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讨论资料
(小说课例研讨系列一)
在践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1+X’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一群语文教学耘梦者,就小说教学课例进行了讨论。本次讨论围绕《刘姥姥进大观园》、《智取生辰纲》、《溜索》等一系列课例,以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等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老师们从各自的角度深入思考,结合学生实际,对案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斟酌。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带来了良好的成果:提升了对微课的开发和运用的思考,增加了对小说类文本教学的深入理解,实现了的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
这是语文耘梦人,收获新一份成果的时间~~
本次讨论案例:《刘姥姥进大观园》
提供者:韩璧
胡: 1.教学设计思路完整,逻辑清晰(“笑”的外在表现,一直深入到“笑”原因),并且重难点突出(抓住了重要的情节“笑”)
2.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并在过程中有落实(比如刘姥姥形象分析),难度层次适合学生
3.建议,关于主问题一(为何刘姥姥 甘愿被取笑,要出补充一些资料,不仅仅是贾府有钱,还是因为刘姥姥需要贾府的支持,还有姥姥本身性格要报答贾府恩情)
最后拓展阶段,也许可以考虑定位(谁“笑”到了最后)也许就做到了以“笑”穿起了整个活动,另外担心学生对《红楼梦》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需要补充相关知识。
韩: 关于谁笑到最后这个点一级棒,不过3是可以通过拓展阶段进行突破的,至于背景资料也是放在拓展完成了,实现从文本到整本书的迁移。
胡: 后面的拓展很好,我站在学生角度想,中间可能要有适当插入,不然可能理解会不到火候。
韩: 你的考虑也对,但我考虑的是从浅到深,从表到里,从文本本身再到作品的过程,所以最深一层的善的理解是放在拓展完成的,从文本本身只有她的委屈求全与智,而善这一点是文本以外的,所以放在拓展部分,通过展示三进贾府推出,同时也把她作为线索人物推出,最后再对贾府,以及全本书的结局与主题推出,1+x 这次我想先处理好1,然后在拓展部分加入x, 你的方法也行,大家走的思路不一样而已,自读课设想尝试1与x同时推出,让学生自学。
罗: 一课一主问题,三个活动贯穿着整节课,思路清晰,活动也很紧凑,层层深入,有深度;从一个小人物,最后让学生窥探出《红楼梦》整本书的内容和主题,甚者,整个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广度;着力于人物形象的训练,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而言,有厚度。很适合用来讲读的课型。
最后拓展环节,我个人觉得,既然是初三,如何训练学生?你的环节都紧扣人物分钟的,结合谁笑到最后,可否让学生练笔:谁笑到最后,最后当四大家族没落了,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所见所闻,大家的动作语言是如何?给学生情景,让学生练笔?
韩: 读写结合可以考虑,但由于课堂容量有限只能放作业了。另外,我在处理时并没有把他定位为写作型文本。三则是按我现阶段学生的情况人物描写的语段写作训练足够多了,到初三时这样的文本比较适合作为考点训练进行。当然这是精读的设想,感觉自读的话可以考虑文本定位。所以教无定法,一切还真要与学情吻合才行。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向三位老师学习了,我觉得韩老师这一课的设计很好,一条线(围绕着笑)下来,设计了三个问题,同时训练了中考考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中考考点的熟悉和理解。另外通过拓展使学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又提升了一个台阶,由一个章节到一本书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教学设计。
敏: 刘姥姥的形象分析得很到位,设计难度由浅入深,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人物、主题,由刘姥姥的形象分析层层深入到分析其他人物笑态,从笑态窥探不同人物的地位身份,实现到探究主题。可以说是一个人物串起众多人物同时轻松突破难点——体会作者写“笑剧”的用意。活动设计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却又不失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顾及,看得精的可以思考深入,看得浅的可以也不至于无话可说,这是韩老师上课的特色——根据学情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问题。既然说是速成的设计,我不妨抛出一些思考:
能否插入多一个活动:刘姥姥的笑起到怎样的作用(取得怎样的效果)?拉近众人关系,化解尴尬,展示才能……很多研究者认为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聪明的形象,而这一场笑剧,是体现聪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情节。
既然多插入一个活动,必定时间不足,那设计能不能更加集中一点分析,这是小说,如果从一课一得来说,能否暂且重点分析刘姥姥这个人物?
