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如何“选课”: 高度逼真的任务情境作文怎样打破逼仄思路,走向深刻说理?

2023/4/28 9:03:02  阅读:108 发布者:

高考任务情境类作文强调真实情境下的深刻说理。但对很多同学来说,这里遇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越真实越具体,说理的空间就越小,最后变成就事论事,论述难免流于肤浅。那么如何在“就事说理”的要求下又能寻找到突破口,将问题深入挖掘?

Part / one

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试题呈现】.

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全国各省逐渐从新入学的高一年学生开始,不再分文理科,高考采用3+1+2”模式,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为必修课程,按照物理倾向和历史倾向实施选课走班,要求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地理”、“历史+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地理”等12 种组合中任选1种进行学习。

面对选课走班的新模式,你当时是如何选择的,有什么看法或感想?请你给面临选课的

表弟张天华写一封信,为他的选课提供帮助。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为李华清;不少于 800 字。

【试题解析】

这道作文题可谓典型的就事说理的任务情境类作文的代表。其特征是:材料源于考生的现实生活,切入角度小而具体,例如这道题就是围绕着“选科组合”的问题展开。所规定的任务指令也是非常具体地指向如何选择科目,给出具体的选课建议。

由于材料的背景,任务指令都非常具体,容易导致考生没有发挥的空间,思路逼仄,直接从如何选课罗列一二三,这样虽然也算作完成了写作任务,但是要展现出文章内容的丰富和深刻性则还有非常大的具体。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这道题也是能够展现不同考生思维认识层级的好题目。作为考生,则要思考如何围绕选课这一问题展开深挖,同时又能在适当挖掘延申的基础上又不脱离任务指令规定的基本范围。

【样例展示】

不忘初心,量力而行

亲爱的表弟:

我听说即将升往高三的你面临选课,有些纠结,苦恼不知道选什么好,因为选课在高中生涯中尤为关键还会影响你的高考,所以选完科目的我可以在此给你提一些建议,供你参考,我认为选课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记你的理想,但同时也要量力而行,我认为选课首先应当考虑你未来的职业,走向每个人应当从前都有过以后的人生目标,比如想当教师警察医生……,你想从事什么职业呀??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你选课首先可以从这个入手,这就是我想对你说的不忘初心,就比如说我吧,我想去当一个警察,想考公务员,所以我选了政治,因为这门学科对于我将来的职业就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你应该要有一个理想一个目标,到高考都不能忘记他,以他作为参考,选课并为他而努力。

其次。是你选的科目是要你相对擅长的,读起来不那么吃力,如果你暂时还没有目标,实在不知道自己以后能从事什么职业没关系,那你就先攻读学的比较好的三科吧,首先是物理和历史选择物理以后可以选择的专业会比历史多和多多,但如果你像我一样物理非常烂,历史读的还可以,那你就选历史吧,但如果你的物理没有像我这般吃力,我还是强烈建议你选物理,接下来的政治地理,生物,化学,你就选你读的最好的科目吧,我选的地理政治,我高一时读的最好的就是地理政治,正如我想从事的职业选政治对他有利,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我就选了地理政治,你呢?你读的比较好的科目是什么呀?如果都读的不错,那最好了,可别告诉我你每科都不好!

总而言之我希望你本来就有自己的理想,并不需要为此努力,毕竟向着目标奔跑的人总是比走一步算一步,漫无目的的人要好。还有就是量力而行,大部分的职业对选科都有要求,你就根据你想从事的职业,想读的专业选读的最好的科目去读不要去选读的太差的科目,除非你有那个时间精力都好看,但最重要的是不管你选择了什么科目,既然已经选择了他,就要对他负责,读好他让他成为你将来的人生主义。

我希望我的建议对你有所帮助,你也可以向你的老师咨询综合多方意见。

祝你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你的表哥:李华清

2021130

【病例诊断】

本文的优点是明显的:

能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思考,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展望未来,提出建议,这个写作思路符合材料的范围和任务指令的要求。

但不足也是明显的:

思路逼仄,被“选课”这一具体的问题框死,不能从选课透视事件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问题和道理,导致只能“就事论事”,思想认识上流于肤浅。

【升格策略】

要做到既能就事说理,又能深度挖掘而不跑偏,就要对“选课”这一背景问题有具体化的认识,进而做到张弛有度。

具体提升点有:

1、拓宽视野看待问题:从选什么科目,思考的不仅仅是自己职业,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何兼顾,以及未来的社会在全球竞争,全球视野下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和人才,以此作为自己未来规划的起点,这样的对话会更有高度。

2、横向延申作类比:选择什么科目,这个一个人生的重大决策,人生一直在面对着选择,该如何遵从内心,同时又如何参考他人意见,除了自己,别的学者,文化人有可以参考的智慧吗?鲁迅弃医从文,胡适弃理从文,都可以作为类似的拓展。从同类论据上寻找有分量的材料,就能让作文更有深度。

