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焕勋: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

2023/4/27 17:19:30  阅读:154 发布者:

王焕勋(19071994),河北定兴人,教育家。幼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任教于华北多所中学及华北联合大学,曾任冀察行署教育厅督学、中宣部教育研究室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兼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55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育学教研室主任。著有《教育学讲稿》《新中国的道德教育》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实用教育大辞典》《教育学史》等。

解放思想,改革语文教学

|  王焕勋

语文课在中小学时间里历来居于首位,学生用于语文的时数几乎占课程总时数的三分之一。但是毕业生多数阅读能力很差,写起文章来,文理不通,甚至错别字连篇,读了十来年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能过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明确规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决不能适应这一伟大转变的,所以,解放思想,使语文教学来一个大突破,是绝对必要的,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我以为要改革语文教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解放思想

在语文教学上只有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才能放大胆子,采取更多的办法,加快步伐,迅猛迈进。

在语文教学方面,思想上还存在着不少框框。突出的表现在对儿童的接受能力估计不足,特别是对儿童抽象思维的能力估计不足,因而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重视不够,本来儿童可以理解、接受的东西,却以为不可能,本来可在低年级学的东西,却偏要放在高年级。关于这个问题,国外有些心理学家经过实验,也采取了否定态度,如苏联的赞可夫就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本来,量力性原则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学记》上早已提出来了。《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段话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学时,内容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是太难,而是太易了。这并不是个人的臆断,而是为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结论。不久前,我听了霍懋征老师的语文课。她把一篇过去初中用的课文放在小学三年级教,结果学生不仅完全能够接受,毫无困难,而且在开始讲课之前,让学生背诵已学过的诗词,其中有唐诗、鲁迅的诗和《天安门诗抄》中的一些诗。他们背得很熟,而且有抑扬顿挫,带有感情,可见他们是理解这些诗词的含意的。据了解,霍老师在不到一个学期之内,除了教完课本上的课文之外,还增加了比课本多三倍的内容,学生都能接受,并不感到吃力。在我国历史上,童年时代读书、写作能力很高的不乏其人。即如唐朝的李贺,七岁就能写《高轩过》那样的古体诗。不过,过去对于这样一些人做了唯心主义的解释,认为他们都是生就的“天才”或“神童”。其实,这样一些人还是家庭环境、教育以及个人勤奋的结果,并不是天生下来就是什么“天才”“神童”。他们所能做到的,一般正常儿童也是可能做到的。人的天资虽有差别,不承认差别是不科学的,但是差别并不是很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现实的实践和历史的实践已完全证明少年儿童可以接受更多更深的东西,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敢大胆放手多给他们一些呢?所以只就对待儿童接受能力来说,就非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

再如教育实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特别是普通教育方面,更应重视实验工作。要有计划、有系统、全面地进行实验活动,长期坚持,不能间断,以便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这不仅是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须,而且也是创建具有我们民族特点的教育科学所必须,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某些环节、某些措施,如集中识字等只要总结出较好的经验,行之有效,符合客观规律,就可以及时推广,见诸行动。

二、必须着眼全局

改革语文教学,中学阶段当然很重要,但只从中学阶段着眼还不行,还要有全局观点,必须把中学阶段和小学阶段联系起来考虑,甚至还要和学前阶段联系起来,一并考虑。

改革语文教学,确实要抓住有利时机。初中和小学阶段正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记忆力很强,特别是机械记忆力最强。而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有许多是要靠机械记忆的,如掌握一定数量的单字、词汇和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都和机械记忆关系特大。这一阶段也正是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时机,从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设置来看,这个时期的数、理、化等学科的知识内容还较浅显,科目也较少,课业负担也相对地轻一些。所以利用这个时期为学生读写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语文过关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期,抓紧读写能力的培养,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如果把过关任务推到高中阶段再去完成,就必然是事倍功半,要是拖到大学后再补这一课,虽不能说毫无成效,但收获甚微,过去的教训是值得记取的。现在我国青少年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有两亿多,而在初中和小学学习的就占一亿以上,语文成效如何,是影响全局的。所以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就应当把语文基础打得牢靠、扎实。再就对待重点与非重点来说,也需要有全局观点。语文教学的突破,不能只着眼在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也不能忽视,对非重点学校,也不能只着眼在重点班,非重点班也不应忽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也只有在大面积丰收的基础上,才能出现超群出众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要充分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譬如宝塔,只有塔基牢固,塔尖才能光芒四射。

三、教学内容要适当

要想改革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必须适当。目前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当,看法很不一致。不少人认为统编教材分量过重,学生学不了,负担重。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认为合适。另外有些教师却认为还有潜力,应该增加教学内容。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

目前不少学校确实存在着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因为教学内容过多的缘故,而主要是由于“三多”(测验考试过多,教学课时过多,课外作业过多)所造成的。就语文教学来说,并不是教学内容过多了,前面提过霍懋征老师的教学情况,还有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情况,都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大有潜力可挖,还是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内容的。我认为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古汉语包括古诗词为宜。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有许多珍品。而这份遗产绝大部分是用古汉语写成的。学习古汉语是打开古代文化遗产大门的钥匙。掌握古汉语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比起掌握现代汉语来要困难得多。用现代汉语写的书,学生出了校门自学还可无师自通,而自学古书则并非容易,如果无人讲授,是很困难的。所以在中、小学阶段,趁着有教师的教,让学生多学些古汉语是很必要的。这决不是复古、倒退,而正是向前看,正是为了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一个中学生没有一点古文的修养,无论将来升学或就业,都会遇到许多不便之处,即使我们的学生想读革命老前辈的文章和诗词都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让学生多学一些古汉语决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再就是应该增加写字的训练。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特别薄弱的环节,值得引起注意。现在不少中学毕业生写字能力很差,不论升学或就业,都很成问题,写字是个基本功,应尽早抓起。幼儿园就可开始铅笔字的训练,到小学阶段,除结合阅读、作文,进行写字的训练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专设毛笔的习字课,并延续到初中阶段。连日本现在都还很重视汉字的书法课,我们为什么不重视呢?对写字要严格要求,不仅要写得正确、端正、整齐、干净,还要注意速度的训练。