韩: 一课一得看自已的需要,单分析人物形象未尝不可,取舍之间看需要,看学情,看想要的达成度,另外,刘姥姥的笑的效果在赏笑态环节就可以实现了。聪明的体现在活动二这个环节其实已经突破了,活动三是进一步印证,另外,刘姥姥的聪明更多是通过侧面描写体现出来的,所以用赏笑态来体现,窃认为效果就可以达到了。一则证明其为一个好演员,二则体现其聪明(秒懂要求配合演出,演出精妙搏得众人笑,放下身段大智若愚)。
韩: 我觉得在赏笑态时,其实更多应在读与演中实现的,这样学生可以品读语言,演出神态与动作。通过自已的体现感受人物形象。比单纯通过答题格式的方法更凑效与灵动,同时也可以在这一部分中实现朗读听,说,读都能有所兼顾。
赵: 特别喜欢阿璧教学设计中的第三个环节,赏笑态,
活动三:刘姥姥眼中众人的笑(赏笑态)
在这一幕闹剧中到底是谁被骗了?被骗时有何表现?
明确:大家被骗了,他们在肆意地笑。感觉这个地方有一种二元对立,局中局的感觉。看似刘姥姥被骗了成为众人观赏笑话的对象,但实际上所有人都被刘姥姥高超的演技骗了。这一环节仍然紧扣刘姥姥来写,一则体现刘姥姥的聪明和随机应变,她紧紧抓住了贾府各人的笑点演了这样一出戏。一则众人笑的如此开心,可见众人平时在贾家的谨小慎微,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只有王熙凤的出场是看似看不在意等级高低的,但却体现出一个上位者的泼辣和察言观色的。正是这场笑闹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特点,又给了众人一个释放天性的机会,所以抓住“笑”来分析,就显得格外厉害~
记得上次说,能不能把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结合起来一起讲,但是觉得文本信息量太大,不好操作。能不能让学生课外读三处,然后找到一个小的连接点切入,以课文带读为主,另外两回为辅,这样就更能全面把握人物,更为立体的展示主题。
敏: 阿霜想法很独到,也有资料分析过,贾府的人在一回越是放松地笑越是证明平时活得压抑,性格不得释放。
韩: 三进贾府如果觉得文本内容过多,可以考虑插入微课。
赵: 可以啊,甚至可以用直观的视频,这样可能更有容量。
卓: 阿璧的教学设计的优点,大家上面说了那么多,我就不锦上添花了。根据我的不成熟的想法还有参考前面大家的一些观点,如果把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顺序稍微调整一下不知是否可行?就是变成品笑料——赏笑态———探笑因——猜笑果。品笑料和赏笑态这里基本上照旧,探笑因这里,分两个问题,放在同一个环节集中探究,问题即为——刘姥姥为什么配合笑?众人为什么笑?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析出刘姥姥和贾府之人的不同身份及人物品质,推敲作者对这两类人的态度,进而去猜测这两类人最后的结局以及猜想作者会如何改天换地,最后带着悬念吸引学生去阅读整本书。我个人觉得赏读片段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读者从片段中初步品读到全书思想,进而萌生读全书的欲望。
这里先谈谈对刘姥姥的解读。
首先来关注笑的出发点,刘姥姥的出发点是不带恶意的。知道被戏弄,却能配合着演了这么一出戏。这是她深谙生存规则,也无所谓身段地利用了这个规则来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大智若愚这个评价确实是太准确了。并且,我认为除了适应规则,她身上更为可贵的,是她看透规则利用规则的同时,还能享受其中。从文本中看到的她自始至终都是一种乐呵的状态,而不带被戏弄后或是看透了规则后的戾气。这显示出的,除了善良、淳朴、不计较,也是一种通透的人生状态的呈现。从这个层面来讲,刘姥姥身上闪耀着的,是小人物的智慧和光辉。这样的一些品质,被赋予在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可见作者对这一类人除了同情之外,还带着赞扬和偏爱。对小人物的理解和偏爱,也这恰恰也是作者悲悯之心的体现。这样一个小人物,在作者笔下,必定是受到偏爱,这也预示着刘姥姥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本书中将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她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接着谈谈对贾府之人之笑的解读。
而反观另一个笑的主体,贾府之人,尤其是设下计谋的要嘲弄刘姥姥的人。他们的笑和快乐,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那么他们的笑的出发点就是不正义的,所以他们代表的,便是身居高位却丢失了本真的一类人。然而可笑的是,他们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全然不知其实他们才是被骗的一方。该说他们愚蠢还是某种程度上的单纯呢?因为他们眼里只看到自己当前的尊崇地位和荣华富贵。折射出的是他们沉迷于安逸中没有危机意识的生存状态,这是否为他们将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那么对于这类人,作者在刻画时,会持怎样的态度?基于这种态度,整部小说的情节走向将会是怎样的?
