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何郁:语文老师,请多读些诗歌

2023/4/27 16:46:01  阅读:134 发布者:

在北京市朝阳区高中语文教研员何郁看来,读诗对于语文老师提高自身素养至关重要。语文老师倘若不读诗,就难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其精神品质;课堂上,就不仅讲不好诗歌,也难以讲好其他文本;在应试方面,就不仅命不好试题,也指导不好学生解题。详情请看——

语文老师,请多读些诗歌

不管是旧体诗还是新诗,读诗歌,写诗歌,对于一个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和读写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但现在仍有一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许多语文老师不读诗,不写诗,且心安理得。我想说的是,作为语文老师,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可以不写诗;但你要教学生认识中外历史文化,研读历经时间淘洗依然熠熠生辉的经典篇章,你就应该读诗歌,包括古典诗词以及新诗。

先说点宏大的问题——历史和文化。

不读诗,你何以了解先秦历史和文化?《诗经》是先秦时代中国先民的百科全书,你不能不读。为了了解魏晋,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是什么?读陶渊明。一部陶渊明诗集读下来,你不仅对魏晋历史有深刻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魏晋时期的人物、文化和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深入骨髓的,绝不单单是几页历史知识那么轻飘。要读懂大唐的兴盛和衰落,怎么可以不读杜甫?一部杜诗,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直观深刻,甚至可以说让人泣血的大唐兴衰史。要了解五四吗?请先读一读胡适的《尝试集》,读一读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吧。新文化的风云际会和历史波澜,在这些富有创造力的诗句中,都有丰富的展现和多元的诠释。

读中国历史文化如此,读外国历史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你从哪里了解英国文化之优雅?是不是莎士比亚带给你启迪?莎士比亚就是诗人,他即便写戏剧,也是以诗歌的名义写成。要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如狂飙突进运动,你从哪里获取历史图像?毫无疑问,也是诗,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带给你的诗。多少人读俄罗斯那一片苦难的土地,读那些贵族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些从苦难中开出的智慧花朵,那些超越了苦难的吟唱?这是从俄罗斯文学的太阳——普希金那儿获取的。此后那一部部璀璨的文学巨作,都是自普希金之后升到天空的星辰。不读普希金,你如何读懂俄罗斯,如何读懂那一片苍茫的土地?

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的符号,是一个民族土地上诞生的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学样式。读懂了一个民族的诗歌,某种意义上也就读懂了这个民族。甚至可以说,读懂了一个民族最伟大的诗人,比如屈原、杜甫、莎士比亚、普希金、泰戈尔、惠特曼,你可能就读懂了这个民族的精神品质。老师,既如此,你怎么可以不读诗歌?

我们再来说点琐细的问题(其实也未必琐细)——教学和命题。

首先,不读诗歌,你自然讲不好诗歌,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比如,讲李煜的《虞美人》,你很可能是这样讲的(以下是一个老师的教案文本):1.以创作背景导入;2.指导学生朗读,或听名家朗诵;3.讨论词眼——“愁”;4.写“愁”时运用了哪些意象;5.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诗句;6.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用比喻手法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7.赏析写“愁”的名句,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8.请学生谈“我看李煜”。

这是在讲诗歌吗?一会儿词眼,一会儿意象,一会儿比喻,就是不讲李煜,不讲李煜为什么面对着“春花秋月”是那么难堪,面对着“小楼昨夜又东风”是那么心痛!要知道,诗歌不用知识来建构文本,它靠的是对生活的感悟,靠的是情感,靠的是由生活之痛、之乐而引发的对万千生命、对大千世界的感悟和阐发。这种痛或乐,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诗人必须寻找到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否则,这种表达就会打折扣。因此,诗人才会“语不惊人死不休”,才会“捻断数茎须”,才会“一吟双泪流”。

其次,不读诗歌,你也讲不好诗歌之外的其他文本。大凡写作之人,都有一颗诗心。说个极端的例子——司马迁。司马迁先生写的虽然是历史著作,可也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是“无韵之离骚”,那也是诗歌啊!如果你不懂得司马迁是个诗人,你如何能讲好他那些历史著作?那是最优秀的历史散文,也是最沉痛的诗歌篇章。著名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中饱含深情地写道:“试想在中国的诗人(广义的诗人,但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中,有谁能像司马迁那样有着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体验、雄伟的气魄呢?试问又有谁像司马迁那样具有大量的同情,却又有那样有力的讽刺,以压抑的情感的洪流,而使用着最具造型的史诗性的笔锋,出之以唱叹的抒情诗的旋律呢?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因此,李长之先生激动地说:“真的,我们只可能称司马迁是诗人,而且是抒情诗人!”看到了吧,不读诗,不懂诗人,你讲不好司马迁,讲不好诗歌之外的其他体裁。

最后,不读诗歌,你也命不好考试题目,或者做不好考试题。苏轼有一首词《醉翁操》:“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命题人命制了这样一道题:“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选项B和选项D无问题,选项C是答案,为不正确选项。

选项A说王维“空山新雨后”中“空山”二字,写出了山的空寂,没有问题,因为王维写这首诗就是突出山的空寂,以写一个“静”字,带点禅味。可是苏轼写“响空山”,是为了写出山的空寂吗?对象错了吧!这个句子可以直接理解为鸣泉响彻了空山,突出了鸣泉的响亮、清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以山的空寂来衬托鸣泉的响亮、清脆。无论怎样,都说不上“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看来,读不懂诗,就命不好题目,自然,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肯定也就做不好题目了。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