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素材:
三元思辨作文名师指导及佳作精编
模考真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禅家语常引人深思,譬如“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人认为: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三元关系的作文。以禅家语“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点出三元,然后指出三元的关系:“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我塑造。“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自己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给自己明确的社会定位。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的适合自己的状态,从容地去面对众生。
综合来看,意思是洞察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知道自己的卑微;此时面对众生,才能做到所谓的虚怀若谷,大象无形。表明人应该面对自己,认识并塑造自我,之后,见天地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见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要学会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洪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递进式结构,首先明确在天地和众生之中,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先论述当一个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放眼全天地间,认识到世界之大,自己之渺小,生起包容豁达之心;再论述洞察自己,见过众生,放眼世界后的超然物外,抛开自我和一切物质束缚,将众人所需作为自己所求,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最后立足时代,结合青年的身份,认清自我,准确定位,融入时代大潮,从自己开始,从当下开始,一点一滴,踏实奋进,激扬青春,实现服务于人民的理想。
参考立意
1.天地众生为镜,方知自我所在。
2.心怀天地众生,方能窥见自己。
3.洞见天地小我,心怀众生大我。
4.放下小我,始见众生。
原创佳作
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禅语有云:“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窥视内心深处,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见天地,纵目天下广宇,天高地迥,海阔云远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见众生,心怀万民苍生,悲悯黎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顶天立地服务众生。《礼记》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时代的我辈青年当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木槿昔年,浮生未歇。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见自己,贵自知,躬自省,不断砥砺,向更好的自己出发。子曰,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见自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的决心,明心见性,含章可贞。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因为见自己,才谦虚恭谨。柳子厚以愚溪自称,写出了传世的《愚溪诗序》;因为见自己,才不断磨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才成就了卢延让的诗坛佳话。我辈青年只有更好地洞察自己的内心,不断向上,才能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见天地,开视野,广格局,志存高远,满腔豪情写就芳华。邵谒说:“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见天地,需要我们放眼天下心怀国家,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因为见天地,回到基层一线,黄文秀才有了更高远的格局,为一方百姓脱贫,为天地生民立命;因为见天地,广视野,让苏炳添奋进不止,运动生涯才绽放出绚烂之花。我辈青年亦需不囿于自己的圈子才能翱翔天宇。
无关迟暮,不问翻覆。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见众生,知民情,生悲悯,心系苍生,九死不悔为国为家。俞大猷说:“丈夫不逆旅,何以济苍生。”见众生则需要我们心怀忧民情,不啻微芒,造炬成阳。见自己又见天地,此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燃灯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李桓英,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感动中国的诗人叶嘉莹,他们都是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见自己,见众生,眼底有光,心生大爱,才做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不凡之举。
于眼界与鸿鹄之志中见自己,于奋斗与拼搏向上中见天地,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见众生,此诚为三见之实行。禅语悟人生,小我大我情。酌古,少陵野老有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斟今,边防战士曾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清谈可以饱,梦想皆无由。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自当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模考真题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通常说,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只有三个挡位,分别为前进挡、倒挡和空挡。前进挡和倒挡分别控制着汽车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挡用于停车时使用,既可以保护发动机,也可以避免重新启动时突然移动产生危险。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挡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以上材料给人启示,引发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
本题材料引入汽车驾驶术语,以驱动汽车的不同行驶动态来创设写作情境,材料虽然取自驾驶术语,但贴近生活概念清楚明晰。材料中精准阐释了“前进挡、倒挡、空挡”三者的含义和关系;材料以行车为喻,又不止于行车操作。考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注对“前进挡、倒挡、空挡”三种不同概念的内涵及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还要揣摩出命题人暗含的情绪指向,即“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挡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方向的选择,汽车的进退,不仅蕴含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更可扩展到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思维。考生需抓住“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挡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思考: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暗含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事物的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进取,这是人生的追求;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果断地退与理性地停一停。
