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

2023/4/27 11:31:28  阅读:154 发布者:

黑龙江省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

一.比喻(共1小题)

1.(2022•大庆)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与狼共舞

唐俑

ㅤㅤ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ㅤㅤ②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羌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他去了公路,希望能碰到一辆过路的车。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ㅤㅤ③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我们爬上汽车,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火焰就跳跃了起来。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

ㅤㅤ④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请我共享食物。我只喝了一点奶茶,起身离开火堆。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ㅤㅤ⑤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我问扎西唱的是什么歌。“在那雪城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A)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ㅤㅤ⑥“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ㅤㅤ⑦“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

ㅤㅤ⑧“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

ㅤㅤ⑨“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ㅤㅤ⑩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难道就因为我们同为孤独者吗?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这是一种无法按常理解释的心理,姑且叫做同病相怜吧。

ㅤㅤ⑪我相信那只狼是孤独的,否则它不会单独出现。我又发现,(B)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

ㅤㅤ⑫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给那只狼。

ㅤㅤ⑬扎西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当扎西把火拨旺时,我却发现狼不见了。扎西又唱了一些我听不懂的歌,喝光了那瓶酒,摇摇欲坠地睡觉去了。后来,我抗不住疲倦,速述糊糊地睡了过去。不过我很快就醒了,是被一种低沉的哀嚎惊醒的。是它,那只狼!这一回它再也不怕火了,因为它离火堆很近,近得伸手可触。就在那时,我意外地发现它身上结满了冰。

ㅤㅤ⑭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将扎西没有吃完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

ㅤㅤ⑮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夜晚。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入了我记忆的永恒。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便于抒发“我”内心的独特感受,读来真实可信。

B.小说讲述了“我”与扎西荒野遇狼,我劝阻杀狼、救助母狼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深思。

C.第④段作者写“狼仿佛笑了一下”这一细节,是为了突显狼狡猾凶残的本性。

D.扎西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然对狼有着惯性思维,但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可见其善良的本质。

2)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通过对狼的眼睛的刻画,表现了我看到狼时的最初感受。

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突出了狼的惨状,表达了我对狼的怜惜。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进了我记忆的永恒”?

二.小说(共3小题)

2.(2022•牡丹江)阅读《呼兰河传(节选)》,回答问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ㅤㅤ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ㅤㅤ祖父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ㅤㅤ一到后园里,我就奔了出去,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ㅤㅤ休息好了又是跑。

ㅤㅤ樱桃树,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老远地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ㅤㅤ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功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ㅤㅤ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ㅤㅤ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ㅤㅤ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ㅤㅤ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ㅤㅤ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ㅤㅤ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亲,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ㅤㅤ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ㅤㅤ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ㅤㅤ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ㅤㅤ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ㅤㅤ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1)后园是“我”的乐园,请帮“我”将快乐的往事补充上。)

欢快地奔跑→   →树上找樱桃→     →给祖父帽子插花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3)“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你认为“我”在笑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祖父在“我”心中的形象。

5)请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3.(2022•绥化)阅读《老乡》(有删改),回答问题。

①我有位老乡,是一位厨师,妻子是理发师。从我认识他开始,没听到他说过太多的话,我们高谈阔论的时候,他很少插话。

②他在闹市区经营一家叫“烫锅鲜”的店,材真价实,服务周到细致,生意一直很好。其间,有件事让我见识了他的不同之处。

③盛夏的早晨,天灰蒙蒙的,就餐者络绎不绝。不一会儿,天空飘起了细雨,老乡赶紧把排队的食客引进店里。一阵疾风刮过,雨倾盆而下,来不及躲避的行人瞬间成了“落汤鸡”,辟啪着跑进店内,从头到脚都在淌水。顾客站在窗前向外张望,议论这不请自来的风雨。过了一会儿,雨小了些,可地势不高的街道都是水,亮汪汪的一片。这时,老乡贴心地告诉大家,将为所有人提供雨伞、雨靴,方便时送回即可,还代为打车,另赠送两张优惠券。事后还伞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此举带来更多的顾客。我问他怎么有那么多雨伞、雨靴,他打开一扇门,雨伞、雨靴、手电、充电器、打气筒……老百姓常用的物品应有尽有。我望着老乡,他朝着我点了点头。

④老乡的孩子上了初中,为了孩子上学,老乡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经营了一家美发店。由于租金问题,店子几乎每年都换一个地方,位置相对走偏,最后搬到一处小巷子里。不管怎么换,总有一群大爷大妈,按他在旧址留下的电话,人随店走。

