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背后的玄机:命题人对文言文阅读赋予哪些新意义?
2023/4/28 8:41:57 阅读:105 发布者:
高考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的备考指导已经不能单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入手,仅仅停留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鉴赏。而要运用语言的逻辑脉络和逻辑脉络背后的文化元素来解释文本。这样说有点抽象,现在请看下面的例题。
请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左传.成公二年》(节选)
癸酉,师陈于安。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①华不注。
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②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③御佐车,宛伐④为右,载齐侯以免。
(有删改)
【注】
①周:绕。②韩厥:晋国大夫。③郑周父:齐国大夫。④宛伐:齐国大夫。
参考答案:
臣下不幸,正好在军队任职,没有地方逃避隐藏(我不能不尽职作战)。而且怕由于我的逃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臣下不称职地处在战士地位,冒昧地向您报告,臣下不才,代理这个官职是由于人才缺乏充数而已。(因此我不得不奉命来俘虏你)
解析:
这个题型看似与传统的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没有什么差别,但如果明了其中的玄机就知道这是“形似而神异”。为什么呢?请注意句子中“忝两君”意思的正确理解。如果从现行的高考复习理念或者从规范的文本解读入手,您肯定首先想到的是解析语段的大意:“两军交战”,然后从语段的大意来解析这个句子的含义:“两军交战中,执行官员要履行责任”,最终得出:这里应该解释为“给君王带来耻辱”才“符合语段大意”。
但问题的本质真的讲透了吗?
事实上,这个句子的翻译藏有两个玄机:
1、这是齐军败势已定的情况下,晋大夫韩厥面对齐侯的几句外交辞令。
2、晋军作为胜者,晋军的官员害怕逃跑躲避会给战败国的齐国国君带来耻辱。
怎样从外交辞令的角度来理解第二个玄机的“怪异”和“反常”?
这就牵涉到古人看待作战的思想观念了。
这句话采用了“分承”的修辞方式,晋齐两君分承“奔”(逃跑)“辟”(躲避)二事。意思也分为两层:一是逃跑会给晋君带来耻辱,这很好理解,因为部属遇敌不战而败逃,这种行为仅次于缴械投降,必然令国君脸面无光,不是耻辱是什么?二是躲避会给齐君带来耻辱,这却较难理解。原来古人作战在胜负已定的条件下,胜者倘若不去惩罚、俘获败者,转而躲避而不与败者见面,这恰恰是一种对败者的极大蔑视,所以说躲避则给齐君带来耻辱。
这段外交辞令表面上是说,我不愿躲避齐君,是为了不给齐君带来羞辱;而言外之意却是我就是要乘着胜势俘获齐君,以便建立功勋领受赏赐。倘若不能理解这种观念,也就很难深入体会文意。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考命题组成员的关注点已经从纯粹的文言文的语境含义的理解上升到语言面貌的判定,如上例是一个外交辞令,由于这种特殊语言形态决定了句中的很多表述并非为文面意思。此外,学生作答本题还应在把握语言面貌的前提下进一步理解古代交际背景所蕴含的特定文化。这两方面的能力无疑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不仅仅是选择题的单独设题,而是融合在对语境和语义的推定中。
具体到复习备考指导中,古代文化常识备考复习就不应该是孤立的,静态的,而应当产生这个特点语境的材料中加以训练和记忆。
在这里特别推荐一本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的书:《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出版,郭维森主编)。
古代文化常识不应仅仅记忆条目纲要,而要从古代文化生活的宏大层面上与古文的阅读贯通理解,这本书提供了很详细的资料,可供老师和同学参考。
另外,和古诗词一样,都要注意古人写作古诗词和古代散文时富含的交际语境,从实现“交流沟通”这一语言功能的角度指导学生理解文本。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