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黄药眠:关于钻研语文课本中文学教材的几点意见

2023/4/27 16:42:54  阅读:99 发布者:

黄药眠(19031987),原名访荪、黄访、黄恍,笔名达史、黄吉等,广东梅县人,政治活动家、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毕业于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留学日本。青年时期,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从事文艺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奠基人,也是国内文艺学专业的重要开创者。著有诗集《黄花岗上》《黄药眠抒情诗集》、小说《淡紫色之夜》、散文《面向着生活的海洋》以及大量的文学理论、美学的论著,今有《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存世。

关于钻研语文课本中文学教材的几点意见

| 黄药眠

文学教学的任务可分成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以有关文学的知识,使学生领会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而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树立学生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形成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道德。三、是培养学生对于美的事物的感觉,对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强烈的爱憎情感。

明瞭了文学教学的任务,钻研课文就比较易于找到线索了。那就是要抓住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客观现实的特点,抓住文学是包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和美学的感觉,同时又通过文学教学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根据以上粗浅的了解,下边就来谈谈我对于钻研文学教材的一些意见。

我很同意许多中学教师们提出来的意见,就是教师本人对于课文,必须反复去读,同时还要找有关的补充材料来读,才能全面地去掌握教材。但是在读的时候,是不是马上就去寻找主题呢?我想还不必这样急。既然文学作品的思想是从形象表现出来,而且也就是在形象之中,那么我们的体会也就必须从形象开始。那就是说在研读的过程中,必须想象出作品中所写的情景、气氛,想象出书中人物的行动和姿态、容貌和衣饰,想象出这些人物说话的声音、言谈的口气,更从这些人物行动和言谈当中体会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内心状态,他们在灵魂深处的感觉,复杂交错的情绪,人与人之间彼此微妙的关系。经过这个过程,教师才能够把书中的景物绘成一幅清晰的图画,把书中的人物活在自己的心中;而有了这些活的形象,上起课来,才能用适当的摹拟、手势、表情,用自己的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用充满着感情色彩的声调和讲述时语调的高低快慢把自己心中的形象传达给同学,感染同学。我想这是体会课文的第一步。

体会课文的第二步就是要回头思索一下,这些形象使我们认识了什么呢?给了我们一些什么感受呢?在感情上提高了我们什么呢?而它又为什么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和感受呢?为什么它能使我们感觉和认识这些东西呢?为什么能提高了我们的战斗热情呢,或对于某些事物的热爱,对于某些事物的憎恨呢?在这里,我们就开始了对于作品的分析过程。

文学所描写的是具体的人的生活。而作家之所以写这些人物不写另外一些人物,集中这些侧面来写,而不集中别的侧面来写,揭露出了人们的这些关系而不是那些关系,这里一定包含一定的意义。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根据我们所已得的感受已得的形象去追求出这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

必须认识,一篇好的课文,其中所包涵的思想是很丰富的。课文的思想可以从人物的思想行动以及他们的言论对话中表现出来,也可以从人物关系,故事发展的过程及其结局表现出来,也可以从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的口气表现出来。比方以《二十世纪年代记》为例,这课书所表现的思想是相当丰富的。这里有涉及教师的教学态度问题,有涉及主人公瓦西里·索柯连克的顽强的学习态度,和他怎样注意世界形势的问题,涉及一般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问题,涉及校长、教师、同学们对于成绩优良的同学的热情鼓励的问题,涉及革命传统的问题,涉及两个世界对比的问题。课文所包涵的思想是这样丰富,那么主题究竟在哪里呢?当我们规定主题的时候,必须把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的事物形象,它给予我们的感受,和贯穿全篇、统一全篇结构的指导思想这三个因素都估计进去。我认为与其说这篇作品的主题是通过瓦西里的日记,来说明两个世界的对比,倒不如说,这课文的主题是写苏联学生瓦西里的顽强学习的精神,和他对于世界形势的关心,他不仅是把本地的事情作为自己的学习环境而是把整个世界作为学习环境,并看出这两个世界的尖锐对立。后一种对主题的看法比前一种看法是较好的。因为后一种看法可以概括全部课文,可以利用这课书来教育同学改进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醒他们学习时事的重要。如果用前一种说法,那么这个主题就只能概括课文的一部分,而且会抛弃课文中的许多形象。

体会课文的第三步是进一步研究文章的题材、体裁、文章的结构和情节,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问题,也就是研究作者怎样来描写书中的人物形象,怎样来表现主题的问题。这一切都是有关文学本身的知识和技巧,要在这样一篇短文章里来详细叙说,是不可能的,这里我只提出一些问题以供同志们钻研课文时的参考。

比方关于题材问题可以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如这个作家为什么以这些东西作为描写的对象而不以别的东西作为描写的对象?为什么他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只选择这些侧面来描写,而不选择别的侧面来描写?为什么他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是用这种口吻,而描写别的东西的时候是用另外一种口吻?