⑤一位大妈道出了心声:他们供孩子不易,硬扛守业不易,两口子做生意从不用水货材料,收费亲民。我隔一阵子就得染发,在发廊得一百块还多。一样的手艺,他们言明,五十到顶,男士普通理发只收十块。口碑好的店家,值得大家寻了去。

⑥他的孩子工作了,老乡年纪也不小了,理发店耗费精力大,老乡两口子就在街口开了个超市,虽历经大商超和电商的冲击,但生意却很好。开了两三年,曾有大型超市鼓动他加盟,但老乡拒绝了。老乡坦言:加盟费最后还是顾客买单,势必要提高商品的卖价。这几年,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老乡的超市设了快件代收点,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很多年轻人取快件时顺便买些糖、饮料,或称些时令水果。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还是习惯光顾他的店,觉得比网购心里更有底。还有的在店里叨叨话,歇歇脚,喝杯热茶。

⑦他干啥啥好,经营的每个店都长盛不衰。我想,这就是老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1)本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选文哪两段之间比较恰当,请说明理由。

不管到哪里,老乡都要做生意,也不管做什么生意,都毫不例外地坚持自己的做法。用他的话说,三口人到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在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

4)小说中的老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4.(2022•哈尔滨)阅读《烟花惊艳》,回答下列各题。

烟花惊艳

ㅤㅤ①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来,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

ㅤㅤ②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快一年,但印象很深,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老板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店里只剩下他一人了,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过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他会不会耽误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ㅤㅤ③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我想,居然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一路路过好多家理发店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ㅤㅤ④等她坐下来,我替老板隐隐地担忧了。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停顿了一下。

ㅤㅤ⑤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犹豫,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是去过年,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别再吓着我未来的婆婆!”

ㅤㅤ⑥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男朋友给吹了。”

ㅤㅤ⑦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忙说:“还是谢谢老板吧。”那女人哈哈一笑:“你们都是活雷锋!”

ㅤㅤ⑧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我悄悄拿起外套刚要走,老板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虽然对“正月不剃头”这种迷信说法并不认同,但我还是感动地坐了下来。

ㅤㅤ⑨老板麻利地为那女人做完头发,让她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只需一小会儿的工夫!”

ㅤㅤ⑩果然,一小会儿的工夫,发理完了。我没有让他洗头和吹风,帮他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当我帮他拿好行李,和他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您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只需一小会儿工夫。”

ㅤㅤ⑪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就像突然炸开在我们的心头,挺惊艳的。

(选文有改动)

1)“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店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⑤段写到“显然,她也看出了老板这一瞬间有所顾虑”,老板那一瞬间可能有什么顾虑?

3)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第⑧段中“我还是感动地坐了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②在⑨⑩两段的画线句中,老板和女顾客都强调了“只需一小会儿工夫”,他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为什么说这家理发店“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

5)题目“烟花惊艳”有哪两层含义?

三.句段分析(共1小题)

5.(2022•齐齐哈尔)阅读《秀发上的红绸带》一文,回答问题。

①秋天渐渐远去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对来自巴丹吉林大漠深处的信。信里装着一截大漠里生长的骆驼刺,信的署名是:云。我的眼睛顿时模糊起来,以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系着红绸带的云的影子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②云是我穿上军装后在大西北认识的一个女孩,我们的相识纯属巧合。一次,我在部队执行紧急的救援任务时,身负重伤,住进了原兰州军区总医院。我的病友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云便是她的女儿。

③当时,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在我昏迷的日子里,每天都要输血或插氧气管,头上伤口的疼痛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我从昏述中醒来的时候,发现云已帮我把带血迹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她告诉我,她是一名护士。当时我并没在意,只是觉得地很特别。从此,红绸带每天都穿梭在医院里。

④当我的疼痛缓解时,她跑到书店买书读给我听,这种精神的慰藉伴随我度过住院的日日夜夜。她那投入的神情和柔和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一束明亮的光照着我,那一刻,疼痛竟会慢慢消失。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心地感谢云带给我的这段非同寻常的阅读经历。

⑤后来我才知道,她其实不是医院的护士。云告诉我,她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在大西北某基地一千就是四十多年。她说她热爱军人,不仅仅因为父亲是一名军人,还因为她知道军人付出了很多……在医院住院的日子里,她那秀发上的红绸带,时时伴我左右,发出柔和、温暖的红光,渗入我灵魂的暗房。

