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3年高考模拟主题作文(六十七):览物得无异,利弊亦相生

2023/4/27 13:45:31  阅读:132 发布者:

2023年高考模拟主题作文(六十七):

览物得无异,利弊亦相生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其实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读了以上材料,你或许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会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解题

这是一个带有寓意的作文话题。

材料共分为三部分:材料语(第一二段)+提示语(第三段)+要求语(第四段)

1、抓住材料语和提示语,明确类别:

“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说明此次作文是启示类作文,要从“种植之理”延伸到其他领域,材料对其他领域也做了限定,即“生活之理”。“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进一步将“生活之理”限定在你的学习和生活领域。

2、抓住提示语的关键句子立意:

“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得出关键词是:经验。

“这”指什么?即前面的一句话。得到核心立意: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直接嫁接、盲目照搬。

3、分析材料语第一段:

“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提示“与时俱进,破旧图新,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而不被思维定势约束禁锢。”

“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原因的分析的一个角度,提示“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实事求是”

“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原因分析的第二个角度,提示“我们共荣共生,和谐发展,而减少彼此对立、排斥、斗争带来的损耗”

4、分析材料语第二段: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其实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提示“身处多元时代和社会,人、物、事之间的关系多样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划分。”

耕耘,“耘”者,除草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人苦草久矣。“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也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果农沿袭这样的观念,一则是前人经验,二则是果农可能本由稻农转换而来。农艺师的提醒,将改变果农的观念,也必将影响到他的工作和收益。

杂草与庄稼、果树的关系,稻农经验与果农法宝的差异,人的思维习惯和改变,人对自我观念的反思,对社会上类似现象的思考,都是符合题意的写作方向。

思路导写

第一段:引材料(种稻子与种果树的经验有别)+提观点(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直接嫁接、盲目照搬。)

主题段落:

为什么?引材料(既定概念与农艺师新观念的关系)+身处多元时代和社会,人、物、事之间的关系多样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划分

如何做?分论点一:着力探求、维系并利用好事物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做到共荣共生,和谐发展,而减少彼此对立、排斥、斗争带来的损耗。+引材料(果树与杂草的关系)+论证延伸学习和生活层面)+回扣分论点

如何做?分论点二: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脱离实际,搞绝对化、一刀切+引材料(稻子、果树与杂草的根系)+论证(延伸学习和生活层面)+回扣分论点

如何做?分论点三:与时俱进,破旧图新,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而不被思维定势约束禁锢。+引材料(杂草不用除)+(行业和个人观念更新的角度)

参考立意

理性看待经验,多元对待生活

善用经验,随机应变

“他山之经”未必灵,适己之法更可取

万事无绝对,经验未必通。

万物皆有用,莫以经验论。

他人经验为虚,自我探索为实

原创佳作

是非之间,真相自辨

“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也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身处多元时代和社会,人、物、事之间的关系多样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划分。《菜根谭》有言:“于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我亦言:于是非黑白中需着一冷眼,更需慧眼,不拘囿于他人单一视角之评价,勿生搬硬套他人之言语,前路即使如他人所言夜色黑凉,前行必有曙光。

能够冷静分析是非,根据实际思考是一种超拔不群的能力,更是一种澄明而智慧的心境,亦是一种看清事物本质而无须跟随他人,走自己的路的人生态度。古往今来,小到凡人、巨擘,大到社稷、国家,无不赖此才千古流芳,万世景仰。费尔南多·佩索阿创作《惶然录》时,不为当时许多作家追求作品的数量和写作出版的速度所动,以一种近乎古拙的执着,完成了一场近乎肃穆的自我救赎,在涤尽人性浊垢的同时他也明晰了创作的意义和是非观念。弘一法师放弃了世人所汲汲的荣华富贵,转而寻求心灵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我不愿做人云亦云,追随他人观点的“食肉糜者”,我不愿成为亚瑟·叔本华笔下“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的随声附和者,我渴望成为众多“佩索阿”中的一员,根据实际,分析是非对错,走自己的路,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

强调冷静分析是非对错,不是一味顺从自己的内心而不听取他人合理的建议与观点,而是对他人之言加以思考和内化。杂草之于稻农和果农有全然不同的价值,种植之理如此,生活之理亦如是。苏子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因奸邪指摘而改其道,经过自身的沉淀和内省,加之朋友的开导,完成了一场内心的突围。

他人所言,善者而从之,不善者,明辨而舍之。他人所惧怕的寒凉夜色,于我们的慧眼中或能看到曙光,他人所希冀的陪伴与爱,不一定是我们所希望抵达的远方与海。古往今来,察事物之变,观事实本质者,前路必是红日初开,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是非好坏,于每个人来说可能不同,但面对自身的道路与人生,每个人都必须基于自身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狄更斯《双城记》中有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诚哉斯言,每个人对当下个人所居的境遇尚有多种认识,事物哪有完全的是非好坏呢!

