课:找到“杠杆点”,生成牵动全局的主问题。为了将问题拓展开,以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设计案例】华东师大张耕华教授设计的《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主问题:宋朝为什么会灭亡?为什么入主中原的异族都接受了汉族的国家治理模式?
由主问题出发,提供相关材料给学生,让学生比较鉴别生成答案。
语文和历史的距离非常近,文史不分家。这堂课的设计可以给语文课堂很多借鉴。首先是探究理念的渗透。老师提出了一个“不良结构”的问题,以充分开放的姿态引导学生探究。学生为了完成探究,需要动用各种阅读策略读懂不同角度的论述类文本,然后运用高阶思维策略,比较不同文本的观点差别,最终得出观点并用所读材料加以佐证。这一个过程由思辨性阅读推进到破立结合的写作,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
2
问题2:选择教学材料
01
对接考试要求:
以语文课堂的“检测字词读音”这个教学片段为例。
要解答好高考的情境默写题需要的思维准备和能力要求是:学生在读音和认字上形成准确对应,关键是避免些错别字。从这个基点出发来考虑如何从字音检测来实现音和字的对应?
02
使用在教学中具有一定深度的材料。
具有一定深度的材料,应该具有三种特征:
❖
1、能激发学生“从专家的视角”思考和探究问题。
❖
2、将所教授的课题浓缩为一到两个主问题(知道学生的障碍在哪)
❖
3、将所教授的课题与学科领域内相关研究成果关联(知道别人走到什么程度)
例如一堂课讲授了苏轼的诗词,接着教师拓展苏轼与黄庭坚的亲密关系,“苏黄”并称大家,而且友谊深远。
在课堂设计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个材料的功能是什么?是作为一种知识介绍,印证所学的概念:只为拓展而拓展?还是作为一种批判性思考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如果是前者,教师仅仅呈现一两段材料,做知识性的介绍。学生的认识也就止步于苏轼与黄庭坚的友谊,以及这两人并称“大家”。如果从后者去考虑,教师就要做更多的处理,例如:
在补充完苏黄二人的友谊之后,可以设置一个问题。
能成为知心朋友,必在心灵上能相通。黄庭坚有诗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句诗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苏轼在黄州的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样的设计关联了两首诗,并且引导学生基于之前拓展的静态背景知识来分析问题。
优质的教学材料从哪里来?我的建议是老师们可以关注两个方向:
❖
1、从核心学术期刊搜集优秀的课例和教学材料,进行归档对应整理(从模仿开始,例如:《春》、《背影》的同课异构,多种角度的解读)。
❖
2、从专业的公众号下载电子档材料:“浙江高中语文,西湖语文”等。
问题3:大声思考
什么是“大声思考”?
请看这个案例:美国特级教师怎么教作文?老师一边都题目,一边对学生说:
看到这个题目我会想……
也许我可以用……(材料)
现在我需要先在纸上列一个提纲:……
提纲的第一步要先写……
可是,如果我尝试着先写……会更好吗?或许……
按照提纲的思路,开头我要对读者说清楚……
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清晰地感受到老师的思考过程,并从老师成熟的思考策略中获得启发。这个过程将思维变得可见,打开了思维的暗箱。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这样做。
【案例】高中语文课的文言文翻译
常规的教学方式往往遵循如下步骤:
1、这个句子的关键字有:……
2、每个关键字词要翻译成:……
3、请学生翻译
4、对照标准答案订正修改
这个过程明显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向前走,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如何运用“大声的思考”?
教师可以就这个句子对学生说自己的思路:
1、初看句子我的感觉:句子的大意是什么?我的推断是…..
2、预估学生可能的思维障碍在哪几个字词上?围绕这几个点展开试错:xx字词可能是什么意思?不,我想应该是这个意思,因为我发现这个句子后半节…..,同时我发现这个句子的前文提到……,因此我可以断定……
3、一边翻译一边落实翻译的规则:现在我必须进行对译。就是就着句子的字词一个个翻译下来,我现在先翻译第一个字……,我得不断提醒自己,不能跳字……
4
问题4:搭建思维支架
上文提到的大声思考,其实也是在给学生搭建思维支架,思维支架也称为思维的脚手架。不仅仅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要让学生能爬上去。
搭建思维支架的关键是:动手做取代“已经看了,自认为懂了”。
例如我们告诉学生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以“宋室南渡”为界,分为两大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具体事件影响她的命运。学生似乎已经懂了,但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画一个人物命运变化的曲线图,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李清照人生遭遇“冰火两重天”的清晰认识。
搭建思维支架更重要的操作步骤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想?如果那么想,会怎么样?还可以怎么想,还可能怎么样?也就是在关键的思维节点进行“沙盘推演”。
还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数学课为例。
这堂课不是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记住。而是给学生搭建了如下四个思维支架:
❖
1、先测量,出现误差:发现约等于180
❖
2、不能满足约等于
❖
3、动手折纸证明,结合机器证明
❖
4、观察动态图,发现变式,推想接下去的变化: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演变
请看这两个视频链接:
片段1(作探究引导)
片段2(作变式引导)
3
问题5:学科的底层思维规律和学科习性
每个学科都有底层的思维规律和学科习性。就语文学科而言,高考语文规定的关键能力就是语文学科的底层思维和学科习性的集中展现。
有效的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科的底层思维能力训练,才能打好基础,将大厦的基座打牢固方可完成通向云端的高楼建设。
【案例】古文《劝学》重点句子讲解:“青取之于蓝”。
告诉学生这是倒装。这仅仅是知识的单向灌输。
指向学科底层的思维规律和学科习性,应该思考:这是什么样的语言现象,这类语言现象有什么特征,在语言运用中有什么具体特点。
因此,教师的讲解还要再进一步挖掘这么几个问题:
1.联系前后文观察,此处为什么要倒装?
2.倒装目的是什么?可以不倒装吗?
3.倒装之后产生什么阅读效果?
4.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这里有什么血脉联系?
从做“证明题”到解“探究题”,不是一句空话或一个空头理论。语文课堂要追求高效的升格路径在于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而学生要变,首先得老师变。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