⑥半年后,我奇迹般地恢复了。记得那天要出院时,云邀请我照张相做个留念,我欣然答应。

⑦拍照回来的路上,细而绵绵。我们默默地走着,不知不觉到了医院门口。她转过头望着我,并从自己包里取出一套医疗用品,也是用一根红绸带系好,当作礼物送给我。我看见她红红的眼圈,满是不舍,她只对我说了一句:“姐,你照顾好自己,以后我也去当兵。”说完,那秀发上的红绸带和她一起消失在蒙蒙细雨中……

⑧又过了半年,她真的走进军营,而且是在她父亲曾经当兵的大漠里服役,不过她来信告诉我,她长长的秀发已被剪成短发,秀发上的红绸带也不再系了。

⑨多年后,我已经离开部队,但云的英姿飒爽,以及她的那份真诚和美好,会如红绸带一样永远鲜艳,成为我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云彩……

(有删改)

1)请分析本文以“秀发上的红绸带”为题目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出“云”为“我”做了哪几件事。

3)请理解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谈谈第⑨段的作用。

四.形象分析(共1小题)

6.(2022•黑龙江)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回答第问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十七岁时谈恋爱,写情书,他瞎出主意。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他那时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

⑥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可以“没大没小”。

⑦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选自《文学精读.汪曾祺》有删减)

1)文章围绕我的父亲写了哪些事?

2)“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4)结合本文,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小题)

7.(2022•大庆)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摘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有删改)

[材料二]

ㅤㅤ调查数据显示:90.89%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 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

 

 

认同度

能够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83.3%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73.9%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52.8%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17.3%

对自己毫无意义

3.2%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认知来源情况

 

 

认知来源

影视剧

81.8%

教科书

72.4%

学校活动

58.39%

网络媒体

45.6%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25.2%

(摘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有删改)

[材料三]

ㅤㅤ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红色经典《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刷中,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欣赏这样的影视剧,观众能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中审視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

(摘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核心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B.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很高,都能发现其对自身的意义。

C.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是影视剧。

D.《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人物形象立体丰富、个性鲜明、可信可亲。

2)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3)从时代和个人角度看,为什么要传承红色经典?请结合材料和材料三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比喻(共1小题)

1.(2022•大庆)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与狼共舞

唐俑

ㅤㅤ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ㅤㅤ②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羌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他去了公路,希望能碰到一辆过路的车。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ㅤㅤ③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我们爬上汽车,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火焰就跳跃了起来。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

ㅤㅤ④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请我共享食物。我只喝了一点奶茶,起身离开火堆。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ㅤㅤ⑤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我问扎西唱的是什么歌。“在那雪城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A)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ㅤㅤ⑥“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ㅤㅤ⑦“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

ㅤㅤ⑧“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

ㅤㅤ⑨“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ㅤㅤ⑩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难道就因为我们同为孤独者吗?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这是一种无法按常理解释的心理,姑且叫做同病相怜吧。

ㅤㅤ⑪我相信那只狼是孤独的,否则它不会单独出现。我又发现,(B)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

ㅤㅤ⑫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给那只狼。

ㅤㅤ⑬扎西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当扎西把火拨旺时,我却发现狼不见了。扎西又唱了一些我听不懂的歌,喝光了那瓶酒,摇摇欲坠地睡觉去了。后来,我抗不住疲倦,速述糊糊地睡了过去。不过我很快就醒了,是被一种低沉的哀嚎惊醒的。是它,那只狼!这一回它再也不怕火了,因为它离火堆很近,近得伸手可触。就在那时,我意外地发现它身上结满了冰。

ㅤㅤ⑭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将扎西没有吃完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

ㅤㅤ⑮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夜晚。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入了我记忆的永恒。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便于抒发“我”内心的独特感受,读来真实可信。

B.小说讲述了“我”与扎西荒野遇狼,我劝阻杀狼、救助母狼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深思。

C.第④段作者写“狼仿佛笑了一下”这一细节,是为了突显狼狡猾凶残的本性。

D.扎西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然对狼有着惯性思维,但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可见其善良的本质。

2)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比喻 ,通过对狼的眼睛的刻画,表现了我看到狼时的最初感受。

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外貌描写, 突出了狼的惨状,表达了我对狼的怜惜。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进了我记忆的永恒”?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突显狼狡猾凶残的本性”理解错误,结合下文“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可知,“狼仿佛笑了一下”应蕴含着对“我”的信任和得到食物的高兴。

