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60分的考场作文,竟然得了26分!问题出在哪里?该怎样让26变成56?
一、【作文题】
请先看作文试题和样例:
材料一: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知识的能力。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习惯了在爽快、碎片化的段子和资讯中消磨时间,这称之为“青年人的童稚化”。它的标志之一是缺乏延迟满足的耐心。
材料二: 美国久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一生创作1000余方字,这需要克服枯燥的强大意志。李普曼初出道时,他的老师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对自己要有所强制:一个作家每天至少要写1000字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愿意,甚至不管他有无东西要写。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二、【作文样例】
三、【问题诊断】
本文被判低分的最致命的原因是“游离”:题目材料的要点,题目材料的中心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所运用的材料之间的联系性没有清晰地展现给阅卷者。
整篇文章处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文章由“沉淀”出发,谈了沉淀琐事,沉淀知识,沉淀人格,结构上是很清楚,但内容上没有明确地连接到材料规定的中心概念:去除浮躁,沉下心学习和积累。
不可否认,文中谈的“沉淀”细细品味之后,还是可以暗指题目所规定的“去除浮躁”,但暗指恰恰犯了考场作文的大忌,所以缺乏考试技术,是本文低分的关键原因。
简而言之就是看图:
你写的作文在前面飞,
你的题目材料在后面没命地追
四、【升格策略】
扣题意识用材料引述展现,运用考场作文技术连接关键词。
将内在联系明确地表达清楚。也就是在每个分论板块中添加论证分析:沉淀与去除浮躁有怎样的联系。如何建立联系?
最简单方式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沉淀”和“去除浮躁,沉心学习”两组词语。这个句子可以放在分论点,也可以放在例证的分析部分。
另外,就涉及到考试技术,“把阅卷老师当作直观的阅卷机器”,“生怕别人不知道我的观点和意图”,这可谓是最经典的考场作文技术的展现。
所以,这篇文章最好能在一开篇就明确地扣题,明确地引用题目材料的关键句子,在论证分析的第二个分论板块也接着点题扣紧材料,在文末总结的时候可以再回归题目材料。
有了这些铺垫,就向阅卷老师传递了明确交流信息,也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监控,促使自己能把文中所谈内容与题目材料所规定的内涵联系到一起。
五、【优秀作文借鉴】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1的一篇考场高分作文作为上述升格策略的例子。
请先看作文题:
►►►
试题解析
这幅漫画的构图元素主要有分数、吻印与掌印、孩子的表情,由四格构成,呈现出横纵两组对比的画面。
横向看,考100分的孩子得到亲吻,考55分的孩子受到掌掴;考98分的孩子受到掌掴,考61分的孩子得到亲吻。
纵向看,第一次考100分得亲吻的孩子,第二次考98分被掌掴;第一次考55分被掌掴的孩子,第二次考61分得亲吻。
材料呈现了多维思辨的可能性,反映了多元价值立场、教育理念、人才观念或人生价值尺度。漫画材料显示出极具弹性的思考空间,既可全面审视、质疑漫画材料的内容,亦可就漫画的局部关系、特征展开深入的辨析。对漫画的解读至少有三层:第一层认可漫画呈现的现象,第二层识别出漫画的讽刺性并拓展议论空间,第三层是对这一讽刺性的再反思,联系漫画以外的教育理念之利弊展开议论。
接着我们再看高分作文:
论奖惩制度的应用
初次考试,小明因成绩优异获赏,小张考差受罚。再次考试,尽管小明仍胜过小张,却因小幅退步遭受惩罚,小张则因进步得奖。
我认为小明不该受罚,而对小张的奖赏却是有必要的。对强者的“期望绑架"可能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压力,而对弱者的奖励则会塑造出新的强者。
漫画讨论的是奖惩制度的应用问题。唯有认清奖与罚的内在的作用基理,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古代孟明是秦国大将,穆公能容其三败于晋,终于使他一战雪耻。秦穆公可谓深识此间道理:发掘能者的潜力,不罚是提供一个自我反思,升华的机会,它远比强硬的预期绑架更有前瞻性,更有人文情怀。似唐太宗的“绢惩",以奖代惩,深愧长孙氏,将一场矛盾消弥于无形之中,同时为政权扫清了不稳定因素。这便是不惩与巧惩的区别。此我认为不惩优秀者的原因。
不惩是对优秀者信心的保护,奖弱是一种高级的“创新承诺"。
何谓“奖弱",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面临失败的弱者面前,肯定其价值意义大于攀比其建树,只有唤醒其精神,改造其“价值失落",才能激发其基底动力,让整个社会呈现活水源出的盛况。孙权肯定吕蒙的再创价值,让他脱离吴下之称,说明保留弱层积极性最恰当的措施是肯定其进步,此我“奖弱有理"之因。
承上而论,我们不妨把奖惩制度渗透到国家、民族的层面上。如果似漫画一般惩罚退步的优生,打击第一批龙头,吓跑的只会是栋梁之才,让整个社会的高层才干陷入价值绑定的恐慌之中,这是自毁长城,是不明智的举动。而鼓励新兴企业的进步,肯定其微小而不容忍忽视的作用,不仅加固了“砖头水泥",亦形成“榜样效应"。“上不畏冷,下能前行。"才是国家,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巧用奖惩,始终是学校、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需要不断思考的论题。
诸君,上不矜功,下士踊跃。对待不同的人的进退。不应只注重前后判断,而应更在意奖惩所造成的背后效应。综此而言,对退步的小明不应罚,而对进步的小张更应奖呵!
►►►
解析
这篇文章可谓“考场作文落实材料意识”的典范之作。
开篇的一二段概括材料,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对自己的第一个观点分两步进行解读。解读的过程中依然回归材料,先揭示漫画的本质,接着举出孟明与长孙氏两个同质化例子来解读观点。
第四段虽然没有明确点到材料,但依然不离“奖惩”,这可以理解为对材料“暗扣”。
第五段对第二个观点也是分两步进行解读,先引用名言厘清“奖弱”的意义,然后举“孙权肯定吕蒙”的事例来佐证“奖弱”的观点。
第六段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但“起跳点”依然在题目材料上。由材料的奖惩方式扩展到国家民族层面。
最后一段点明主题,深化论证,但最后的收束依然回归到材料上:“对退步的小明不应罚,而对进步的小张更应奖呵”。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