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领
任务群推进
——以深圳城中村语文项目化学习为例
从工业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教育模型面临着转型,其中一个重大的转变在于从以往的教师教专家结论变为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其核心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国核心发展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其核心是创新能力。[1]创新的机制是迁移,哈蒂认为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迁移能力是终极目标,学习只有学生达到迁移水平才算完成。创新需要学生将学科领域所学知识迁移到高度不相似的现实世界场景之中,为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大概念。大概念被认为是“迁移之锚”,大概念中的“大”指的是有很强的迁移价值,是高位、上位的概念,是从具体中概括的抽象,是具体与抽象的协同思维,是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概念锚点。
核心素养描述了教育目标,项目学习则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具体路径。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者挑战,从而培养学生的专家素养提升复杂交往能力。[2]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化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更要注意学习目标,这就需要以大概念为抓手,将过程与方法明晰化,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项目化学习始于九年级上学期,旨在融合统编版教材中部分活动与探究内容,例如融合了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等,从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提取大概念,以大概念为锚点,利用本土学习资源,以学习单(支架)呈现思维过程,以SOLO分层评价进行针对高阶思维的评价。
[1]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11):8-18.
[2]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家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8.
#01
提取大概念
确定学习目标
珀金斯认为大概念中的“大”意味着与未来的真实生活相关联,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知识才能具有长效的生命力。[1]真实性也是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需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打通学科学习和现实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我校坐落于城中村之中,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7%的学生住在城中村,城中村的现状、发展与变迁已经刻入了许多学生的记忆里,但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城中村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57.65%的学生认为城中村存在着“脏、乱、差”的问题,为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58.08%的学生认为城中村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缺乏;71.22%的学生认为城中村建设影响城市形象及市容市貌,60.7%的学生认为城中村承担了廉租房的功能,为人才进入城市提供了低门槛;等等。这都为开展以城中村为主题的为语文项目化学习提供了契机。笔者根据这一特殊的本土学习资源,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学科学习的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将城中村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大概念定位为:社会调查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的一种认识活动。
大概念有层次之分,层次越高的大概念所能辐射的范围越广,这也意味着需要将大概念分解为更多的核心概念,并构建能实现核心概念的相应任务,形成概念网络。本语文项目化学习将“社会调查”作为一级大概念,在此基础上划分二级大概念。
威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预期的学习成果,即“我们的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2]在进行语文项目化学习的过程设计之前,明确学习目标尤为重要,为使教学目标真正服务于学生素养的形成,笔者借鉴刘徽老师所提炼的大概念目标设计模型,将本语文项目化学习的目标设计如下:
[1] 威金斯,麦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4
[2] 帕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15
#02
设置真实问题情境
明确评价标准
钟启泉指出:“核心素养区别于应试学力的最大特质在于真实性。[1]”对情境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是素养的核心,即素养的形成意味着个体在以往的情境中具有足够的学习力,能在新情境中迅速寻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对新情境进行判断和解决问题。[2]因此本次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情境是:提起深圳,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年轻、机遇、速度、经济……但深圳也有着它的另一面——城中村。城中村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走进它、了解它。核心学习任务是:如何撰写一份关于城中村的调研报告,使公众更加了解城中村。
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进行评价设计时要需要根据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设计合适的评价量表。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评价量规可以分为成果性评价量规和认知评价量规,成果性评价量规主要是对可见的外在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后者则是对看不见的内在认知结构进行评价。在设计成果性评价量规时可以采用递进法和基准法,设计认知评价量规时可以借鉴比格斯的SOLO分类理论。下表是为学生成果展示环节所设计的成果评价分析型量表:
[1] 钟启泉.真实性——核心素养的精髓[N].中国教育报,2019-06-20.