故选:C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

A)处,该句将狼的眼睛比作“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B)处,根据“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等语句可见,该句是对狼外形的描写,是外貌描写。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画线句描写星星、草原,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写出草原苍茫辽阔的特点。“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渲染了苍凉的氛围。结合“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可知,衬托了“我”孤独的心理状态。荒无人烟的环境,为狼的出现有铺垫作用。可据此作答。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此题要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答。结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可知,这个夜晚,“我”被狼具有的母爱所感动,因此难忘。结合“我将扎西没有吃完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可知,这个夜晚,“我”与狼和平相处,这使“我”感到一种诗意之美。结合“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给那只狼”等语句可知,“我”破除了狼与人天生为敌的习惯思维,这也是富于诗意的,令人难忘,成为永恒。

答案:

1C

2A比喻 B外貌描写

3)通过对羌塘草原夜晚景色的描写,烘托出“我”孤独的心理状态,渲染出苍凉的氛围,为那只临近死亡的母狼的出现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4)①在那个夜晚,“我”感受到了一只母狼的伟大。它为了孩子,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特性,与人类接近。②人和动物需要和平相处,你不杀它们,它们也不会威胁人类。③人类的思维往往具有惯性,认为“不杀掉它们,它们就要吃掉我们”,这会使我们在毫无思考的情形下,作出错误的决断,而这一个夜晚的事情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一个善意的提示。所以“我”感到这样的夜晚是极富诗意的,定格在“我”记忆里,变成永恒。

二.小说(共3小题)

2.(2022•牡丹江)阅读《呼兰河传(节选)》,回答问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ㅤㅤ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ㅤㅤ祖父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ㅤㅤ一到后园里,我就奔了出去,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ㅤㅤ休息好了又是跑。

ㅤㅤ樱桃树,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老远地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ㅤㅤ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功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ㅤㅤ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ㅤㅤ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ㅤㅤ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ㅤㅤ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ㅤㅤ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ㅤㅤ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亲,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ㅤㅤ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ㅤㅤ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ㅤㅤ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ㅤㅤ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ㅤㅤ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1)后园是“我”的乐园,请帮“我”将快乐的往事补充上。)

欢快地奔跑→ 摘黄瓜吃 →树上找樱桃→ 摘玫瑰花 →给祖父帽子插花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3)“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你认为“我”在笑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祖父在“我”心中的形象。

5)请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概括可得:摘黄瓜吃;结合“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可得:摘玫瑰花。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一个“闹”字,赋予蜂子以人的情态,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蜂子的忙碌、热闹,表达了“我”对玫瑰花的喜爱,对童年快乐(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用蜂子的热闹衬托玫瑰花开得盛大,这是衬托的手法,表达了“我”对玫瑰花的喜爱,对童年快乐(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结合“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等内容可得:“我”的笑是因为看到祖父头上被我插花后的滑稽可笑的样子而感到快乐;“我”成功地“捉弄”了祖父后的得意、开心。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结合“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可知祖父很幽默;结合“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可知,祖父知道“我”在他帽子上插花后没有批评我,反而大笑,可以看出祖父和蔼可亲、疼爱孩子。结合“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可知祖父很勤劳。

5)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的分析。结构上,一般文章的结尾段会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此段中的“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与前文“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祖父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等内容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内容上,“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表达“我”对祖父的思念,对童年快乐往事的怀念,深化文章主旨。

答案:

1)示例:摘黄瓜吃 摘玫瑰花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蜂子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蜂子的忙碌、热闹,表达了“我”对玫瑰花的喜爱,对童年快乐(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示例二:运用衬托的手法,用蜂子的热闹衬托玫瑰花开得盛大,表达了“我”对玫瑰花的喜爱,对童年快乐(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3)示例:看到祖父头上被我插花后的滑稽可笑的样子而感到快乐;成功地“捉弄”了祖父后的得意、开心。

4)示例一: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可以看出祖父幽默。

示例二:祖父知道“我”在他帽子上插花后没有批评我,反而大笑,可以看出祖父和蔼可亲、疼爱孩子。

示例三:祖父蹲在地上拔草,可以看出祖父勤劳。

5)示例:结构上,收束全文,与前文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内容上,深化主旨,表达“我”对祖父的思念,对童年快乐往事的怀念。

