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以考变教:高考指挥棒是怎样引导文本解读教学转向的?

2023/4/28 8:42:34  阅读:116 发布者:

命题变化

高考指挥棒正在促动文本解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梳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学术理念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变化:“内容是为形式服务的”,强调语言文字背后是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高一层是组织言说内容的思维结构。

而这一理念又正好切合了现代社会对人们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也切合了高校对人才选拔的期待。这些要求和期待,归纳起来就是:

要求人们能够快节奏的生活中,面对海量的复杂信息,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准确解读出信息的内涵。

因此,未来的高考语文将进一步强化实用性,强化语言的运用,强化思维容量,指向对文本结构和思路脉络的把握。而进一步淡化文学性、审美性。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从2017年开始,高考试题发生了这些变化:

小说不再直接考查“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和小说主题的探究,代之以:

2019年全国卷1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18年全国卷2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17年全国卷1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诗词鉴赏不再直接问“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采用了什么手法”,代之以:

2019年全国卷3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2018年全国卷2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2018年全国卷3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2015年全国卷1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此外,论述类文本从2017年开始出现对文本论证思路的分析。

2018年全国卷1

实用类文本要求考生分析三篇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解释原因。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举这些例子是想请您注意:这些问题的切入点都不是直接、正面地考查考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情感的赏析,相反,是在测试考生对文章结构、脉络、写作思路、文本材料组织方式的把握。

这样测试方式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考生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主题、情感的基础上,透析文章是怎样组织起一系列写作材料,并且描述出写作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

因此文本解读和高考备考的训练需要走两步:向后退一步和向前再走一步。

向后退一步:从审美欣赏走向实用,语言实践活动。

向前再走一步:从解读文本内容、情感和主题到解读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

为了把问题说得更直观,请看以下步骤:

01

当前文本解读的教学与备考路径(三个步骤)

1、教师将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解释给学生听

2、教学生怎样理解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

3、迁移:学生学会了解读策略,用于分析新的文本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02

文本解读:需要再走出的关键一步

03

高考对文本阅读的测试重点(三个能力层级)

1、整体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写作脉络

2、从分析整体的文本语言风格到微观具体分析局部的语言风格、语言表述方式的变化

3、从同时代、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下,分析比较语言表述方式的变化,评析结构安排承载的创作意图

因此,我的建议是,在阅读训练部分设置“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训练”的专题。这个专题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01

通过样例学习“结构术语”。

例如通过《三国演义》学习小说的叙事性语言特色;通过元曲学习古代白话文这一语言风格;通过李娟的散文样本学习“清新”这一语言风格。教师要为学生整理和归纳小说、散文、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结构布局的相关术语和样例。

02

通过高考真题、模拟考试题进行巩固训练。

将所有试题中涉及“分析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创作意图、表达效果”的题目抽出,整合成训练专题。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