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备考,如果换一个视角认识试题可能会带来全新的体验。
这个新视角就是:高考命题人希望防范什么风险?
高考命题人的风险防范行为会直接作用在命题导向上,尽量在命题过程中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那么高考命题人担心什么?担心作文成绩拉不开差距,趋中打分(例如,60分满分的作文,80%以上的考生得分在40—46分)。
因为考生得分拉不开差距,意味着试题的离散度差,离散度差意味着区分度小,区分度小意味着试题达不到考查的目的,这对命题人来说是最需要防范的。命题人现在的为难之处是,一道成熟的作文试题必须让各个层次的考生都有话可说,所以作文材料的理解上不应该制造障碍,但没有太大审题障碍的作文,又可能出现评卷中得分“趋向中档分数”。
命题人左右不了实际的评卷,无法在作文评卷场直接干预老师的评分。
那么命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从命题的环节设置一些机关,最终尽可能拉开考生得分差距。
因此,高考作文试题增加任务指令语就是一道“机关”。此外,在试题材料上增加思维含量,从而达到有效甄别出考生在立意上的差距,也是一道“机关”。
例如:
2018年全国卷2的作文试题: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虽然没有具体的任务指令,但这道试题在审题时就会呈现出不同档次的论点:
1、普通的档次:
形成一个基本倾向,认可沃德,要关注幸存者偏差,大众是错误的,警惕从众而产生盲点。从而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论点。
2、深刻的档次:
幸存者偏差注意的是关键方面、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但不能将其推到极端,进而否定一切合乎情境的推理,也不能由此对大众的普遍认识作出全面否定。
所以,在此特别建议,各位老师在作审题立意的训练指导时,不能仅仅停留于怎样审准题意,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审准题意后能够与材料展开“对话”,发现材料的基本价值取向后,进行追问和质疑,从而生成符合材料基本范围但又有一定深度的立意。
以下再举一例:
作文试题: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通过以下两个方向,我们可以分别得出普通档次和深刻档次的论点:
1、材料的基本价值倾向:(普通档次)
童真是美好的,孩子的心灵世界值得赞美,成人的世界的成熟是麻木与冷漠。
2、与材料对话,生成问题:(深刻档次)
天真的孩子不仅仅是天真,还有没有可能是自私的?孩子非理性的任性与成人的成熟稳重相比,哪个更好?我们需要孩提王国的无序,还是成人世界的理性而有序?
普通档次的论点的作用是正确的回应题目,而深刻档次的观点则是对普通档次的论点的再次反思。如同冰山,浮在水面上的,终究只是一角。潜入水底,才能开启更广阔的思维天地。
正确的发现浅层观点,回应命题,是一篇高中作文的基本要求。
而一篇高分作文则应当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作者对浅层观点再次思考后的深层思辨成果。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