3.(2022•绥化)阅读《老乡》(有删改),回答问题。

①我有位老乡,是一位厨师,妻子是理发师。从我认识他开始,没听到他说过太多的话,我们高谈阔论的时候,他很少插话。

②他在闹市区经营一家叫“烫锅鲜”的店,材真价实,服务周到细致,生意一直很好。其间,有件事让我见识了他的不同之处。

③盛夏的早晨,天灰蒙蒙的,就餐者络绎不绝。不一会儿,天空飘起了细雨,老乡赶紧把排队的食客引进店里。一阵疾风刮过,雨倾盆而下,来不及躲避的行人瞬间成了“落汤鸡”,辟啪着跑进店内,从头到脚都在淌水。顾客站在窗前向外张望,议论这不请自来的风雨。过了一会儿,雨小了些,可地势不高的街道都是水,亮汪汪的一片。这时,老乡贴心地告诉大家,将为所有人提供雨伞、雨靴,方便时送回即可,还代为打车,另赠送两张优惠券。事后还伞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此举带来更多的顾客。我问他怎么有那么多雨伞、雨靴,他打开一扇门,雨伞、雨靴、手电、充电器、打气筒……老百姓常用的物品应有尽有。我望着老乡,他朝着我点了点头。

④老乡的孩子上了初中,为了孩子上学,老乡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经营了一家美发店。由于租金问题,店子几乎每年都换一个地方,位置相对走偏,最后搬到一处小巷子里。不管怎么换,总有一群大爷大妈,按他在旧址留下的电话,人随店走。

⑤一位大妈道出了心声:他们供孩子不易,硬扛守业不易,两口子做生意从不用水货材料,收费亲民。我隔一阵子就得染发,在发廊得一百块还多。一样的手艺,他们言明,五十到顶,男士普通理发只收十块。口碑好的店家,值得大家寻了去。

⑥他的孩子工作了,老乡年纪也不小了,理发店耗费精力大,老乡两口子就在街口开了个超市,虽历经大商超和电商的冲击,但生意却很好。开了两三年,曾有大型超市鼓动他加盟,但老乡拒绝了。老乡坦言:加盟费最后还是顾客买单,势必要提高商品的卖价。这几年,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老乡的超市设了快件代收点,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很多年轻人取快件时顺便买些糖、饮料,或称些时令水果。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还是习惯光顾他的店,觉得比网购心里更有底。还有的在店里叨叨话,歇歇脚,喝杯热茶。

⑦他干啥啥好,经营的每个店都长盛不衰。我想,这就是老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1)本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选文哪两段之间比较恰当,请说明理由。

不管到哪里,老乡都要做生意,也不管做什么生意,都毫不例外地坚持自己的做法。用他的话说,三口人到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在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

4)小说中的老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线索。本文以老乡为突破口,写的就是老乡做种种生意的故事,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老乡”或“老乡做生意的经历”。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依据“一阵疾风刮过,雨倾盆而下,来不及躲避的行人瞬间成了‘落汤鸡’,辟啪着跑进店内,从头到脚都在淌水。顾客站在窗前向外张望,议论这不请自来的风雨。过了一会儿,雨小了些,可地势不高的街道都是水,亮汪汪的一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淋雨的行人比作落汤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行人淋雨后的样子,依据“这时,老乡贴心地告诉大家,将为所有人提供雨伞、雨靴,方便时送回即可,还代为打车,另赠送两张优惠券”,为下文老乡给人们提供雨伞、雨靴埋下伏笔;依据“事后还伞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此举带来更多的顾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据“我问他怎么有那么多雨伞、雨靴,他打开一扇门,雨伞、雨靴、手电、充电器、打气筒……老百姓常用的物品应有尽有。我望着老乡,他朝着我点了点头”,体现了老乡的细心,周到。

3)本题考查文意连贯。依据前面做一个生意,引出后面做其他生意的情节,放到③④段之间恰当。这段文字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依据前面做的种种生意,放到⑥⑦段之间恰当。这段文字起总结作用。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依据“不一会儿,天空飘起了细雨,老乡赶紧把排队的食客引进店里”,助人为乐的人。能为躲雨行人无偿提供便利。

依据“这时,老乡贴心地告诉大家,将为所有人提供雨伞、雨靴,方便时送回即可,还代为打车,另赠送两张优惠券”,细心周到的人。能解决人们之所急,为人们准备雨伞、雨靴。

依据“他干啥啥好,经营的每个店都长盛不衰”,善于经营的人。做的每种生意都很兴隆。

依据“用他的话说,三口人到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在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有责任感的人。孩子到哪里就陪护到哪里。

依据“老乡坦言:加盟费最后还是顾客买单,势必要提高商品的卖价。这几年,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老乡的超市设了快件代收点,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有智慧的人。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方便。

答案:

1)“老乡”或“老乡做生意的经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淋雨的行人比作落汤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行人淋雨后的样子,为下文老乡给人们提供雨伞、雨靴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了老乡的细心,周到。

3)放到③④段之间恰当。这段文字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放到⑥⑦段之间恰当。这段文字起总结作用。