王小波曾言:“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我亦言:我不能决定事物客体的对与否,但我决定我能怎么辩证地看待而正确面对,在成长路上,一路向前,一路高歌!

 明晓生活之理,不以物小而弃

一颗螺钉无法完美的嵌入墙面,但能使巨型器械更为牢固。

不以物小而弃之,崛其闪光之处。杂草不能与稻穗相存,但能助上果树之大有为;沙土不能载舟,却能砌起万丈城墙;我们有时会遇到挫折与失意;但一定会在他处绽放光彩。是沙砾,亦是珍珠;是煤炭,亦是钻石;是面对眼前无从下手的我们,亦是能另择良路、再创辉煌的我们。

不以物小而弃之,掘其闪光之处,需要我们有着对事物的好奇与探索。世间万物,小至蜉蝣,大至巨鲲,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无论是小小的杂草,亦或是参天的大树;无论是一片水潭中游动的蝌蚪,亦或是大海中遨游的巨鲨;凡是事物所存于世,都有其存之理。古人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大自然中的美好与价值所在,都是以好奇之心探索之后得到的,我们亦是如此。人生而不同,或性格不一、或相貌、或人生观……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做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但人就像是一块未经发掘的宝地,只要以心而掘,即可迎欣喜之刻。

不以物小而弃之,崛其闪光之处,需要我们有着对事物的批判与坚持。我们判断一件事物,不应只关注表面。金子在被人们发现前也可能只是路边一块顽石。正如《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里的尼克老师,即使是在父母都不理解以及被大部分人误解伊桑的情况下,他细心的发现了伊桑惊人的绘画天赋,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坚持对伊桑的教导,最终拯救了那个他人眼中一无是处的男孩。

不以物小而弃之,崛其闪光之处,需要我们有着对事物的创新与求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纵使是一亩稻田里的野草,我们也不放弃,而是创新求真来改变现状。桓宽也曾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至。”因时而变,不使机会失;随事而制,不使思想滞,然后使杂草所处的的稻田化为果树园。

时移世异,今日的风雨雷霆可能是明天的风和日丽;今日的前头病树,可能是明天的万木逢春;今日的无用杂草,亦可能是明天的有力屏障。不因为事物的渺小而将它抛弃,晓草木之道,通生活之理。

  

览物得无异,利弊亦相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一书道破天机,没有所谓“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的绝对,万物之长短优劣,是相对的,是可变的。览物之情不宜有“异”,看透万物的利弊相生,方可“知明而行无过”。

杂草于稻弊,于果利是对“二元对立”这种观点的解构,“人分好坏,事分利弊”故有其合理性,但若偏重于这一定论,容易造成“刻板印象”,对“杂草”视而即拔.殊不知杂草对于果树则生出了“利”的一面。

“二元对立”之桎梏,尽万物之功用。“强者耽于势亦可柔,弱者强其筋骨亦可壮,刚柔相生”,所谓“强者非恒强,弱者非恒弱,强弱可以相互转化”。我们习惯贴标签式地看事物。殊不知,纵横海上的“日不落帝国”如今也沦为脱欧后的他国附庸;昔日的羸弱之躯如今已踏上了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为国如此,览物用物之法自然不遑多论。万物各有其长短,能多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便是最后的赢家。

“相生相胜”之化境,践行人间真理。“没有永远的敌人,亦没有水远的朋友”,丘吉尔的辩证观影响了多年来许多政客的处世准则。老子曾主张黑白阴阳两面相生相胜,可以相互转化。事实上,很多的弊端经过智者的改造已成独特优势。崎岖难行的贵州山地虽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却成为了“中国天眼”的独特的栖息地;过度依赖线下教培成了新东方双减政策下的死穴,但也为“东方甄选”的崛起提供人才摇篮;西班牙战争固然成为海明威的凶险,但也为其硬汉风格的形成提供宝贵的人生体验……我们若要达到相生相胜的化境,就应时时保持“博学之,审问之,切思之,明辨之”的习惯,培养‘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远见卓识,懂得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观,以睿智的眼光,果敢的行动,处理问题,甚至是化解危机。

反观当下,习惯黑白对立者有之,不懂相胜相生者有之。在他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甚至爱屋及鸟,恨屋及乌。若不予以改变,那必然会被时代之浪潮所裹挟,真理之彼岸所遗弃。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吾辈青年当深谙此辨,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立足于时代潮头!以“利弊相生”之理成就“知明而行无过”之人生境界!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