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诗经》第四——报告!儒家又夹带私货了

2023/4/27 11:34:48  阅读:205 发布者:

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

《诗经》第四——报告!儒家又夹带私货了

【思维导图】

【导语阐述】

有人说,最美的情话在《诗经》里:“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有人说,最美的花儿在《诗经》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有人说,最美的女子在《诗经》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详细的记录并还原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日常,从语言到情感,无一不美。来,一起随着朱老先生去探寻一下《诗经》的发展史吧

【内容概括】

本章从诗的源头说起,介绍了《诗经》的由来,和《诗经》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外交利用《诗经》进行对他国进行“内涵”,孔子利用《诗经》进行对人的教化,后世对孔子以诗教化思想的传承和延续,最后介绍诗经六义。

【原文+批注】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批注: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描述了诗歌的历史渊源,表现了诗歌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颈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批注: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能带动读者的想象力,感染力强。这一段的描写,是化用了《毛诗序》中对诗歌的评论。“手舞足蹈”这个词就是从《毛诗序》中而来的。】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批注:诗的源头是歌谣,人们用歌来抒发自己或悲哀或快乐的心情,只是后来有了严格的标准,才出了诗。音乐真是神奇的事物。】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①,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描写了传说中人们表达情绪志向的一系列行为,可见前文作者的想象并非空穴来风,体现出朱自清严谨的治学态度。】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②。【批注:引用一个人创作了一首歌,他人可进行二次创作,以符合情况,抒发不同的情感,增强文章说服力、感染力。其实不光是歌谣,任何文学,艺术可产生,最开始都只是一个人的兴之所至,却像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所有人得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断加入自己可想法和创意,于是,歌主生了,舞产生了,画也产生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③,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批注: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歌谣。节奏:重叠或叫复沓复沓:又叫复唱,是诗歌或散文的一艺术表现手法句子与句子定间更换少数词反复吟唱,起到突出思想,加强感情的作用。。】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批注:歌循环往复,而诗往往简洁,这就是后期发展不同了】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批注:既不是为了欣赏,也不是为了研究、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记录歌谣呢?】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往来,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工,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剌、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佚。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④。【批注:当时社会出现乐工,进而演奏为大师,但因当时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以歌的格律作词也发生了不同,社会改变文化等方面。歌曲用途十分多样,也可反映当时贵族生活发展的昌盛。文化随历史而改变】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批注:与本书前文《说文解字》贯通,且“志”是古今异义,古义是政治与教化,而非抒情。】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发嗟,如琢如磨”⑤,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⑦,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⑧。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⑨;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⑩。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批注:举孔子解《诗经》的例子来说明古人之断章取义,真实这点与上篇的《周易》有点相似。本段与上段共同解释诗言志之真正含义,政治教化,断章取义。】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的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都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厉了。【批注:其实根据本篇与上篇《周易》发现,中国文化经典很多时候更新迭代是为教化。】   

毛氏有两个人:一个毛亨,汉时鲁国人,人称为大毛公,一个毛苌,赵国人,人称为小毛公;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和毛氏一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他们接受了孔子“无邪”的见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⑾的见解,以为用孔子的诗的哲学,别裁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事作的,便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⑿。其实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倒是说要看全篇大意,不可拘泥在字句上,与他们不同。他们这样猜出来的作诗人的志,自然不会与作诗人的相合;但那种志倒是关联着政治教化而与“诗言志”一语相合的。这样的以史证诗的思想,最先具体的表现在《诗序》里。【批注:郑玄以史证诗,既“以意逆志”通过历史文化来证明诗人之志。不过也许这种方法并无法与诗人“志”相合。】

 《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好像总论,托名子夏,说不定是谁作的。《小序》每篇一条,大约是大、小毛公作的。以史证诗,似乎是《小序》的专门任务;传里虽也偶然提及,却总以训诂为主,不过所选取的字义,意在助成序说,无形中有个一定方向罢了。可是《小序》也还是泛说的多,确指的少。到了郑玄,才更详密的发展了这个条理。他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的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的历史。以史证诗,在他手里算是集大成了。【批注:一个思想经过越来越多的人实践尝试,不会有进步和发展】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照近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就是“乌”字,似乎描写这种乐的呜呜之音。雅也就是“夏”字,古代乐章叫作“夏”的很多,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大雅》、《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舞就有种种样子了。风、雅、颂之外,其实还该有个“南”。南是南音或南调,《诗经》中《周南》、《召南》的诗,原是相当于现在河南、湖北一带地方的歌谣。《国风》旧有十五,分出二南,还剩十三;而其中邶、鄘两国的诗,现经考定,都是卫诗,那么只有十一《国风》⒀了。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商颂》经考定实是《宋颂》。至于搜集的歌谣,大概是在二南、《国风》和《小雅》里。【解释诗经中的“风、雅、颂。”】