4)助人为乐的人。能为躲雨行人无偿提供便利。

细心周到的人。能解决人们之所急,为人们准备雨伞、雨靴。

善于经营的人。做的每种生意都很兴隆。

有责任感的人。孩子到哪里就陪护到哪里。

有智慧的人。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方便。

4.(2022•哈尔滨)阅读《烟花惊艳》,回答下列各题。

烟花惊艳

ㅤㅤ①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来,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

ㅤㅤ②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快一年,但印象很深,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老板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店里只剩下他一人了,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过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他会不会耽误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ㅤㅤ③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我想,居然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一路路过好多家理发店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ㅤㅤ④等她坐下来,我替老板隐隐地担忧了。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停顿了一下。

ㅤㅤ⑤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犹豫,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是去过年,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别再吓着我未来的婆婆!”

ㅤㅤ⑥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男朋友给吹了。”

ㅤㅤ⑦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忙说:“还是谢谢老板吧。”那女人哈哈一笑:“你们都是活雷锋!”

ㅤㅤ⑧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我悄悄拿起外套刚要走,老板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虽然对“正月不剃头”这种迷信说法并不认同,但我还是感动地坐了下来。

ㅤㅤ⑨老板麻利地为那女人做完头发,让她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只需一小会儿的工夫!”

ㅤㅤ⑩果然,一小会儿的工夫,发理完了。我没有让他洗头和吹风,帮他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当我帮他拿好行李,和他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您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只需一小会儿工夫。”

ㅤㅤ⑪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就像突然炸开在我们的心头,挺惊艳的。

(选文有改动)

1)“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店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⑤段写到“显然,她也看出了老板这一瞬间有所顾虑”,老板那一瞬间可能有什么顾虑?

3)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第⑧段中“我还是感动地坐了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②在⑨⑩两段的画线句中,老板和女顾客都强调了“只需一小会儿工夫”,他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为什么说这家理发店“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

5)题目“烟花惊艳”有哪两层含义?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老板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概括为: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老板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分析,是否给女人理发,害怕给女人做头发的时间长了,耽误赶火车回家过年。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①结合“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分析,老板虽然急于赶火车回家过年,但还是不忘挽留“我”,要给“我”理发的热情让“我”在年三十的晚上十分温暖和感动。

②结合“我对他说:‘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分析,老板强调“只需一小会儿工夫”,是对“我”的安慰和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女顾客强调了“只需一小会儿工夫”,表达了女人对老板在急于赶火车回家的时候给自己做头发的愧疚和感激、回报。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底气”的本义是基本的信心和力量。这里用来形容这个理发店。结合文章内容“理发店老板在急着赶车回家过年的情况下,坚持为‘我’和素不相识的女人理发”分析,突出了这个理发店的老板以自己的手艺和真诚获得大家的认同。

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理解。联系文本内容可知,题目的表面意义是大年三十人们放烟花,这绚丽的烟花让人惊喜。联系文本主旨可知,理发店老板坚持为“我”和那位女同志理了发,“我”怕耽误了女同志去男朋友家里让她先理,女同志最后开车送老板去车站,“我们”三人身上到互相关爱,互相礼让的优秀品质就像是烟花一样,给人惊艳的感受。

答案:

1)年三十晚上,不是人多,就是老板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

2)是否给女人理发,怕耽误赶火车回家过年。

3)①老板虽然急于赶火车回家过年,但他要给“我”理发的热情让“我”在年三十的晚上十分温暖和感动。

②老板强调“只需一小会儿工夫”,是对“我”的安慰和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女顾客强调了“只需一小会儿工夫”,表现了女人对老板的愧疚心态和对老板的回报。

4)理发店的老板以自己的手艺和真诚获得了大家的信任与认同。

5)①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绚丽的景象带给让人惊喜;②理发店老板不顾火车是否晚点,坚持为“我”理发,“我”成人之美让女同志先理发,女同志回报老板,等老板忙完载我俩上火车站,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礼让、关爱和帮助辐射出的人性美,让人兴奋愉悦。

三.句段分析(共1小题)

5.(2022•齐齐哈尔)阅读《秀发上的红绸带》一文,回答问题。

①秋天渐渐远去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对来自巴丹吉林大漠深处的信。信里装着一截大漠里生长的骆驼刺,信的署名是:云。我的眼睛顿时模糊起来,以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系着红绸带的云的影子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②云是我穿上军装后在大西北认识的一个女孩,我们的相识纯属巧合。一次,我在部队执行紧急的救援任务时,身负重伤,住进了原兰州军区总医院。我的病友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云便是她的女儿。