比方关于文章的体裁,虽然它对于文章的表现方法是有很大影响的。小说的表现方法必不同于诗歌的表现方法;戏剧文学的表现方法必不同于散文的表现方法。这些问题,在初中阶段也许还不十分重要,但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就不能不联系课文拿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加以比较了。

比方关于课文的结构和情节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发出一系列的问题来从事探讨。比方叙述的顺序问题,为什么这篇文章他这样写就能引人入胜,或引起人们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它的故事的主线与支线是怎样交织起来的?隐线与明线是怎样起伏交替的?怎样既能抓住事物矛盾的最主要的关键,又能揭露出人物性格的特征,和它们的发展?它怎样布置了气氛,安排了重点和高潮?这许多问题,教师如能就每一篇课文都仔细加以思考,我相信他就一定能发现许多东西。

又比方关于描写人物,有直接写,有间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反面写,有暗示写,有对比写,有追溯写,有插笔写,有综合的概括的写,有分头细致的写,有偏重于心理的写,有偏重于动作的写,有歌颂的写,有讽刺的写,有以感情奔放为特征的写,有以笔调冷隽为特征的写。每一种写法都有它的好处。至于这一篇课文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写而不用那些方法写,它们交错得好不好,那也是值得钻研的问题。

最后关于语言的运用。的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将来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必须分开,但在现阶段语文教师还必须负担同学们的语言的训练和修辞的训练,这是十分必要的。我这里只想从艺术文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语言问题。

我想,一个文学教师,必须对于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色彩有敏锐的感觉。不仅要想象出文中所描写的形象,而且要体会出在这形象当中,作者的情绪。比方,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始的一段虽然不仅是描写风景,而且也表现出了作者的感情,表现出了没落的农村的悲凉气氛。

其次,一个文学教师必须善于捉住语言的形象的意义。比方初中语文第2册“李班长学文化”中的一句话“一双大手狠狠地捉着钢笔脖子”,这里“大手”,“狠狠”,“捉着”“脖子”都是非常形象的,不仅这样,从整句看来,它正充分表现了李班长学文化的努力劲儿。

再其次,一个文学教师必须善于捉住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势的特征。比方在“雁翎队”(初中语文第4册)里有这样一段:“……他的兄弟小水,16岁了,新近也参加了区小队,一听说要打汽船,心里乐得怪痒痒的,猛然间想起了一个办法,急忙喊:‘哥,我可有个好主意!’大水一脸正经地说:‘这是开会,什么哥不哥的!’众人都笑了。小水吐了吐舌头,说:‘不准叫哥,我就——报告主席,我有个意见。’大水说:‘好,你说吧……’”我认为这几句对话,非常之恰当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情势,表现出了大水和小水的身份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个文学教师必须善于捉住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心情。比方在鲁迅的“药”里,有这一段:“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在句子下边的点是我加的——药眠)从这些字眼,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老栓和华大妈两个人战战兢兢的心情。

关于艺术文学语言的运用,在作品里面是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的。这里我不过举一些例子供大家参考罢了。

经过了关于主题、题材、体裁、情节、结构、人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这一系列的分析以后,再回头综合地来看一下全篇文章,再重新体会里面的人物,和作品所提出的问题和所表现的思想,这样,我们大概也就能够全面地掌握课文了。

现在我想来谈一下目前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无疑的,这几年来,由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和钻研,大家对于课文的体会和理解已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也还存在有好些问题。

例如有些人把文章的主题机械地归纳成简单的政治概念,而没有和课文的具体内容联系起来。结果把课文的讲解变成为呆板的公式:如“本文使我们看出了新社会中新人物的面貌,表现了新英雄的品质”“本文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的统一”等。其实新英雄的品质有多种多样,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有多种多样,主题是概括出来的作品的中心思想,但必须了解它和作品中所描写的形象的具体性是不能分离开来的。比方“雁翎队”和“冀中地道斗争”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发挥群众的智慧英勇抗日的事情,因此抽象地看来,主题都是一个,但具体地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其实有许多不同。第一、题材不同,一个是写一小队人的出击,一个是写在反扫荡斗争中农民们的艰苦奋斗;第二、体裁不同,一个是小说,所以有具体的人物描写,一个是通讯报导,所以只有概括的介绍和具体的叙述;第三、其所表现的情调不同,一个是充满胜利的喜悦,一个是说明环境无论怎样艰苦,大家还是保持着坚强的信念;第四、使用的语言不同,一个是采用比较轻松的笔调,一个是采取了朴素的语言。如果能用这样具体的分析,那么也就不至于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了。

