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命制的角度:交际语境与时空延展

2023/4/28 8:40:45  阅读:119 发布者:

从高考命题人的视角来看,古诗词鉴赏与文言文阅读一样,都要注意古人写作古诗词和古代散文时富含的交际语境,从实现“交流沟通”这一语言功能的角度指导学生理解文本。

我们接下来着重从这个角度谈谈古代诗词鉴赏。

1

古诗词鉴赏(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2017年全国卷Ⅱ】

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问题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问题2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挂念兄弟,但又不失大体的旷达性格。诗人远在杭州,与苏辙天各一方。兄弟之间情谊深重,诗人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但又表达出以国事为重,不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这个题型值得关注。在常规套路和常规面貌下,实质上考查了诗人在特定诗歌情境中的交际意识。表面上看,选择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基本要点的理解,简答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赏析。但实质上,考生要作答好这两个问题并不能停留在既有的答题套路上,如诗词的人物形象赏析题就遵循:描述人物特点,人物活动,然后给人物形象定性。套路思维在这边遭遇了诗歌特定的语境和特定的人物关系:哥哥与弟弟。

除了特定的交际语境,还应当注意说话者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动机。选择题破解的关键在理解苏轼是“怎样说”的。“莫道”不等于事实不是。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情绪:自负、大宋朝不可欺、对弟弟的告诫。但读出这三种复杂情感的思维路径不同于以往的“复杂情感”分析题,直接从诗词的意象和抒情字眼入手,而要从诗词以外,言说者的交流方式和动机加以思考。这种由诗词外走向诗词内的阅读方式,需要作为训练的重点。

2

古诗词鉴赏(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北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西江月

【南宋】朱敦儒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注】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问题:

两首诗都表达了“空”的意味,但表述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请结合词人所处的不同时代和各自的经历,分析表述角度的差异。

参考答案:

1、王词所展现的“空”有更宏大的历史时空观,朱词所展现的“空”则更关注内心精神世界。

2、王安石身处北宋,由于自身具有极高的政治理想,所以洞悉了北宋积贫积弱背后所隐藏的更大的危机,以怀古的方式抒写对六朝旧事一场空的感慨。

3、朱敦儒身处南宋,政局风雨飘摇,政治腐败导致士大夫向外的抱负不得施展,更多地转向内心的修为,以空灵境界的追求来寻求精神世界的解放和自由。

  解析:

王安石的怀古诗没有脱离“物是人非”类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即:时间维度上,将古物与今物对比,发现变化;空间维度上,古物与古人相映衬,今物与今人却发生错位,特别是制造一种哀愁感。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凭吊六朝旧事,其实是想引出“危机意识”,从六朝旧事随风散去,随水流去,而表达出对当前政局的隐忧。因此,王安石的“空”更侧重于宏大历史时空中对历史事件进行的理性思考。这既源于北宋积贫积弱社会背景下士人的历史责任感,也源于王安石个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朱敦儒的词与王安石的词正好相反,将关注点从外转向内,抒写的是内心的“空”,这种“空”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动态地看待从北宋到南宋的“空”,宋室南渡之后,一部分士人面对腐败黑暗的政局逐渐秉持“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把对国家的失望,对自身前途的失意转而寄托到琴棋书画和崇高人格的修养上。

国家的危机贯穿了北宋到南宋,但士大夫的精神和追求却是发生着动态改变的。

设置这道题是想揭示高考命题组成员的一个重要的导向。

 高考命题组的教授们认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思维容量不断扩大,语言发展正好反映了这种思维扩容。不同时代,对同个现象,会用不同的话语方式表述。同时,话语表述方式的改变还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说话者、写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基于这一理念,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备考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态地分析语言现象。动态,就是从时代发展和历史的贯通性角度看待语言的变化。

教学的具体操作上,可以仿造本题的设题方式,给学生进行训练,也可以把不同时代对某个具体意象的抒情方式加以比较。而比较阅读的比较点可以集中放在诗词中能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内容、现象。

从时空维度上宏观地分析语言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语言所承载的思维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题型上,而是贯穿于整张试卷中。例如2018年全国卷1的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就展现了过去18年的时间跨度以及未来18年的时间跨度。又如2019年全国卷1的作文试题围绕“劳动是美德”所提供的材料从《左传》延申到当今现实生活,时间跨度数千年。再如2019年全国卷2提供的五个具体场景,时间跨度上也前后延展了100年。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