③当时,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在我昏迷的日子里,每天都要输血或插氧气管,头上伤口的疼痛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我从昏述中醒来的时候,发现云已帮我把带血迹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她告诉我,她是一名护士。当时我并没在意,只是觉得地很特别。从此,红绸带每天都穿梭在医院里。

④当我的疼痛缓解时,她跑到书店买书读给我听,这种精神的慰藉伴随我度过住院的日日夜夜。她那投入的神情和柔和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一束明亮的光照着我,那一刻,疼痛竟会慢慢消失。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心地感谢云带给我的这段非同寻常的阅读经历。

⑤后来我才知道,她其实不是医院的护士。云告诉我,她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在大西北某基地一千就是四十多年。她说她热爱军人,不仅仅因为父亲是一名军人,还因为她知道军人付出了很多……在医院住院的日子里,她那秀发上的红绸带,时时伴我左右,发出柔和、温暖的红光,渗入我灵魂的暗房。

⑥半年后,我奇迹般地恢复了。记得那天要出院时,云邀请我照张相做个留念,我欣然答应。

⑦拍照回来的路上,细而绵绵。我们默默地走着,不知不觉到了医院门口。她转过头望着我,并从自己包里取出一套医疗用品,也是用一根红绸带系好,当作礼物送给我。我看见她红红的眼圈,满是不舍,她只对我说了一句:“姐,你照顾好自己,以后我也去当兵。”说完,那秀发上的红绸带和她一起消失在蒙蒙细雨中……

⑧又过了半年,她真的走进军营,而且是在她父亲曾经当兵的大漠里服役,不过她来信告诉我,她长长的秀发已被剪成短发,秀发上的红绸带也不再系了。

⑨多年后,我已经离开部队,但云的英姿飒爽,以及她的那份真诚和美好,会如红绸带一样永远鲜艳,成为我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云彩……

(有删改)

1)请分析本文以“秀发上的红绸带”为题目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出“云”为“我”做了哪几件事。

3)请理解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谈谈第⑨段的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标题作用分析。由第①段“以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系着红绸带的云的影子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第③段“从此,红绸带每天都穿梭在医院里”,第⑤段“在医院住院的日子里,她那秀发上的红绸带,时时伴我左右,发出柔和、温暖的红光,渗入我灵魂的暗房”,第⑦段“说完,那秀发上的红绸带和她一起消失在蒙蒙细雨中”可知,文章以红绸带为线索,展开故事的叙述,贯穿文章始终,使得文章结构脉络清晰。标题“秀发上的红绸带”会引发读者的好奇,谁的红绸带?有哪些关于红绸带的故事呢?这样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结合第④段“她那投入的神情和柔和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一束明亮的光照着我,那一刻,疼痛竟会慢慢消失”,第⑤段“她那秀发上的红绸带,时时伴我左右,发出柔和、温暖的红光,渗入我灵魂的暗房”和第⑨段“云的英姿飒爽,以及她的那份真诚和美好,会如红绸带一样永远鲜艳,成为我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云彩”可知,“红”既指绸带的颜色,又指“云”的热情、乐于助人,还代表参军的赤子红心,表达了“我”对“云”这位女子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作答时,找到文章有关“云”为“我”做事的句段。由第③段“当我从昏述中醒来的时候,发现云已帮我把带血迹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第④段“当我的疼痛缓解时,她跑到书店买书读给我听”,第⑥段“记得那天要出院时,云邀请我照张相做个留念,我欣然答应”和第⑦段“她转过头望着我,并从自己包里取出一套医疗用品,也是用一根红绸带系好,当作礼物送给我”即可概括出答案。

3)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义。结合第④段“当我的疼痛缓解时,她跑到书店买书读给我听,这种精神的慰藉伴随我度过住院的日日夜夜”可知,“云”用自己善良的行为不断让我感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撑。“仿佛一束明亮的光照着我,那一刻,疼痛竟会慢慢消失”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云”比作一束明亮的光,形象地写出她对“我”战胜病痛,重拾信心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结合第④段“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心地感谢云带给我的这段非同寻常的阅读经历”可知,画线句子也表达了“我”对“云”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本题考查对重要句段作用的分析。结构上,结合第①段“我的眼睛顿时模糊起来,以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系着红绸带的云的影子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可知,尾段的内容与首段形成呼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浑然一体。