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⒁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的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毛传》标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小雅》第二;按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句子也便多了。【批注:赋、比、兴的意义。总而言之 《大序》与《毛传》的解释都会有政治与教化意味。】

注释:

①《吕氏春秋·古乐篇》

②英美吉特生《英国民歌论说》。译文据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歌谣》章。

③“土鼓”、“蒉桴”见《礼运》和《明堂位》,“苇蘥”见《明堂位》

④今《诗经》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⑤《卫风·淇澳》的句子。

⑥《论语·学而》

⑦“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的句子:“素以为绚兮”一句今已佚。

⑧《论语·八佾》

⑨“思无邪”,《鲁颂·駉》的句子;“思”是语词,无义。

⑩《论语·阳货》。

⑾、⑿见《孟子·万章》。

⒀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⒁《周礼·大师》郑玄注。[参考资料]顾颉风《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古史辩》第三册下)。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同上)。朱自清《言志说》(《语言与文学》)。朱自清《赋比兴说》(《清华学报》十二卷三期)[编者案:朱先生两文,今均见《诗言志辩》中]

【阅读导引】

一、《诗经》的由来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一共311篇,记录了周王朝由盛转衰五百年间的政治民间等生活状况。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是随着乐器唱。……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但纪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二、《诗经》的作用

1.“诗以言志”和政治有关

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里断章取义。(第4段)

2. 孔子,讨论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碰,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第5段)

三、解诗:毛诗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别人的意图。

以史证诗:考察诗人的本事,诗中的时事或历史背景来释证诗歌。

解诗:毛诗

1.毛氏有两个人:一个毛亨,汉时鲁国人,人称为大毛公,一个毛苌,赵国人,人称为小毛公;是大毛公创

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

2.东汉·郑玄“以史证诗”:诗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事作的。“以意逆志”。

3.《诗序》(诗歌理论著作):大序和小序

【阅读训练】

1.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     )歌,前者是(     )唱。后者是随着(     )唱

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长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      )

流域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 )流域。

3. 所谓“四家诗”指的是(    )、(   )、(   )毛,前三家属(    )学派,而毛亨、毛苌属、(      )

4.“诗三百”是一种习惯说法,取其概数而已。其实《诗经》凡305篇,包括国风(      )篇,雅(      )篇,颂(      )篇。

5.《诗经》中五篇周民族史诗是《生民》和(      )、(      )、(      )《大明》。

6.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之说,所谓“三体”,指是的(     )、所谓“三用”,指的是(      )

7.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责族祭祖、宾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谐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     )。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感望、感语、责难等等。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湖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微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苟子》都说到“诗宫志”,“志”便指教化而宫。解释《诗经》最有权成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茂》,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8《           》被称作“诗三百”,现在实存(       )篇。

9.春秋时诗的主要作用在乐歌;孔子时代,孔子采取(    )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     )之一。

10.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答: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答:

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答:                                                         

11.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原因。

《尚书》《诗经》《战国策》《汉书》

答:                                                    

12.无衣《诗经•国风•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国外华人华侨组织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在防护服包装上题写了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结合《无衣》全诗,分析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想表达的意思。

答:                        

2)分析《无衣》的写法及作用?

答:

13.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的形式;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14、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表格。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1)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A.《说文解字》第一B.四书第七C.《周易》第二D.辞赋第十一

15.《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的经典做了梳理与讲解。本期班刊以“走近《诗经》”为主题,请你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辨析正误】下面对《经典常谈·(诗经)第四》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B.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C.《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之上。

D.《毛传》只在有比的地方标出,不标赋、兴;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比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

2)【任务二:理解运用】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经》名句与理解相符。

《诗经》名句

出处

理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鹿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A.以雎鸠的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B.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好。

C.现在化作成语“投桃报李”,用来比喻互相赠答,礼尚往来。

D.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

答:

阅读训练

1.【答案】乐歌,随口唱,乐器唱。

2.【答案】汉水;长江黄河

3【答案】齐、鲁、韩、今文、古文

4.【答案】160 10540

5【答案】《公刘》、《绵》、《皇矣》、《大明》

6【答案】风;;;;;

7.【答案】《诗经》

8.【答案】《诗经》、305篇。

9【答案】.断章取义、“六经”

10.【答案】(1.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2.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口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口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3.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11.【答案】示例: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2.1)【答案】①这批物资是目前疫区最需要的防护服,作为医护人员的“战袍”;②表达出华人华侨与祖国同在的情感。

2)【答案】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参考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13.【答案】诗经、重章叠句、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14、【答案】(1)(4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2D【解析】《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故选D项。

15.【答案】D. 是“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而不是“只在有比的地方标出”

2)【答案】④——A.   ①——B      ②——C   ③——  D

转自:“老马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