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学研究表明,阅读理解是个调动知识背景,加工文字符号的过程。阅读的背景知识在阅读开始前就存储在头脑中,学生对背景知识的加工,是个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准确解码文本的动态知识的思维过程。对此,教师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何时补充背景知识,补到何种程度;学生要具备两种能力:将背景知识图像化的能力,以及架设思维通路的能力。
信息爆炸时代,不少人认为静态的知识已经贬值,因为互联网发达——有不知,上百度,问“度娘”。这样的认识固然有其正确性,但看似贬值的静态知识,恰恰是每个人阅读的经验基础,如果阅读理解没有静态知识作支撑,就相当于缺乏相应的阅读背景,必将影响理解的准确性。
学生独自阅读,完成的思维活动是:先从陌生情境中寻找到头脑业已存储的静态知识,接着将这些静态知识转换为对应特定文本的“背景知识”,从而理解文本。因此,阅读理解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工整合“背景知识”的思维力。而对背景知识的加工与整合,实质是综合调动大脑中与阅读相关的功能区,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
以下,笔者就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谈谈怎样联结与加工背景知识。
01
教师端
补充背景知识,不是为了讲解而是为了“促读”
当前的语文课堂,补充拓展大量的文本背景材料已经成为文本解读“必不可少”的组成。但我们是否要静心反思:教师“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搜刮大量的背景材料目的何在?如果仅仅为了将文本讲解变得更加丰富或更加明确,抑或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那么这样的补充势必沦为静态知识的灌输。与其在课堂补充,不如直接将背景材料成册印发给学生,作为课前预习材料阅览。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拓展文本背景材料应该有更高的功能定位:搭建背景材料与文本阅读疑难点之间的联结桥梁,给学生示范怎样加工背景材料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这就涉及到两个教学问题:背景材料提供的时机;指导学生联结文本与背景材料的教学策略。
1.提供背景材料的时机:阅读偏移点浮出水面之时。
笔者在此不从文本解读而从教师助读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学生阅读文本出现理解障碍时,就是教师需要助力的时候。那么学生何时出现理解障碍?笔者认为,是在文本显性信息挖掘完毕时:当学生已理解了文本的浅白内容,需要对“纸面背后”的含义做深度加工的时候。
例如,笔者从宋学孟的《柳叶儿》中截出这样一段话给学生阅读:
《柳叶儿》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学生很容易能理解这段文字基本内容是:用柳叶儿做包饭的以及作者吃得很饱。
但这段文字包含着怎样的主题?有不少学生得出了这样的认识:
①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
②感恩于祖母对“我”的关爱。
“理解障碍”由此浮现,学生之所以浅层阅读,是因为没有从“作者处于饥荒年代”这一写作背景来理解文本。教师此时不宜急急地提供完整的背景材料。而要先诊断学生障碍生成的根源:学生排斥了与自己固有阅读心理定向不一致的元素,如文段中的“菜包子”和“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而选择性地放大了“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因为在学生的阅读经验中,“奶奶关爱我”这一“隔代亲情”主题是常见的。所以问题的症结是:阅读运力偏移导致理解偏差。由此可见,背景材料提供的时机宜放在偏离点明确生成时,而不是文本阅读的开始。
2.指导学生“联结文本与背景材料”的教学策略:对点追问以消灭盲区。
诊断出偏移点后,教师需考虑如何呈现背景材料。传统的做法是“轰炸式全面呈现”,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如讲解朱自清的《背影》,从作品产生时的社会环境、朱自清与父亲关系的变化,朱父的过往经历等入手,形成一个庞杂的系列。但全面呈现并不等同于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教学不是向学生展示,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建构。因此,笔者认为背景材料的呈现要遵循两个原则:“点到为止和对点干预”,指向一个目的:“促进理解力的提升,而非解释文本”。
仍以宋学孟的《柳叶儿》选段为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阅读的盲区,盲区就是背景知识生成的点。对此,可以引导学生:除了读出追忆童年和祖母的关爱,你还发现了哪些新信息?学生经过筛选分类,不难从“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读出:他家很穷。“穷”就是生发点,对点追问:你觉得这篇文章可能写在什么样的时代?学生由此调动阅读经验:写在解放前,写在抗日战争时期,写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虽然原文准确的写作背景是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学生只要联结到类似的时代背景就能准确理解文本。通过准确联结,学生对原先的阅读结果:“追忆童年生活”和“祖母关爱”,做出了修正性解释:童年生活值得追忆的是在饥荒的困难时期,家人宁可自己挨饿也让我吃饱,以此表达对我深切的关爱;祖母对我的关爱,集中表现在担心我撑破肚皮,这里表面写祖母的关爱,但从饥荒年代这一时代背景看,其实是用夸张的手法侧面写了岁月艰难,为能吃上一顿包饭而庆幸。
02
学生端
加工视觉图形与架设思维通路,
将有限背景知识的“阅读效益”最大化
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学生独立面对阅读任务时,处于一种“孤绝”情境,这种情况在考场上尤为突出:学生没有老师提供阅读背景知识以助读,不可能借助互联网或纸质材料搜寻相关信息。那么学生可以调用的就是存储在头脑中的知识。现实中,面对特定文本,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不对口”的。因此,要形成的阅读能力是:加工与整合有限的背景知识,将有限背景知识的“阅读效益”最大化。
例如法国小说家哈巴特·霍利的微型小说《德军留下来的东西》:
《德军留下来的东西》
电影《魂断蓝桥》剧照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一把将女人推开!
