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3届高三四省联考传递了哪些备考指导信号?

2023/4/28 8:41:25  阅读:126 发布者:

20232月进行的高三四省联考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堪称高考前的权威预演。这份试卷为2023年高考乃至今后的高考指明了怎样的方向?传递了哪些备考信号?

以下从试题的题型特征入手,做一个解析。

01

变化一:

信息类文本由多材料变成单一的长文本。

备考信号:

处理带有复杂信息的长文本应当成为今后训练的重点。长文本可以是多则材料拼接的非连文本形式也可以是一个连续大文本。需要着重提升学生的限时的快速阅读能力以及依据题目指令在复杂信息中快速摄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清醒地甄别无效信息。

02

变化二:

小说阅读回归“概括与归纳”这项基础能力。

备考信号:

小说阅读不能局限于文学形象的赏析和文本的文学感悟,而要回归到对内容理解,梳理基本情节和多角度分析立体化的人物形象。这其实是概括文本和归纳文本信息这一底层能力的再现,这项能力的训练专题设置上可以打通信息类文本与小说类文本。将两种文本同类题型归集到一起。

03

变化三:

文言文阅读变为多文本复合形式。

备考信号:

文言文阅读不应拘泥于史论或人物传记,应当考虑文言文的论述类文本作为训练材料,江苏省高考文言文和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可用。虽然题型改变,如断句变成选择正确的三处,文本变成两个片段,但文言文阅读的底层能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文言文基本内容,主要思想的总体理解以及关键信息的概括分析仍然要作为训练重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阅读已经跨越原本的题型壁垒,从“言”的理解上升到“文”的赏析,也就是更注重对文本思想的批判性阅读,例如这份试卷要求材料一与材料二互证,在两则材料间建立“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这种思维能力超越了以往文言文阅读要求,与信息类文本阅读逐渐融合。

04

变化四:

诗词鉴赏超越情景关系,上升到人生感悟。

备考信号:

诗词鉴赏首先要求读懂诗词内容,接着对读懂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这一步要训练学生思维精确,信息提炼无遗漏,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所以诗词和文言文要在阅读的基础层面贯通。然后是提炼作者蕴含在诗词中的情感,但新高考并不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上升到作者从所写的事,所记的人产生哪些人生感悟。

05

变化五:

作文题的任务指令变得模糊,

材料内容从事实类回归哲理化。

备考信号:

作文题型变化最大,任务指令,对话情境,文体限定(如演讲稿,书信)都消失。材料内容也一改往年基于现实生活的材料,如2015年小陈举报老陈,2016年语文学习的三种路径,2017年用一系列关键词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等。

这给我们的备考带来哪些启示:

1、思辨能力的训练始终是主线。虽然材料变了,任务指令变了,但作文题中依旧包含多个要素,要辨析多个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2、概念的辨析是重点。训练学生区分不同情境下的同个概念,建构概念的限定条件,然后在作文中能组织多个概念展开分析。

3、用“无中生有”的方式建构读者。虽然没有情境限制,但要将道路论述深刻,作文立意深刻,需要设想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对话情境,训练学生建构假想中的对话者。

4、积累例证。有时代特征的,并且能引发社会热议和思考的例证应为首选。例如“港独青年”,“躺平”背后的原因探究等。这些例证本身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与这类题型契合。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