四、改革教学方法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关键

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坚决采用启发式。语文学科也和其他学科一样,采用了启发式,就事半功倍,迅速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启发式呢?有人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向学生提问,学生答不出来,就是“启而不发”,好像“启”是教师的事,“发”是学生的事,这是对启发式的莫大误解。其实,“启”和“发”都是教师的事。启发式并不是指的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一个原则。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启发式的由来。宋朝的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他并转引程颐的话说:“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这不仅对愤、悱、启、发做了很好的解释,而且也说明了愤悱与启发的正确关系。“愤悱”二字都是竖心旁,是指的两种心理状态,即都是属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左思右想而想不通,或者对所学的东西有所悟,嘴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学生必处于积极思维之中,其注意力一定很集中,如果教师在这时候帮助他想通,即“开其意”,或帮助他讲清楚,即“达其辞”,学生一定对问题理解得深,记得牢,而且感到满足。如果不待愤悱而发,必得相反的结果。孔子这一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应给以一定的地位,应加以继承。但这一思想又有点消极、等待,有其片面性,它并没有全面地说明愤悱与启发的辩证关系,我们继承它,不能原封原样地照搬,而要对它加以改造和发展。我们现在所说的启发式,不是等待学生有了“愤与悱”才去“启与发”,而是以“启与发”造成“愤与悱”。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看教师“启与发”的本领了。教师首先要对所教科目有足够的知识,能解决学生已有的“愤与悱”,已有的“愤与悱”解决得好,就会产生新的“愤与悱”。另外,就要能灵活、机动、巧妙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愤与悱”解决又产生,产生又解决,如此循环往复,持续不断。能如此,学生对所学就能专心致志,孜孜不已,甚至废寝忘食,欲罢不能。

我在前面提到的霍懋征老师所教的语文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她对教材本身钻研得深透,重点、难点都很清楚,对学生情况又了如指掌,讲起来,能切中要害,毫无废词,同时又能灵活地运用问答、讲解、谈话、讨论、演示……等方式方法,使教室内非常活跃,孩子们真是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过去在中学要用两三节课时的课文,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就讲完了,而且做到当堂巩固,学生们都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下课铃响了,还不愿下课。这样的课才可算真正贯彻了启发性原则,才是成功的课。所以抓紧总结、介绍和推广这些先进教师的经验,对改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就是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决不能固步自封,墨守陈规,我们应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迎头赶上,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唱片、录音、录相、电影、电视等。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做到,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现有条件出发,采取积极态度,发挥创造性,逐步实现。在语文教学上,还应着重提出的就是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成绩很差,尤其表现在写作能力上,更为突出,不少人,中学毕业了,写起文章来,还是错别字连篇,用词不当,甚至文理不通。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忽视朗读和背诵,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学课时那么多,读了十来年书,文章也学了不少,教师讲是讲了,学生听也听了,但时间一过,大半消逝了,并未在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学的东西积累不起来,怎能希望把语文学好呢?所以必须重视朗读和背诵。在语文教学中,当然也要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看书、看报、看文章、查阅资料……都需要默读。只有默读能力提高了,才能加快阅读的速度,才能适应在应用中的需要,所以默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默读能力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朗读能力提高了,默读的质量才能提高。因此必须辩证地来看待默读和朗读的关系,不能因为实用中主要是默读,而忽视朗读的训练。朗读不能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必须“口诵、心惟”,只有在朗读中,用心体会,揣摩吟味,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含义。朗读要多次往复,坚持不懈,最后达到烂熟的程度,就可背诵了。所谓熟读成诵。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中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消化吸收,成为自己语言储备中的东西。古话说:“文章本天成,唯妙手得之。”其实,并没有什么天成的文章,妙手也不是生就的。只有长期下苦功夫,使语言储备丰富,才能在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出恰到好处、“天衣无缝”的好文章来。

在这方面,我国历史上是有好传统的。批判地继承过去的优秀经验,发扬好的传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朗读和背诵,而且要采取必要的行动和措施,如把一定的课时专用在朗读和背诵上,使人们听到琅琅读书声,各年级对背诵要定具体要求,如一个学期要熟背若干篇文章和诗词等。

总之,改革语文教学是一项迫切需要重视与解决的问题,关键还在于领导的重视和教师水平的提高。前面所论及的几点,都是就一般能够胜任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情况而提的。如果一位教师自己对所教的内容还不太理解,就是教材内容再精简多少,恐怕教学质量也不会提高,学生负担也不会减轻。就一般能胜任的教师来说,如能解放思想,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则语文教学大有潜力可挖,教学内容即使加深加厚,学生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早已为实践所证明了。要改革语文教学,领导必须重视,并加强领导,特别要重视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如果教师水平偏低,甚至某些教师对现有教材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就应尽可能设法提高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要先解决能一般地胜任工作,完成任务,进一步才能谈到如何改革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创造出可贵的经验来。

改革语文教学,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本身的质量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解决这个问题,对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是有很大影响的。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