也有些人是这样的做法,即对于课文不十分肯用自己的脑筋去思索,而只是照抄课文后面的提示,或者是老实不客气地把文章的大意看作是主题。比方有人把“夜莺之歌”的主题写成这样:“苏联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勇敢参加卫国战争,机智地协助游击队歼灭很多的敌人。”其实文章的主题虽然不能和它所描写的事物分离开来,但主题并不就是等于文章里面所写的事物。文章的主题乃是作者从其所描写的具体的事物中所透露出来的中心思想。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是这样:“通过关于一个小孩子的巧计诱敌的描写,表现出苏联人民利用一切方法打击敌人的英勇抵抗的精神。”

也有人这样来讲授文学作品,就是在生字难句解释完毕以后,马上接着就分析课文,如什么是主题,什么是表现方法等。可是对于文学课所特具的形象教育,则完全忽视了。他们不了解文学是对于人的生活的综合的反映,文学课的思想教育是通过想象去进行的,通过感情的感染去获得的。忽视了这个过程而一开始就去进行分析,那就等于把一个活的人先解剖成几块来研究。所以没有经过领会体验的过程而过早地去进行分析也是不十分妥当的。比方“渡淮河”,这是一篇好文章。就“从826晚上……”到“决定到指挥所去瞧瞧情况。”这一段来说也是可以细细分析的。但在研讲课文的时候,首先还是在于体验到当时情势紧急的气氛。前面横着一条淮河,本来是可以徒涉的,可是由于上游河水陡涨徒涉不行了,只剩下十来艘小船在来回摆渡。敌人的追兵又追来了,离我们只有30多里,且已经和我们的后卫接了火。军区李参谋长下令李震这一旅限12点钟以前渡完。李震跑到渡口整顿了渡河秩序,看见12点钟以前渡完是不可能的,所以又去找李参谋长。李参谋长“……一直闭嘴沉思,后来才说:‘那么,一定要在两点钟以前渡完。’”李震又跑到渡口指挥,恰好这时又偏偏起了一阵大风,渡一趟要延长四五倍的时间,预定的时间又不够了。李震很忧虑又跑回去找李参谋长。李参谋长“无可奈何地把时间推到拂晓以前。”李震又到渡口去指挥渡河,但心老是放不下,于是才“决定到指挥所去瞧瞧情况”。整整这一小段,看不见“紧张”“焦急”等字样,但从李震的反复地跑来跑去,一时到渡口,一时又回来向李参谋长请示,而李参谋长则最先是“一直紧闭着嘴唇沉思,后来才说:‘那么一定要在两点钟以前渡完。’”后来是“无可奈何地把时间推到拂晓以前”等,可以看出当时形势的吃紧。有了这些体会,然后再来进行分析,这个分析才有根据。

也有人这样提出意见,他们说:“我们必须细致地发掘教材中所有的与当前斗争密切结合着的思想内容,从而掌握它,用它来武装青年一代。”提出这种见解的人还特别声明:“这里要说明一点,根据一定的目的去钻研教材与拿着一套公式去往教材上套有其明显的不同。”当然要在文学教学中贯彻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对的。但是他们的这种见解不够全面,因为他们只知道“发掘教材中所有的与当前斗争密切相结合着的思想内容”,而没有注意到政治思想教育在文学课里面是要通过文学课的内容来体现的,同时他们也没有注意到在教材里面,不仅包涵着有“与当前斗争密切结合着的思想内容”,同时也还有与目前斗争间接地关联着的思想内容,也还有一些与目前斗争并不是密切结合着的思想内容,也还有一些有关语言文学本身的知识和技巧。而这些思想内容有时是复杂地或互相渗透地存在同一篇作品里面,有时是分别地存在在各篇作品里面,如果照这些同志的见解去钻研课文,就一定会只注意到与当前斗争密切结合着的思想内容,而尽量忽视其他的思想内容,或甚至完全排斥其他的思想内容。其结果就必然流于教条主义公式主义。这样一来,有些古典作品如杜甫的“后出塞”之类,也就很难在课堂上讲下去了。

本文原载于《人民教育》1954年第9期。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