3、将个体放到时代中思考:既然选择是“全文科”,那么在重理轻文的时代,“如何坚定自己的选择”就可以作为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交流的重点。

Part / two

接下来以一道经典的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来谈谈怎样做到:宽严有度,深刻地就事说理。

【试题回放】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优卷批注】

不被理解的爱

小陈:

您好!看到有关你的新闻后深有感触。很惭愧,像你父亲一样,我以前开车时也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陋习,受你爱父之心和此举的感动,以后一定会改掉。想起前几天,我的孩子批评我吃饭时还在刷手机,内心也无比温暖。谨以此信向你表达支持与敬意。

你的行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也有少数人质疑和反对——【抓住试题背景材料,并由试题背景材料推导论点】一,你要宽容这种七嘴八舌的杂音,这就是舆论,当有关你的新闻变成一个大众传播事件后,很多评论就跟你、跟事件本身无关了,二、你不要被这些争议所干扰,不要被“举报父亲”这个渲染性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来,坚信自己是以这种父亲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我知道,你这样做,绝不是“吾爱吾父,吾更爱原则”——而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改掉陋习。【上面这句话可视为该推导过程的结论,也可以看做就事说理类议论文的论点句,我们注意到,这类语句现在不是大道理式的,而是就材料提出的明确认识。】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一个爱父亲的女儿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围绕材料中的众人“看法”展开——看问题的角度为什么多种多样。】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形成两个新的概念,两个概念不是对材料内容的提炼而是对材料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已经成为一个被消费的热点。大众传媒工业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这段话就是我们议论文中常用的举例论证,文中方框中的词语均为例证的核心内容,或许例证如果再具体一点就更接近于常规议论文,但就事说理的议论文中有所不同:些例证功能指向,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试题材料中的事实:“众人看法不一”,提出的认识,而非论证某个抽象的大道理。更妙的是,在这段论证中作者成功寻找到了多个对立面,为后文的辨证思考打开了空间。】

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这句话以“而”开头,作为一种转折,让论证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作为一个曾一直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知道,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达到,父亲老陈后来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父亲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以上标上方框的两段话,充分体现了就事说理的思维过程。】

这个世界上,说服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想说服每个人,让每个人都点赞,那根本不可能【这个分论点是从上述论证中得出来,就事说理文中,抽象的道理是在针对具体问题的说理过程中一步步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如话题作文那样“空降”下来。】

——我想跟你分享一幅漫画,你永远都无法满足所有人。很多时候,你只须介意你爱的人的感受,只要说服那个你想说服的人,你爱的人理解,你介意的人接受,就可以了。这是你跟父亲两个人的事,是为了影响和拯救父亲,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不必介意那些杂音。你这样做,只是想让父亲改掉陋习,你成功地让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理解了你的爱,真的非常棒。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这段话是全文中最具有辨证色彩的!采用两种策略有效辨析概念:1、正面阐释:亲亲相隐的伪伦理是键盘侠的乱阐释;大义灭亲的高调赞美是你与父亲对立的高级黑;2、概念对举:告密——警示方式;大义——爱父之心;亲情——陋习。从作者所选取的概念特征来看,所有的概念都源自材料具体内容,均体现对材料内容某个方面的概括,而非从材料中抽象出来的某些大而空的概念。】

小陈,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多元与复杂,当你走向社会,会更多接触

到这种舆论生态,请坚守自己强大的内心,坚守自己内心崇高的爱与原则。

【综合解析】

从上面这篇优秀作文我们可以看到考生始终将论证限定在试题材料的范围内,通篇围绕“小陈举报父亲”和“网友热议”这两个具体的进行深挖。中心论点谈的是对试题背景事件材料的具体看法,不对中心论点作引申阐述和链接推论。

具体的操作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 分论点的设置围绕的是对材料背景事件的看法,每个看法的核心词要具体指向材料的某个方面。全文从如何回应质疑声,如何界定女儿对父亲的爱,如何调整心态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2、 全篇的论证说理要有明确的边界意识,将对问题的剖析限定在对材料核心词语的认识上。在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中紧密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小陈举报自己的父亲是体现了深切、真诚的爱。而这种爱需要被理解。

3、 深化论证不是从中心论点拓展开,而是对指向材料具体内容的核心词作概念辨析和挖掘。文章的第三段和第七段从正面与反面对小陈的“爱”进行了有效的界定,先挖掘了不被理解的根源,继而正面界定这种“爱”的特征。

4、 结构安排上要体现对材料的圆融处理:开篇从材料引入,论证过程始终指向材料,结尾回到材料。全文处处涉及材料的核心思想,实现了与小陈的有效对话。开头结尾回扣材料,论证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论证分析的语段点扣试题材料的内容。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