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作文怎样走出“假辩证,真证明”的误区——6W提问法的运用

2023/4/28 8:55:03  阅读:129 发布者:

作文观点缺乏辩证性,思想缺乏穿透力,已经成为制约作文提升的普遍瓶颈。

然而还有一种更加值得警惕的现象:假辩证。看似进行辩证分析,看似有深刻思想,然而仅仅是披着“辩证分析的外衣”,掩盖“单向证明”的苍白内里。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原题回放】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材料围绕“热爱劳动”这一话题,在时间维度上充分延展。材料引用了《左传》中的名言,古人的警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阐释,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对劳动的不同看法,时间轴横跨3000年,充分打开考生的认识视野。

题目材料虽然表面上看包含了一个人所共见的话题:热爱劳动。但考生还应当从中发现材料隐含着从古到今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巨大差异,现实中也有人对这一尽人皆知的道理存在着异议,无疑就找到了阐释问题的突破口:热爱劳动是正确的,但为什么现代社会有人会对此持有异议,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者进行体力劳动,等等。这也恰恰是本文需要体现辩证分析的精华所在。

【病文呈现】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中华民族沿着滚滚黄河,一路走来,勤劳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开山移石,围湖填海,于是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源生活。丛山峻岭间,万里长城拔地而起,阻挡了胡人南下的铁蹄,赵州桥横跨洨河,成为劳动的智慧的代表;滕王阁下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劳动人创造的不只有物质财富,也有丰厚的文化艺术。于是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有一朵浪花,不断激荡,翻涌出无穷魅力,这就是劳动。

【注意!这里开始产生虚假的辨证】

但今天,这条长河,似乎掺杂了许多浑浊。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的同学就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淘宝购物,美团订餐,机器人扫除,我们还劳动干什么。甚至,还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拥有金钱和地位,就可以购买别人的劳动服务。其实这都是对劳动缺乏深层的认识与理解。

就拿人工智能来说,有些同学认为,人工智能无所不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切服务,但我想说:你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人工智能可以告诉你吗?答案是否定的,人工智能虽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捷,但它永远无法取代人类,因为劳动不仅仅是汗水的付出,更是融合了智慧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劳动的辅助,它可以沿着人类设定的轨迹机械重复,永远无法完成人类智慧的探索。最具价值的劳动应该是一种智慧的探索与创造,所以,那些夜以继日在科学领域探索的科学家,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那些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学者,那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人工智能永远代替不了根植于他们内心的信念与探索精神。

同样,我们认为可以用金钱购买劳动,但你能购买的只是劳动的过程,或是一些劳动的结果,你永远买不到劳动的收获。我们常说: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没有汗水浇灌的果实不甜。城里的超市,各种蔬菜水果,种类繁多,但总感觉美有田间地头的新鲜水嫩,甘甜可口,应为你缺少了春播夏忙与秋收,缺少了一次次耕耘,一会会除草。

所以,亲爱的同学,我们身处复兴中学,就应该担起时代复兴的重任,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没有办法购买,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强大,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承前人劳动之美德,用双手去拼搏,用智慧去奋斗。我们今天的学习,不是为了明天不劳动,我们的未来也不应该坐等其成。我们今天努力学习,恰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所以,同学们,热爱劳动,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开始吧!青春最美丽的风景就是劳动奋斗的姿态,美丽中国,最坚实的基础就是我们的智慧劳动。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病例诊断】

   文中划线的三个语段属于典型的“假辩证,真证明”。从“假辩证”的角度说,这三段只是有辩证的“壳”:展现了反面例证,展现了反面思考的倾向。但却是正面证明的实质。因为没有围绕“劳动”引入对立概念,也没有对材料所倡导的“劳动”进行“何时,何种条件下可能不成立”的思考。所提出的反面分析和批判都是对材料所列举的反面现象:有人工智能就不必劳动,思想上懒惰懈怠就不必劳动等,就行再扩展,再说明。于是,这样绕了一圈其实仅仅在证明题目材料所批判的东西是不正确的,题目材料所倡导的东西是正确的。

那么,怎样走出“假辩证,真证明”的误区?

可以尝试对我们需要分析的中心概念问6W”。在这道题当中,就是“劳动”这个概念。

   6W具体内容为:

1Who

这是谁说的话?该人在该领域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确信这句话的出处是这个人说的?他说这些话又是否有依据?

2What

这观点或概念想说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一个事实(Fact)还是观点(Opinion)?支持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果是因果关系那么原因是否充分?如果是相关关系,那么是否做了回归数据分析?比如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其实就是希望大家能凡事儿多想想。

3Where

这个观点或概念是在哪里、什么场合说的?说话人的态度是否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如果是公开讲演或者大型论坛(毕竟重大场合说错话也挺丢人的),那么可信度就会高很多~要是私人场合聊天就更可能信息不够准确。

4When

这个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即使是真理和知识都具有时效性。

5Why

对方,与我持对立概念和立场的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是有自己的主观立场还是有客观的论证过程?

