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赵朴初:毛泽东四首长征诗词解读

2023/4/27 16:38:57  阅读:123 发布者: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安庆人,卓越的爱国宗教领袖,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著有《滴水集》《片石集》《灵山集》《佛教常识答问》等,著作辑为《赵朴初文集》(上、下卷)。

毛泽东四首长征诗词讲解

|  赵朴初

毛主席在长征时期所作的诗词之所以特别珍贵,就是因为这些诗词是深刻反映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伟大诗篇,并且是这个伟大事件的领导人用高度艺术性的笔墨亲自写下来的。学习这些诗篇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当时长征的领导人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各位领导同志以及红军干部、红军战士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

从文艺方面说,毛主席在长征时期的诗词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韩愈评李白和杜甫的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看毛主席在长征时期所写的诗词,真是光焰万丈,照烁古今的伟大作品,不用说,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所必须用心研读的。现在我们把这六首诗词作一些浅近的解释。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的北面,在一条很狭隘的山道上,是由贵州通四川的咽喉,地势非常险要,国民党派有重兵扼守。一九三五年一月,著名的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确立了以毛主席为首的正确领导,红军挥师北进,突过娄山关。由于正面遇到国民党大军的堵截,毛主席天才地决策,先向西南迂回,然后突然回过头来袭取娄山关,打垮了许多国民党追剿的部队,再夺遵义。这次行动是长征中红军在毛主席的战略指导下取得的第一次辉煌胜利。

这首《忆秦娥》写于一九三五年二月,我看可能是第二次重取娄山关时写的。有一位朋友不久前去过娄山关,回来以后告诉我:当年红军过娄山关不是走正面那条狭窄的小道,而是从没有路的地方爬上山头,知道了这个事实,对我们理解这首词很有帮助。

这首词的前一段是写红军过关之前的行动,后一段是讲过关任务的完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写红军开始行动时的景色。西风在猛烈地吹着,在霜天的早晨,在月光还没有消失的拂晓之前,天空中传来一群雁叫的声音。这一句写得非常精练,寥寥七个字就构成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第三句是叠句,《忆秦娥》这个词牌要求前后两段的第三句必须是第二句后三字的叠句。在古代,词都是给人们唱的,据说《忆秦娥》一开始是主唱者唱,唱完第二句时,由许多人帮腔,把第二句最后三字重叠着唱一遍。主席词中这个叠句不仅是为了格律音调的关系,而且在意义上承上启下,有着更进一层的意思。如果说上一句的“霜晨月”是写景色,下句的“霜晨月”就不光是写景色,而是着重写红军的行动。红军是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情景之下,就是说,在霜天的早晨,在月光之下开始行动的。词里没有直接描写红军的行动的字样,而是用马蹄声和喇叭声把红军的行动衬托出来,大家注意“马蹄声碎”的“碎”字和“喇叭声咽”的“咽”字,马蹄的声音是细碎的,不是撒步奔驰所发出来的响声,不是使人震耳的声音,而是很细碎的声音。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的很低的哑声。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一个“碎”字和一个“咽”字,把红军行进时的严肃敏捷烘托了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主席的艺术手法是非常之高的。

第二段头两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出了红军藐视困难,敢于向困难作斗争而且能够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写得非常雄壮,非常豪迈,不是毛主席是写不出来的。“雄关”是说牢不可破的关口。李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诗句,娄山关的险要差不多就是这样。“漫”和枉然的意思差不多,“漫道”就是北京话的“别说”,含有说也是枉然的意思。别说雄关真像铁那样牢不可破,看我们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第三句的“从头越”比第二句的“从头越”也多了一层意思。第二句是说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一句也是承上启下,写出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心情。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的心情,而是通过写自然景色来反映当时人的心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完全是自然景色,山高大得不得了,多得不得了,站在山头上放眼看去,一片望不尽的山峦起伏,好像翻腾着的大海一样。将落的太阳像血一样红。色彩非常秾丽,气象非常壮阔。

如果有画家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画,可以画出一幅很好的画来。但是对于一个忙乱的人,或者很激动的人,或者是头脑有一点发热的人,即使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也可能是无心领略。只有沉着的,镇静的,经验丰富,信心充足,眼光远大,心胸开阔,既看全国,又看世界,既看现在,又看未来的人,才能在这样激烈战斗的间隙中领略到自然界开阔绚烂的气象,写出这样情景交融的句子。“残阳如血”同时也说明了一个时间,说出来这次的行动是经过一整天的战斗,红军开始行动时是“霜晨月”是拂晓之前,等到越过娄山关,已经是夕阳西下,是傍晚的时候。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主席写了三首十六字令,连起来是一组,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首。这三首词都没有题目,但是写的是什么看得也很清楚。三首每首的头一句(就是头一个字)都是“山”,实际上“山”就是题目。这组词是在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写的,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开始长征一直到贵州走的都是山,到云南还是山,到处都是重重叠叠的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红军一路上就是在万山丛里冲破敌人的封锁,击败敌人的围追堵截。所以尽管写的是山,实际上还是写红军的行动。