考生可以从行车三种不同方式出发,先做多角度分析,然后联系现实,揭示其哲理,确定立意,但要注意,无论是进、退还是暂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安全驶达目的地。行文中应阐明“进、退、停”的关系,如可先阐述什么是“进、退、停”;接着论述“退”“停”有时是更好的“进”;再论述“退”“停”是“前进”的保障;最后论述无论是“退”“停”最终都是为了“前进”。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如列举三尺巷的事例、休养生息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退一步海阔天空、苏秦的一年埋头苦读是为了复出、诸葛亮躬耕南阳是在等待良主等事例来论证“退”和“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参考立意
1.“退”和“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2.前进的路上,退一退停一停,没准能领略不一样的美景。
3.“退”“停”有时是更好的“进”。
原创佳作
及时换挡 ,因时而变
历史洪流滚滚而去,时代潮流瞬息万变,身处其中的我们驾驶人生之船极易陷入迷茫的漩涡。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我们应当锻炼出强大的断决力和洞察力,及时调整方法,进退有度,来去自如。
行驶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挡位调整状态,归正方向。前进挡促使我们以专一的态度奔向目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倒挡提醒我们暂时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抑或“退一步海阔天空”;空挡保证我们在休息时蓄积力量,避免长时间工作的损伤,自知“止,吾止也”。
或许前进是人生的常态,但我们绝不能忽视退与止的功用。物理学中,不断加速意味着速度提升,从而使物体具有更大的能量,一旦遭受碰撞,其毁灭性会超乎想象。顽固不化的努力,自以为下足了功夫,终会如同老牛拉磨,小鼠转轮盘一般一步也不能前进原地打圈。灵活运用“挡位”,才能让人快速达到目的。
退,不是畏缩,而是心灵的进步。苏轼遭受贬谪后未曾陷入低迷,而是乐于现状,迟高位而安其生。纵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改其乐。抛却执念与名利,以追求灵魂的升华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成功。鲁迅弃医从文,退出医治形体之痛转而以笔刃向黑暗拔剑见义,刺入人心的痛楚。这样的“退”何尝不也是一种“进”呢?止不是自我放弃,而是精神的休养生息。僧人幽居山中深林,静坐禅悟,通习佛经,感知天地;武功绝学之材团关修炼,远离尘俗,终究参透,更上一层楼。现如今的人,于繁华中驻足,让清风穿过心灵走廊,在另一边产生花朵与万物,聆听生命之美的同时,能否也使人内心舒畅,镇定焦躁不安的心?长久的水流换取岸旁风物的挪移,静静待发的青叶终等到万木荟蔚之美。止中有静,而静中亦争,在危急面前,越是能止住不安,静中沉思,远虑深谋之人,越可成就大器。
面对外物的改变,我们当代青年亦应用好进退之法,进而不躁,退而知时,止而知思,唯有自如之心方能见难知法,见危而化。这样的努力,才会事半功倍,同时养心静气,达到人格的升华。路亦漫长,行亦致远,奋楫笃行,不负韶华。
模考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而往往为人所排斥;“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暂时超越。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
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解题
材料共四句话。第一句总起话题:“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跑步是一项竞技运动,有隐喻意味,“奔跑的不同姿态”作为喻体,本体应与人或人类活动相关,指发展的不同状态。
第二句分说“跟跑、并跑、领跑”各自的涵义。第一,“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而往往为人所排斥。“跟跑者”处于劣势,落后于人、被人排斥,对应人生的低谷时期或发展初期,此时内外压力考验着主体的心理韧劲,迈得过去,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启新的篇章;迈不过去,则尝尽落败的苦楚,甚至沉沦。第二,“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能并行奔跑的主体须水平相当,以同样的步速向终点奔去。“并跑者”既是战友,也是敌手,一方面奋斗路上互相鼓励陪伴,另一方面也在暗中较劲、互相给对方压力。“并跑”相比“独跑”更不容易松懈,找到合适的并跑对象也是成功路上的关键步骤。第三,“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暂时超越。“领跑者”是强者,实力领先于同一赛场上其他人,因而能独领风骚,是夺冠的热门选手。但注意材料说的是“暂时超越”,一时领先不代表一直领先,领跑之人若不能保持优势,或过早得意,极有可能被后来者赶超。不到终点不知胜负分晓,强者易骄躁,尤需慎戒。
第三句总结三者关系和对应主体,“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跟跑、并跑、领跑是阶梯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弱势先跟跑,中期成长与人并跑,晋升强者成领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小到个人进步,大到国家发展,基本遵循这一流程。
末句进一步强调:“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从跟跑到并跑,再由并跑到领跑,是两个必经阶段。有人想直接从跟跑越级到领跑,那是极少数天才个案,需要高超的天分,罕见的机遇,一鸣惊人的爆发力,且难以维持。对于大多数初出茅庐者,追求短期成功是急躁功利、自视过高的表现,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跑得远且跑得稳。
导语要求青年学子谈对于“跟跑·并跑·领跑”的感悟。文体可以是议论文,先明确三者涵义,使用比喻论证,将之对应于事物发展三个不同阶段;再阐明三者前后衔接、互相联系的关系,可分举个人和国家的事例予以佐证,还可用对比论证,批判急躁冒进或裹足不前的不良作风;最后结合青年自身,谈处于何种阶段并如何向下一阶段进阶。也可以是记叙文,如记叙一次长跑竞赛过程,描述三阶段不同感受,获得人生启示;再如就中学生成绩评定来讲,跟跑是后进生,并跑是中等生,领跑是尖子生,可以谈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困境、发展道路等。
参考立意
1.先跟跑,再并跑,终领跑。
2.跟跑韬晦,并跑加速,领跑功成。
3.我辈当昂首前进,助力祖国“三跑”。
原创佳作
秉速度,创跨度,赴未来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十年奋进,中国速度展现中国力量,我们以“速度”惊艳世界;十年跨越,中国跨度铸就中国奇迹,我们以“跨度”,赴辉煌未来。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时代楷模,默默付出,以速度创跨度。
逐梦浩瀚星辰,难忘拓荒之艰。回望历史,共和国大厦的一砖一瓦,无不浸润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汗水与家国情怀。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撑起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宏伟大厦。看如今,嫦娥奔月、蛟龙深潜、航母破浪、高铁飞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背后,不正是无数青年应该学习的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精神吗?
问鼎苍穹、跨山越海……盛世中国,十年飞跃,中国跨度“当惊世界殊”。
跨越九天寰宇,比天更高的是探索的目光;跨越碧波无涯,比海更远的是奋斗的脚步;跨越高远之极,比地更坚的是“愚公”的精神。随着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迈入“探日”时代。“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沿着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的脚步,中国人把浪漫与情怀遍洒苍穹。回顾这十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每一瞬间都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道道“无解题”得到破解。十年砥砺前行,化作惊艳舞步,舞出新的跨度。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中国跨度描摹时代经纬,青年跨度绘就大写未来。
有人说,当你足够努力,幸运总会与你不期而遇。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十年跨越,已成过往,又来日方长;吾辈“跨越”,则正当时,且时不我待。古之名相张居正说:“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在未来的前行之路上,我一定会心怀梦想,勇创新,重实干。以梦想为光,告别迷茫,行稳致远;以创新为剑,乘风破浪,一苇以航;以实干力行,厚积薄发,成功在望。我会因热爱而分享,因强大而自信;我会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之十年跨越,我已亲历;展望未来胜景,我必跨越,再跨越,一路向前。前方,是壮阔的大海;前方,是喷薄的旭日;前方,是照亮寰宇的万道霞光!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