6How

对方,与我持对立概念和立场的他们是怎么说的?这个怎么说主要是看他们如果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引用名人名言还是拿出数据支撑还是归纳论证?就名言而言,这句名言有具体的概念限制或成立的条件吗?

接下来我们看看优秀的作文如何用好上面的6W”,进行高质量有深度的辩证分析。

【优卷展示】

引劳动浪潮,传国韵风骚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愿以短短演讲稿赞颂这伟大的劳动精神。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长河漫漫,随岁月绵延至今的,是勤勤恳恳的工匠底蕴;沧海桑田,伴历史永垂不朽的,是熠熠生辉的劳模风采。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无疑是这炫丽而长存于华夏民族的劳动精神。

劳动于我们闲暇时的高谈阔论中,常常被赋予高尚的价值。①劳动固然是社会和生存发展的基础,兢兢业业的劳动者奔波于各行各业,俨然成了社会高速运转下颇具魅力的风景。然而时代迅猛的发展也悄然滋生了人们难以抹去的慵懒,怠慢与甘于安逸肆意滋长,人们难免厌倦于“夙心夜寐,靡有朝矣”的生活,而人工智能的全面性也让这些懈怠之心有可乘之机,蜷缩在科技高速背后逐渐沉沦那不愿劳动的托词越发冠冕堂皇。更有甚者,对于仍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持以不屑,对于这伟大的品质,他们冷漠着,践踏着,麻木着。

然而时代的浪潮没有停歇。

对于劳动者,阿道司.赫胥黎曾说过:“劳动者最美,但劳动者容易愚昧,容易被摆布,所以社会动力来自劳动者,而指引者则是知识分子”。阿道司显然看到了劳动者自古以来饱受冷落的一面,而这本身也是由于劳动者的默默无闻驱使的,②劳动的伟大并不在于光鲜亮丽的陈列与表彰,那藏于深处的汗水与无怨或许鲜为人知,而蕴含于其中的,恰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国韵与风度。在世界环境日当天,一名女孩发布自己保护环境的照片,却被指控系事先将垃圾移入公园伪造清扫假象。真正的劳动者无需绚丽的色彩渲染,他们纯净而美丽,那浑浊的泥,相较于精细的伪装,更加迷人。

这个时代,劳动不应退场,而更应传承的,是耐劳的思想。诚然,如今的社会许多事都能以逸待劳,因而过去司空见惯的田间劳动也令许多人苦不堪言。然而,我们赋予这个时代劳动的意义,更应灌输于思想层面。③《悲惨世界》中有过这么一段话:“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劳动的浪潮从不静息,倘若思想停滞不前,高举那陈旧的口号,吹响那锈迹斑斑的号角,这终究是无力的嘶吼;倘若在劳动中能够跟进思想,摒弃愚昧,在科技发展的潮流里砥砺前行,便不会如无知的蝼蚁一般。

同学们,劳动的浪潮需要我们引领,传承的航标不应迷失方向,不做任由摆布的劳动傀儡,在实现崇高价值的劳动中不懈耕耘,收获幸福。劳动的风采永不褪色,而最纯真,最智慧的劳动精神更应得到弘扬,它让中华优秀的传统在当今时代中更加掷地有声。同学们,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赞劳动精神,你我共勉;传傲人国韵,独领风骚!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

【优卷解析】

这篇真正做到了“真实辩证,去除证明”。为什么这么说,只要仔细分析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概念,以及梳理一下本文对概念的处理思路就会明白了。一篇文章成熟的辩证分析,是运用概念的辨析作为主要推动力,将论证不断推演下去。

重点分析本文的三个位置。

①处,先从正面肯定“劳动”,接着引入对立概念“慵懒”。然后对“慵懒”作扩展:挖掘安逸懈怠背后的根源是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让人沉沦。这样正反对比就使文章在一开篇便拥有思辨力。

②处,这个位置的亮点是举例论证。注意文章所举的是一个反例,通常这类文章我们都会举正面例证来为劳动光荣作佐证。但这个反例则富有思辨性,作秀式的劳动失去了劳动的纯洁的本质。这里通过对劳动真实价值的探讨让文章更富有辩证性。

③处,引入《悲惨世界》的名言来论证。通常引用名言都为了从正面证明已经形成共识的大道理。但这里恰恰不是这样,而是将名言的思想作为辩证分析的切口。将“思想”作为“劳动”的条件,探讨了有思想的劳动和无思想的劳动之间的巨大差别。这样的认识就超越了简单赞颂劳动的伟大意义。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