三首十六字令我们连在一起讲。第一首写山之高,第二首写山之大,第三首写山之险。

第一首毛主席加了一个注解:“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这首民谣是形容山之高,高到离天只有三尺三,人过低头马下鞍的程度。这是非常大胆的夸张。主席这首词就是根据民谣写的,不是说山高得“马过要下鞍”吗?但是我们快马加鞭地过去了。等到过去以后,“惊回首”,啊!我们过去的正是老百姓所说的“离天三尺三”的峰头。不是爬,而是“未下鞍”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第二首是说山之大,“苍山如海”,大极了,到处是山,一个个的山头,像波澜起伏,而且不是小的起伏,是大起大落的波涛,像翻江倒海一样。“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是说山的气势,犹如酣战中的万马奔腾。描写山,同时也是描写人。红军搞的是革命,是翻江倒海的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天翻地覆的革命,要使世界翻个身,改个样子,要改变历史。我们的革命就是倒海翻江卷巨澜的革命运动,历史上从来没卷起过这样大的浪涛,所以说主席在这里写的山是双关的,一面是描写山,同时也描写了人。“万马战犹酣”是山的形象,也是红军在山里奔驰战斗的形象。

第三首写山之险。“锷”是刀剑的锋刃。“刺破青天锷未残”,是说山峰峭锐,好似一把宝剑把天都刺破了,而锋刃一点没有损伤。“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一句关系到一个神话,据说太古时代有个英雄叫共工,和颛顼打仗,头一撞,把山撞倒了,天也随之塌下了,因为山是天的柱子。这句词暗用这个典故,描写山峰高耸,好像天要掉下来,幸亏它把天撑住了。这里一方面说山,一方面说红军经过了这样险的地方,同时也说出了革命英雄主义顶天立地的气概。毛主席每当形势紧张的时候总是说:天塌不下来的。为什么这里却说“天欲堕”呢?这是反过来说,用以表达“即使天塌下来,我们也顶得住”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气概。

总之,三首十六字令都是写山,同时又写人。每首只有十六个字,篇幅很短,而意境极为广阔,用夸张的、神话似的词句对现实作深刻的描绘。从这里可以学到不少艺术手法。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是七律,八句五十六个字,篇幅不长,而题目却极大:“长征”。要用五十六个字,来写一部长征的历史,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征”的意思是行路,长征就是远行,二万五千里,当然很长。这首诗是在一九三五年红军过了岷山进入甘肃,长征快要结束的时候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写作“远征”是音调的关系,“长”是平声字,这里应用仄声字,所以用一个“远”字,“远征”就是“长征”。这一句是全篇的主题,第一句就把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提出来了。全首诗的精神没有超出这一句。红军是革命人民的军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军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战士掌握了真理,所以他们能有那么大的勇气,那么大的信心,那么大的力量。自古以来,没有人做得到的事,他们敢作,能作,他们藐视困难,敢于和困难作斗争。所以只有“红军”才能够不怕远征难。

一首七律,要写长征的历史,没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不行的,这头一句就包括有很多的意思。“万水千山只等闲”,补充说第一句,给第一句加了个注解,仍是“不怕远征难”的意思。“万水千山”是说有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并不是呆板的数目字,而且不仅是无数的山,无数的水,也包括了长征中无数的艰难困苦。同敌人的武装斗争,同自然界的山川、雪山、草地作斗争,同饥饿、疾病作斗争,都包括在万水千山里边。横跨十一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所经历的无数的艰难险阻都概括在这“万水千山”四个字里边。“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这句是说那么多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眼里都是极端平常的事情。