学生阅读之后,产生了一系列难以理解的问题:
女人为什么用“喝醉酒似”的口气说话?
他和女人是什么关系?
女人为什么突然嚷了起来?
他为什么做出“抓住”和“推开”这两个动作?
但综观这些问题,其实指向了一个根本的核心:这则微型小说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明确小说所写的时代背景。
1.寻找适宜的背景知识再将其“精细化”。
由文中的“战争结束”、“德军”、“夺回”三个词,学生可以大体确认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接着,要将确知的背景精细化,指向更明确的阅读点。学生要进一步回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我有何了解?对两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有关的欧洲战场我有何了解?通过精细化的记忆复现,学生盘点了存储的背景知识。
2.加工经验中的视觉图形,以适应特定的阅读情境。
复现之后,需要筛查。例如有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复现的背景知识为:
1. 德国虎式坦克
2. 日军慰安妇的血泪史
3. 中日台儿庄战役
4. 伦敦大轰炸和太平洋战争
哪些能够成为解读这则小说的有效支架,哪些是无效的?从阅读的脑神经学构成要素上看,阅读包含:读音分析,词义,视觉图形。生成视觉图形的视觉词形脑区是阅读的核心功能区。因此,学生要将上述四点背景知识作“图像化”处理。同时,将小说的人物活动情境也做图像化处理,从而寻找类同或重合的一组图像。小说内容作图像处理后,所展现的是战争结束后普通民众的活动画面。四个背景知识中只有第二个背景知识与之相合,其余三个均为宏大的战争场面或具体物象。
3.加工重组背景知识,形成准确的解释。
找到适用的背景知识后,下一步要考虑如何将其用于文本解码。这就需要对有限的背景知识加工重组,架设思维通路,联结到文本特定内容。
思维通路可以这样架设:小说所写的是战争后的平民生活和遭遇。围绕这个基本内容,学生作扩散式思考:在战争中,平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后,平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战争给幸存者带来怎样的影响?战后,幸存者有怎样的感受和企盼?用“日军慰安妇的血泪史”这一背景知识回答上述问题:日军慰安妇与小说中男子和女子同样是平民,同处战争中,饱受了战火的蹂躏,即使最后幸存下来,也难免家破人亡,内心遭到极大的伤害。战争结束后,他们都有共同的企盼:过上和平、宁静的新生活,但回想起过往的经历,他们心中的阴影挥之不去。
将建构起来的思维通路指向文本的具体内容,加以解释和验证,检查其合理性。
1. 女人为什么用“喝醉酒似”的口气说话?
女人在战争中为了生存而沦为妓女,用勾引男人的醉态说话。这样解释正好回应了前文的细节:“路灯昏黄的街上”。
2. 他和女人是什么关系?
他和女人在战前是男女朋友,从“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可知,战争中他
与女人被迫分离,现在他回来找女人。
3. 女人为什么突然嚷了起来?
回答了问题2,就不难理解:女人认出了这个昔日的男友,感到惊恐。因为女人已经被战争摧残,沦落为妓女。
4. 他为什么做出“抓住”和“推开”这两个动作?
这两个动作展现了男人内心剧烈的冲突,当男人认出昔日的女友后,已经明白了一切,
“抓住”是情绪激动的体现,吃惊、伤心等复杂情感奔涌而上,“推开”则是绝望的体现。男人在战争中幸存,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企盼,回到家乡寻找女友,但眼前一切告诉他原先的企盼因为战争已化为泡影。
综上可见,通过调动和加工“日军慰安妇”这一背景知识,已经为这则小说给出了一个准确的阅读理解。由此不难得知,小说的主题是:战争虽然结束,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阴影和心理创伤却可能是永恒的。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