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
《春秋》三传第六——原来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春秋”
【思维导图】
【导语阐述】
《春秋》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六经”之一。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春秋》的经文实际上是孔子借史阐理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提纲其文辞简略只简要记载了各类事件,并没有交代事件的原委。孔子讲学时以口述方式传给学生。孔子死后传习《春秋》者因观点不同、角度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他们都尊崇孔子所作《春秋》为“经”而把各类解读解释《春秋》内涵或补注《春秋》具体事件原委的作品称为“传”。
历史上传《春秋》经的“传”曾有多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春秋》学共有5家“传”传世,分别是:《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段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后来《邹氏传》与《夹氏传》先后亡佚余下的三种后人通称为“《春秋》三传”
【内容概括】
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
本章主要内容:1、孔子与《春秋》2、《春秋》与三传3、《左传》
【原文+批注】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批注:孔子见麟修春秋的故事。其实也在反映天下大乱,政治不稳,引出孔子修春秋】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党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批注:修春秋总的目的,实际是为了说服君王实现孔子的救世抱负】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瞬;国获瞬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鳞绝笔,是纪念的意思。【批注:以实际事例讲善恶教训,比生硬讲道理更有说服力】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本”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批注:孔子形象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批注:孔子见麟修春秋只是个传说】《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722--481);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是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批注:以编年记史确实是我国史学一大飞跃】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 ①,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②,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批注:其实,历史的目的便在于此。征实、劝惩以史为鉴,避免犯下前人的教训与错误,吸收经验。】《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奖善,惩恶的作用,可以戒劝太子的心。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大约有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批注: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拔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的迷信和理想,《春秋》也不免如此;三传的看法,大体上是对的。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愿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榖梁》,尤其如此。【批注: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很多顺应时代产生的思想都是为顺王道,以天下为尊,明辨是非,成败见教训,民族大统一,拨乱反正。】
这样咬嚼出来的意义就是所谓“书法”,所谓“褒贬”,也就是所谓“微言”,后世最看重这个,他们说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③,“笔”是书,“削”是不书,都有大道理在内。又说一字之褒,比教你作王公还荣耀,一字之贬,比将你作罪人杀了还耻辱。【批注:解释文章特对应是一方面,但也应从整体起笔,对偶句,朗朗上口,生动表现三段所谓大道理,所谓微言。】本来孟子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④,那似乎只指概括的劝惩作用而言。等到褒贬说发展,孟子这句话倒像更坐实了。而孔子和《春秋》的权威也就更大了。后世史家推尊《春秋》,承认这种书法是天经地义;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照三传所咬嚼出来的那么穿凿傅会的办。这正和后世人尽管推尊《毛诗传笺》里比兴的解释,实际上却不那样穿凿傅会的作诗一样。三传,特别是《公羊传》和《榖梁传》,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经这件事上是一致的。【批注:本篇讲春秋,却又提到诗经,其实中国文化都是贯通的,互相取长补短。】
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 ,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斯,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榖较晚出的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榖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开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批注:三传虽各自独立,但也是大同小异的】
《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这个左丘明,有的说是“鲁君子”,有的说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说是鲁国的史官的⑤。这部书历来讨论的最多。汉时有五经博士。凡解说五经自成一家之学的,都可立为博士。立了博士,便是官学;那派经师便可作官受禄。当时《春秋》立了公、榖两家。后来虽一度立了博士,可是不久还是废了。倒是民间传习的渐多,终于大行!原来是公、榖不免空炎,《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又少),用处自然大得多。【批注:重哲学而非历史,所谓“微信大义”】《左传》以外,还有一部分国记载的《国语》,汉代也认为左丘明所作,称为《春秋外传》。后世学者怀疑这一说的很多。据近的研究《国语》重在“语”,记事颇简略,大约出于另一著者的手,而为《左传》著者的重要史料之一。这书的说教,也不外尚德、尊天、敬神,爱民,和《左传》是很相近的。只不知著者是谁。其实《左传》著者我们也不知道,说是左丘明,但矛盾太多,不能教人相信。《左传》成书的时代大概在战国,比《公》、《榖》二传早些。【批注:其实这一发展变化便是上文《尚书》篇“今古文之争”】
《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榖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人就不少了,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批注:后人评价】
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 。所以《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批注:《左传》好文笔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
注释:
①《左传》宣公二年。
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③《史记·孔子世家》。
④《孟子·滕文公》下。
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鲁君子”,《汉书·刘歆传》说“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杜预《春秋序》说是“身为国史”。 [参考资料]洪业《春秋传引得序》
【阅读导引】
一、孔子与《春秋》的传说
孔子与《春秋》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
鲁哀公十四年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哪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春秋》:通名:周代各诸侯国官修史书的通名
专名:鲁国官修史书的专名。
特名:孔子根据鲁国官修史书改变而成的儒家的《春秋经》
二、《春秋》与三传
时间: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242年(春秋时期)
体例:编年体
地位: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三、《左传》
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
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辞令和描写战争)
《左传》:史学的权威;文学的权威。
【阅读训练】
原文填空
1.春秋”是古代( )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 )史。三传为( ),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又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念,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三传之中,《公羊传》《榖梁传》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 )为主。《公羊传》《榖梁传》以解经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利害些。《左传》传为鲁国( )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2._______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
3.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____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
4.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________为主 ,左氏却以________为主。
阅读语段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722--481);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是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 ①,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②,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奖善,惩恶的作用,可以戒劝太子的心。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大约有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拔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古代记事的书常夹杂着好多的迷信和理想,《春秋》也不免如此;三传的看法,大体上是对的。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愿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公羊》、《榖梁》,尤其如此。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
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
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
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
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
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
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
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
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
4.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但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却往往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这一咬嚼,便不愿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了。
答:
5.文章开头两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答:
6.《春秋》的内容有哪些?《春秋》在当时有哪些作用?
答:
7.本节语言既明快利落又通俗有趣,请从书中找一处,品味批注。
答:
8.文段开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塑造了孔子什么形象?
答:
【参考答案】
原文填空
1.记事史书;编年体;《左传》《公羊传》《数梁传》;叙事;左丘明
2.《春秋》
3.征实
4.解经 叙事
语段阅读
1.B
2.D
3.A
4.“往往”是“通常”的意思,是指解释经文的时候,通常会一个字一个字的咬嚼,体现出止血的严谨,但是又不是所有的、毫无例外的咬嚼,“往往”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5.内容:介绍了《春秋》得名的由来;孔子编撰《春秋》的原因。
作用:使得读者对《春秋》得名和编撰原因有所了解;引出下文对《春秋》的进一步介绍;故事导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内容:《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
7.原文: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批注:
朱先生的文字平实有趣,从语言和动作把孔子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形象写得跃然纸上。正因此,这样一本“小书”,受到了很多大家的称赞和推崇。
8.孔子见麟修《春秋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也在反应天下大乱,政治不稳定,引出孔子修《春秋》;孔子的形象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错误。结合“‘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分析,“都在”扩大范围。C项,“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错误。结合“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分析,选项强加因果。
D项,“讲说劝惩的意思”错误。原文为“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错误。结合“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等分析,文章没有详细叙述历史事实。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错误。结合“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
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等分析,此处的“他”指的是孔子。“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推断错误。故选A。
转自:“老马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