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与幸存者偏差类似,数据的筛选还导致 “伯克松悖论”,以及电话民调偏差等。
具体案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战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坚持认为:
(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
(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3)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而是因为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寥寥几架返航的飞机都依赖相同的救命稻草— 机尾尚好。
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幸存者偏差。
八、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英文为The Banality of Evil,是一个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具体案例:
平庸之恶的概念,是由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对艾希曼的审判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一直持续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终被判处绞刑。当时,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
如: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点头称是;纳粹建集中营,人们竞相应聘。这些都是典型的平庸之恶。
九、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1.包容的需要
指个体希望与别人接触、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需要。由这一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为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取向表现为退缩、孤立、期待他人的接纳。
2.支配的需要
是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者被他人控制的需要。该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为喜欢运用权力,影响及控制他人,被动取向表现为期待他人引导和支配,愿意追随他人。
3.情感的需要
是指在感情与别人建立和维持亲密联系的需要。该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为对他人表现出友善、喜爱、同情和亲密等,被动取向的表现为冷漠、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现亲密。
舒茨认为这三种基本的需求是人类成长的关键他们必需同时被满足,任何一个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都会造成个体心理上的创伤,而这种未能满足的需要可能就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
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称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为增长需求(B 需求)。
十一、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诺伊曼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之后,会观察他人聆听后的反应。若自己所赞同的观点被广泛认可,受到众人欢迎,那么自己的参与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让此类观点不断得到传播和扩散;相反,如果某种观点不被人重视,无人问津,甚至遭到贬斥和反对,那么即便自己赞同它,也会下意识保持沉默,以免与他人发生争执和不快。如此,受到众人认同的观点便会不断蔓延,三人成虎般得到大量传播,而众人不认可的观点却会越来越被湮没,循环往复之下,强化成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拓展:电影《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讲述的是在一所政法大学里,未通过英美法课程考试的同学迎来补考,在模拟法庭上针对当时沸沸扬扬的“富二代弑父”一案展开激烈的讨论,12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家长组成了陪审团,在模拟法庭结束后,镜头集中于12位家长,要求他们对本案要给出一致的意见以结束审判。
起初在第一轮投票中,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投了反对票,提出自己的怀疑。面对所谓的证据:楼下大爷听见“父子”吵架的声音、听见受害者倒地、看见“富二代”慌张跑下楼梯;对面的女人说自己看见了“富二代”杀人的过程。11人表示了对8号陪审员严重的不满,8号陪审员虽有不满但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最后在推敲了所有的线索后逐渐让在场的11人信服而改投无罪,影片结束。
十二、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现代的铁笼”等
韦伯认为,现代性起源于资本主义的来临,资本主义的起源则是资本主义精神推动的结果,资本主义精神又是由宗教理性主义蔓延的结果。现代性的发展本质上是理性化发展的表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性化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走上理性的轨道。
在韦伯看来,理性化在促成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人被简化为统计图表上的一个数值,被异化为巨大机器中的齿轮,甚至将冰冷的算计引入到了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之中。不仅如此,理性化改变了社会中的行政体系,不断强化各类组织中的官僚制(也称“科层制”)结构。随着理性化的肆意扩张,整个社会将无可避免地要生活在由资本主义和科层制的铁律交织而成的铁笼之中。
工具理性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强调效果的最大化。而价值理性以目的为导向,强调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管结果如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其他动物所缺乏的,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的原因。举个例子,你想要竞选班长。如果你为了竞选成功去贿赂投票者,以此使自己竞选成功的可能最大化,那么这就是极端的工具理性;而如果你认为贿赂是一种不正义的行为,因此拒绝贿赂的行为,那么这时你不是为了竞选成功的结果,而是考虑行为的合理性,这就是价值理性。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