[2] 罗日叶.学校与评估:为了评估学生能力的情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03
设置学习任务群
提升高阶思维
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是在真实情境中设置驱动性学习任务,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发展高阶思维的过程中带动低阶思维,落实核心素养培养。项目化学习中的高阶认知策略分为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想要学生经历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就要以高阶思维为指导,对学习者如何参与实践进行设计。夏雪梅教授在分析了大量的项目化学习实践后,构建出了五类实践形态:探究性实践、审美性实践、技术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调控性实践。[1]这五种实践形态有一定的交叉和融合,其中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调控性实践是不可缺的。本次语文项目化学习在以落实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建构了五个有梯度的、不同形态的学习任务,尽可能地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像学科专家一样在遇到真实的问题时能思考和解决,从而发展高阶思维。
任务一:成立学习小组,自主选择论题,明确分工(指向二级大概念1)
探究性实践的第一阶段为在真实世界中观察与调查,提出问题。调研报告的选题是否有价值、有吸引力是完成调研报告至关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挖掘选题时存在空洞、老旧或选题范围过大等问题,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范例支架和知识支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提交上来的选题进行分类整理,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一起筛选有价值的选题,帮助学生找准方向。
任务二:查阅并收集资料,进行资料整合(指向二级大概念1)
学生如何使用信息化和思维化的工具是项目化学习区别于其他学习的一个地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初中生应“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生不仅要知道如何查找资料,更重要的是对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因此笔者不仅演示了查阅资料的方法,还设计了文献阅读笔记单并附上了评价标准。
2023
2023
任务三:设计调研方案,进行实地调研(指向二级大概念1、2)
项目化学习的社会性实践首先指向沟通和交流,发展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交流和沟通信息,与他人建立彼此相互理解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传统教学相比,以项目化带动学生学习很大的优势在于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仅仅指学生在实践,更指向于学生的社会化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为将项目化学习和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连通起来,笔者将调研的方式主要聚焦于人物访谈和实地考察。
本次调研活动是学生在寒假期间进行的,及时有效地双向反馈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发现学生的采访提纲中的问题设计存在方向不明确、表述含糊、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于是在每周的项目化学习经验分享会上及时给出采访问题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这里呈现分享会上的一个片段:
师:以下是某同学的采访问题,大家能够帮他完善吗?
采访主题:了解城中村地摊经济的基本状况和从业人员个人情况
采访问题:1.您为什么要选择摆地摊呢?
2.请问您摆地摊多久了呢?
3.您摆摊的位置固定吗?
4.您早晨几点开始摆摊?
5.您的收入可以支撑您的生活吗?
生1:我认为在设计采访问题前要根据采访主题确定提问题的角度,比如根据这个主题,可以先确定从摊主基本情况、摆地摊对摊主的生活影响、目前城市管理力度、疫情对于摆摊的影响等角度思考采访问题。
生2:可以注重采访对象的许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摆摊的感受,很多“第一次”是人生成长道路中的重要一步,叙述者难忘,读者也更有兴趣,值得提问。
生3:我认为可以提一些给采访对象广阔发挥空间的题目,例如“摆地摊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好的或者不好的影响吗?”“疫情对您的生意有什么影响呢?”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平常,但是受访者的回答可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带给我们新的观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提问是采访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好的提问可以引发出许多的细节和联想,是写好采访稿的基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任务四:撰写调研报告,开展主题辩论(指向二级大概念2、3)
项目化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驱动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发展高阶思维,撰写调研报告是学生发展高阶思维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标志。调研报告靠事实说话,与此同时观点占主导地位,只有叙、议相结合才能使观点和事实融为一体。因此语言要准确,观点要鲜明,主张要有理论高度,布局要有逻辑深度。
过程设计分为准备、建构、应用和反思四个元素,其中反思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整合的过程。[2]由此可见,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去探索新知,教师不断引发学生讨论本质问题,在深入思考过程一次次地强化大概念并进行反思总结。因此,教师设计了相关问题,例如如何看待深圳的“城”与“村”?城市的发展到底应该是“治城”还是“治人”?等,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大概念的理解,学会社会调查,更是促进学生对城中村的认识,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任务五:百家争鸣,成果汇报与交流(指向二级大概念3)