或许我们可以从前面对出场的分析中,猜测他们各自将会有的结局。这么一引导,学生们应该很容易顺着这个方向去猜作者的倾向性。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两种假设。
一,如果结局是如大家所猜想的这样,可这两类人毕竟身份悬殊,滴水穿石也非一日之功,这中间该经历怎样的起伏呢?这就吸引学生们带着猜想去读这本书。
二,若是结局并非大家所猜想的这样,那么作者最后又想借此表达什么思想呢?
不知道有这么两种悬念的引导,学生想要阅读的欲望会不会更强烈一些。
韩:其他几点是基于文本的解读,不属于设计环节,这些都是我要实现的,但设计中没写出而已。提出的都是对教学环节的细化处理,有思考,有深度也有操作的可能。
附件:
韩璧老师《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刘姥姥用心演 大观园百态显
—— 《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设计者:韩璧
教材分析:
《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节选自文学名著《红楼梦》第四十回,题目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而拟定的。这篇文章借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从一个普通下层妇女的角度介绍了大观园的环境、以及贾府众人的日常生活,为后文的发展做了铺垫。
课文以刘姥姥的活动展开,通过描写她上演“笑剧”,在她的视角下呈现了封建大家族的奢华富贵以及家族中众人的百态,通过这个大智若愚、生活在社会下层妇女的“卖力演、机智演”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悲悯,以及对贾府奢靡生活的谴责。本人试就通过教学活动深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引发其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意;初步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奢侈与腐朽,体会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导入:有一部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几百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风靡,几代人为之赞叹,甚至专门成立了研究学会,这就是《红楼梦》。书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就是刘姥姥。今天,让我们随着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教学活动:
主问题:请思考刘姥姥为什么明知道是拿她“取笑儿”,为什么还积极配合?
活动一:探笑因——刘姥姥眼中的大观园。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贾府(大观园)的豪华。
回答:我在( )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贾府的( )。
主问题明确1:贾府有钱
活动二:赏笑料——刘姥姥的演
重点分析语段:
屏显:
1.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明确:“闹”“撮”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2.在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就如此单一吗?我们能不能在其他语段中找出刘姥姥身上的其他性格特点?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相关语段并写出批注。
明确:
(1)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强的过他。”……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2)“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3)“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4)“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明确:刘姥姥是一个淳朴、实在、风趣幽默,而又大智若愚的人物。她似乎粗直,却绝不鲁莽;似乎无知,却绝不低能;她贫穷,却毫不羡慕富贵;也颇有心机,但不邪佞。
主问题明确2:刘姥姥用自己的机智求得生存的有利条件。
活动三:演笑态——刘姥姥眼中众人的笑
1.在这一幕闹剧中到底是谁被骗了?被骗时有何表现?
明确:大家被骗了,他们在肆意地笑。
2.演一演:请同学们选其中一人来演一演他的笑,其他同学点评演得是否到位?
明确:(1)众人的笑各具情态,惟妙惟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特征和体质特点。(2)描绘了一幅封建规范森严,长幼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的透视图。(3)从侧面表现了刘姥姥演技的高超。
活动四:寻笑根——缘何众人笑的如此肆无忌惮
主问题明确3:在刘姥姥的积极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态度,他书写了小人物的悲哀与无奈,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同情、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市井小民的;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豪奢进行了深重的谴责。这场“笑”剧,留给我们的是些许沉重和更深的思考。
拓展延伸:我们猜一猜这位小人物以及众人谁笑到了最后?
屏显:展示刘姥姥三进贾府的情节以及众人的结果
明确:1.说明刘姥姥的善。2.明确本书最重要的主题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3.引起学生阅读本书的兴趣。
本文来源:禺城语文耘梦小苑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