“万水干山”打开了下边两联。第三第四句是一联,这一联讲的是山,第五第六句是一联,讲的是水。“万水千山”包括无数的山水,不可能在诗里一一都说,举出五岭和乌蒙代表红军所经过的无数的山,举出金沙江、大渡河代表红军所渡过的一切水。五岭包括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萌渚岭。“透迤”就是绵延不断的意思。五岭山脉连绵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个省。“乌蒙”在贵州、云南。红军在五岭山脉和乌蒙山里击溃了敌人的圈追堵截。“腾细浪”是说这样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像“细浪”一样。“细浪”是翻转来说,实际上是巨浪,是“倒海翻江”卷起来的巨浪。表面上说山,实际上是说在山里的战斗,是说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不过是个微波而已。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也很大,“磅礴”是广大无垠,这句是说偌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走泥丸一样。“泥丸”有两个典故,都出自汉朝,一是“坂上走丸”,是说从山坡上滚一个弹丸下来,乘势而下,快得不得了。一是“一丸泥封函谷关”,两个意思凑在一起说,乌蒙尽管这么大,但在红军的脚下,好像泥丸在红军脚下滚过去。不说人在爬山,而说山在人脚下滚过去,非常之快。泥丸封关也封不住,不过是泥丸罢了。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是说水。红军在云南会理渡金沙江,用计把敌人的船搞过来,把对岸的敌人消灭了。三万人七条船渡了九天九夜,把敌人远远地抛在后边,这在长征途中是很大的胜利。“云崖”是说悬崖耸入云霄。这一句是说金沙江之浪好像烧滚的开水一样打在高耸入云的悬崖之上,把石崖拍暖了,可想而知水之急,浪之大。红军就是在那样险的波涛当中渡过金沙江。“大渡桥”,是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红军从两个地方过大渡河,主要是从泸定桥。那里两岸都是峭壁,只有一道铁索桥横跨在湍急的河上,对面还有蒋军的猛烈炮火。红军的二十二个勇士就是从这样的桥上冲锋过去的。铁索当然寒冷。金沙江地区也确实温暖一些,大渡河地区也确实寒冷一些。“金沙水”、“大渡河”说的是自然,其实山水都是说的人在那里有种种战斗,这里说的山和水代表了所有的山,所有的水,长征途中所有的战斗,所有的困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顶上常有积雪。过岷山之前红军还经过了很多人迹不到的雪山和草地。说岷山也就包括了过岷山以前的事情,“更喜”是说红军过了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都很欢喜,都很愉快,过了岷山更加欢喜。“喜”有欣赏的意味在里边,千里雪多好看,“北国风光”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主席以及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句诗里就包含有这样的“乐”。“三军”,周朝的制度,大国三军,小国两军或一军,这里的三军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开颜”就是笑了。过了岷山,长征已经接近尾声,已经胜利了。经过那么多的困难,现在困难都抛到后边去了。开展了新的局面,展望未来,所有的指战员都高兴地笑了。这是胜利之后的笑容,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

这首诗是长征诗里主要的一首,是非常之好的诗,五十六个字写出了长征的伟大历史,有高度的概括性。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是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到达甘肃的东北部,很快进入陕西的时候写的,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前一段的韵脚,“淡”、“雁”、“汉”、“万”是仄韵,后一段韵脚,“蜂”、“风”、“龙”是平韵。这首词主要是讲长征的目的,第一段讲任务的完成,长征的胜利。第二段是说对未来的展望,新局面的开始。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写当时的景色。秋天,天显得高,晴天云很淡薄,雁群往南飞。站在六盘山峰顶上,眼望飞雁,一直望到它们的影子消失。这是说雁往南飞,而我们红军往北走,回过头去望望南飞的雁群,望着遥远的南方,回忆起从南方过来的二万五千里的行程。看来是写景,实际是写当时的心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为什么要到北方来呢?为什么一定要到长城呢?长城代表的是抗日前线,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就是为了抗日来的,不到抗日前线就不能算是好汉。当时的形势是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形势起了很大的变化,阶级关系起了很大的变化。广天的工人农民要求抗日,小资产阶级也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在起变化,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也在要求抗日。广大人民都要求抗日。党在当时的任务就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抗日,组织千千万万人民群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所以红军不惜千辛万苦,经过万水千山到北方来。英雄好汉们只有在毛主席的领导之下,决心非到长城不可,这才有了今天这个局面。这第一段说明了我们的革命决心,我们的抗日目的。现在我们数一数,已经走了二万里啦。当然不只二万,说二万也包括五千,因为词的韵调的关系,所以用“二万”这个约数。

第二段是说长征已经结束,这时诗人站在六盘山上,展望未来,展望新的形势。“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又是写当时的景色,“漫”是“随意”的意思。红旗在西风中随便飘动,一会展开,一会卷起。这是一幅非常美丽、雄壮的图画。写景的同时,也表现了革命的气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诗人的想象。“缨”是长绳子,汉武帝时有个年轻人叫终军,很有才气,很有大志,汉武帝派他到南越去,他要求汉武帝给他一条长绳子,说要拴住南越王的头来见汉武帝。后人就用“请缨”二字代表“从戎”。毛主席不大用典,一用就用得非常好,是活用。这两句是说,今天这根长绳已经拿在我们手中,我们一定能捆住敌人,胜利在握。什么时候才把它们缚住呢?这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展望。

本文原载《语文学习讲座》1965年第28期,有删减。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