内容上,结合第⑧段“又过了半年,她真的走进军营,而且是在她父亲曾经当兵的大漠里服役,不过她来信告诉我,她长长的秀发已被剪成短发,秀发上的红绸带也不再系了”可知,“云”最终实现了她参军的愿望,践行了自己青春梦想,从而表达了“我”对“云的英姿飒爽”以及“她的那份真诚和美好”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就如“红绸带一样永远鲜艳”,显得意味深长,深化文章的主题。

答案:

1)①以红绸带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红”既写出了“云”的热情、善良、美好,又暗示出她参军的赤诚心愿,表达了我对“云”的欣赏和敬佩。

2)①“云”帮我把带血迹的衣服洗干净;②“云”买来书读给我听;③出院时,“云”邀请我照相留念;④分别前,“云”送我用红绸带系着的医疗用品。

3)①“云”用她善良的举动,不但给了病痛中的我一种生活上的陪伴,更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撑。②她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我的内心,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使我战胜病痛,重拾信心。③表达了我对“云”的感激之情。

4)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深化中心,“云”是众多青年中的一个缩影,她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走入军营,践行了青春梦想,施展了远大抱负。表达了对“云”的赞美之情,意境深远,意味深长。

四.形象分析(共1小题)

6.(2022•黑龙江)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回答第问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十七岁时谈恋爱,写情书,他瞎出主意。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他那时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

⑥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可以“没大没小”。

⑦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选自《文学精读.汪曾祺》有删减)

1)文章围绕我的父亲写了哪些事?

2)“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4)结合本文,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概括为:父亲是画家;会乐器。结合“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概括为:很少见父亲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结合“春天,不到清明,他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概括为: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风筝。结合“他会做各种灯……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概括为:父亲会做各种灯,用小西瓜做成西瓜灯。结合“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概括为:炫耀作文,不苛责数学。结合“我十七岁时谈恋爱,写情书,他瞎出主意”,概括为:“我”写情书,父亲出主意。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作用分析。从表达形式上来看,多年的父子居然成了兄弟,新颖别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本文写父亲是一个聪明的人,父亲是一个随和的人,父亲关心“我”的学业,但不强求,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父子亲如兄弟的关系贯穿全文,充当了叙事的线索。联系文本主旨可知,本文意在表现自己所认可的父子关系,“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这里说的“没大没小”指的就是亲如兄弟。所以还有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就是说应该让儿女享受到思想和行动的自由,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人生需要自己来规划设计,追求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自己儿女身上,让儿女按自己意愿生长的父亲是愚蠢的。总的来说就是给儿女生长的空间,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作为父亲只是给他们思想的指导或者解答他们的疑惑,而不该干涉孩子们的生活。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结合实际,围绕“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谈即可。

答案:

1)父亲是画家;会乐器;很少见父亲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父亲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风筝;父亲会做各种灯,用小西瓜做成西瓜灯;父亲炫耀“我”的作文,但不苛责数学;“我”写情书,父亲出主意。

2)①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作为行文的线索,题目与结尾皆是这句话,父子关系贯穿全文。③深化文章主题,表现父子之间兄弟般的关系。

3)这句话意思是作者希望理想的父子关系应该是平等,尊重,而不是干涉。

4)示例:我理想中的父亲是一位有责任心、顾家的好父亲。有责任心的父亲会让子女感觉更踏实,更有安全感。有责任心的人应该是任何时候都会是十分受欢迎的人。一位有责任心的父亲,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子女最好的东西,也会给孩子作出最好的榜样。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小题)

7.(2022•大庆)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摘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有删改)

[材料二]

ㅤㅤ调查数据显示:90.89%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 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

 

 

认同度

能够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83.3%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73.9%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52.8%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17.3%

对自己毫无意义

3.2%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认知来源情况

 

 

认知来源

影视剧

81.8%

教科书

72.4%

学校活动

58.39%

网络媒体

45.6%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25.2%

(摘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有删改)

[材料三]

ㅤㅤ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红色经典《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刷中,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欣赏这样的影视剧,观众能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中审視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

(摘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B 

A.“红色经典”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核心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B.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很高,都能发现其对自身的意义。

C.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是影视剧。

D.《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人物形象立体丰富、个性鲜明、可信可亲。

2)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列数字 

3)从时代和个人角度看,为什么要传承红色经典?请结合材料和材料三简要回答。

【解答】(1)考查对材料的辨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都能发现其对自身的意义”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2)材料二中“调查数据显示”的内容主要是列数字,表格内容也是列数字。

3)从材料一中“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可提炼为:)①它可以为我们今天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从材料三中“《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可提炼为: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答案:

1B

2)列数字

3)①它可以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②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转自:“老马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