项目化学习最终要形成有质量的学习成果,并将学习成果放在群体之中进行交流。项目化学习的成果设计一方面要根据核心学习任务来设计,另一方面则是要明确项目化学习成果的类型,注重考察个体和团体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进展。本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则是通过举行线上分享会的形式来展现,各小组制作PPT,内容包括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展示和调研报告讲解。下表是线上交流会时学生自我评价表。
本项目化学习的成果是调研报告,但是从学生的成果汇报中可以看出,真正的终点远不止是调研报告和成果汇报,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调查的认知和体验,更在于对城中村认识的变化和未来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问题。成果汇报的时候,学生这样说:
之前我总不愿意带同学去我家,在心底里排斥城中村,但经过这次的项目化学习,我明白城是快节奏的发展演进之地,有着速度与激情;乡村是个慢节奏的休养之所,为城市中中疲惫奔劳的人们提供栖身之地。只要我们平等、包容地看待城与村,它们之间就可以共生。
——同学A
这次项目化学习让我感受到了社会调研的乐趣,我享受查阅资料、跟不同的人聊天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也渐渐发现之前我对城中村的了解是那么的表面,果然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啊。
——同学B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后看待问题一定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要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问题,城中村不仅仅只是拥堵、落后的代名词,它也是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代表。
——同学C
[1]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家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89.
[2] 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236.
#04
大概念视角下
项目化学习教学反思
本次项目化学习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领,提炼项目化学习核心概念,由核心概念引导思维对项目实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从学生的参与度和成果呈现的角度来看,此次项目化学习不仅是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一次转变,更是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尝试,学生对自己每天所见、所处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试着合作撰写调查报告,发现人物访谈的复杂性,总结项目化学习中的点滴进行个性化分享等等,语文学习“活”了起来,学生也随之“活”了起来。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参与热情较之平时要高涨得多,学生的问题分析、主动探究、团队合作、评价反思、批判性思维等多项能力也得到了显露和发展。现将项目化学习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为学生搭建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怀特海曾说到“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以大概念为指导的项目化学习旨在改变学生所学多为惰性知识的现状,从教专家结论转为教专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因此,本次语文项目化学习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领将大概念定位为——社会调查,并根据大概念确定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设计多个子任务,例如确定选题、查阅资料、人物采访、实地考察等等,子任务与子任务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嵌套式的结构,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大概念,并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运用大概念。以大概念为指导的项目化学习过程设计不仅要考虑是否有真实的情境、各个环节设计是否具有逻辑性等,还需要考虑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反思大概念的机会。因此,本项目化学习设计了辩论环节,其目的在于组织学生对“我所认识的城中村”进行一个前后对比,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项目化学习对城中村有了哪些新理解,这些新理解是如何得来的,这样的情况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经常出现,如何处理,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搭建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二)用高阶认知策略带动高阶思维发展
教师想要学生经历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就要以高阶思维为指导,对学习者如何参与实践进行设计,用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面对的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往往都是结构不良的问题。本次语文项目化学习所设置的学习任务属于劣构问题——如何撰写一份关于城中村的调研报告,使公众更加了解城中村?旨在引导学生在实施学习任务时思考解决劣构问题的目标和克服障碍的方法,从而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一方面需要发展运用标准,借助推理来调动决策能力,例如选择有价值的选题和调研方法、制定合适的项目实施和人员分工计划等,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并用有利于他人理解的方式呈现的调研能力,例如实地考察时敏锐的观察,人物采访时问题的提出,撰写调研报告时如何做到观点鲜明又具有说服力等等。
当然,在这一过程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反馈搜索到的资料不足、小组分工上欠考虑,个别学生参与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说明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在学生出现障碍时及时为其搭建学习支架,还应充分发挥每位参与者的特长,同时促进不同学习能力者的共同学习。
注:
【原文出处】《语文学习》2022.7
【转载】人大复印期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2.12
转自:“宝初智慧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