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备课参考(部编版)

2023/4/27 11:25:55  阅读:205 发布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备课参考    

发掘阅读背景

1.题目解说

《陋室铭》陋室里指作者被贬和州时在当地居住的 简陋的屋子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题目简洁,点明了写作 的内容$

《爱莲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爱莲”意 思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借以表 达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2.作者档案

陋室铭

作者

刘禹锡

生卒年

772—840

朝代

梦得

称谓

诗豪

籍贯

洛阳(今属河南)

评价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作品风格

刘禹锡的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格调清新,韵律优美。 他的论文论证周密,文采斐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 晓畅。

代表作品

《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爱莲说

作者

周敦颐

生卒年

1017—1073

朝代

北宋

茂叔

称谓

濂溪先生

籍贯

道州营道 (现在湖南道县)

评价

北宋哲学家.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宋朝有名 的理学家程顔(hao)、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

代表作品

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3.写作背景

《陋室铭》刘禹锡曾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 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司马,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和州知县有意刁难刘禹锡,三易其室$刘禹锡愤然写下《陋 室铭》,以示自己居陋室仍然不改其高洁之趣。据《历阳典录中记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I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爱莲说》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任职时 写下的。他曾于军衙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 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 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 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 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命名为 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4.文体知识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5.链接资料

盎然       ——啄物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宋-陆 游《卜算子-咏梅》)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 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常考字词清单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做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杂乱

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蔓、枝

不蔓不枝

名词做动词,可译为 枝蔓”“旁枝

香四益清

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

芳草衅美,落英缤纷

鲜艳

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香!益清

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距离长

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

形体、身体

形状、样子

宜乎众矣

应当

合适,适当

亭亭净!

栽种

特殊句式

句式

  

   

判断句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

用句末语气词呼应,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 而不染,濯(于)清涟而 不妖

省略介词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 ”,“之”为宾语前置 的标志$

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宾语前置,“菊之爱之爱,“丹之爱, 分别是,爱莲, “牡丹”的倒装, 宾语前置的 标志

咬文品句嚼词

陋室铭

原文

注释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动词,在于。【名】出名。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起兴】起兴,以虚衬实$前四句以”“''暗喻品德高尚的人,既是形象的比喻, 又是事物的类比,用”“''的成名、灵异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

【扣题】陋室二字扣题,德馨语统领全篇。

【对偶、衬托】这是工整的对偶句$上下句结构相同,意思相关,一“上”一“入”生 动传神,化静为动(一 “绿”一 “青”衬托出陋室的别致宁静。

【对偶、衬托】此处在句法上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有” “''对举,前句写实,后句写虚,虚实相应,衬托出主人才学高、道德美、情趣雅

【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写陋室活动之雅,表现了诗人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 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居室主人的从容雅 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居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其中调素”照 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案牍之劳形”。

【类比】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居以证陋室。旨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文章境界至此突然上升

【引用】引用圣人之言,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隐含陋室 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 惟吾德馨”这一主旨。与开头 相呼应。以反问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

【斯】指示代词,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德【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有美好的品德(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沿的意思。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没有无知的平民。

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

【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可以弹奏出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公事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爱莲说

原诗

注释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之】的。【可爱】值得怜爱。【甚】很,非常。【蕃(fán)】(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总领】开头一句,漫空而论,用一''字领起全篇,引出下文对花的种种偏爱

【具体叙说】从一般的泛论进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陶渊明归隐田 园后,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远离尘嚣。诗人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随 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

【反衬】诗人的笔锋从历史转到现实,从肯定转到批判,用爱牡丹的世俗风气,来 反衬诗人爱莲花的高雅。

【托物言志】“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的高洁品质。

                 

【托物言志】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 高贵品质。

                 

                 

【托物言志】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正直挺拔、独立支撑、不牵扯攀附的性格 与品质,象征着君子的独立精神和正直操守。

【托物言志】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着君子的人格力量和高洁形象,“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不可轻慢亵渎的气质。

以上是对莲的形象的描写,从生长环境方面,从体态香气方面,从风度方面,把莲 人格化,把莲作为一种高尚品质的象征,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衬托】诗人用牡丹作陪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陶渊明独爱菊,可见他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 活态度;诗人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的操守,诗人赞美莲的形 象,赞美莲的品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议论】这一段转入抽象的议论,发表见解,表明爱憎。先用三个判断句组成排比 句,评论三种花,褒贬各异,其实是象征着对三种人的不同态度。接着用疑问句 之爱,同予者何人慨君子太少、知音难觅。篇末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诗人 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仅。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自从。【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意)。【出】长出。【淤(yū)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我(却)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淤泥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贯通,通透。直,挺立的样子。【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益,更加。清,清芬。【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高耸的样子。植,立。

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长出外蔓,不长出侧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可】可以。【亵玩】玩弄。亵(xiè),态度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

                 


牡丹,是花中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噫(yī)】感、叹词,这里表示叹息。【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xiǎn)】少。【闻】听说。

!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盘点阅读收获

主题归纳

《陋室铭》本文通过对诗人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不陋”,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表达了诗人保持 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诗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 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 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诗人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写作特色

陋室铭

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陋室也具 “名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全文借陋室发诗人的情怀,以吾德馨立意 贯穿全篇,托物言志,主题十分突出。

2.反向立意的写法

只字不写陋室,却的反面不陋立意,极力表 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关系的陋室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 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 吾德馨,说“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终对陋室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 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是本文构思的精妙之处。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全文韵律和谐。

文中有排比,有对偶,有引用,以四言句为主,中间夹有五 言句和六言句;除单句结尾不押韵外,通篇押的是一个韵脚,而且两句一押,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写语句参差错落,节奏鲜明顿挫。

爱莲说

1.借花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诗人 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诗人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 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 的概括: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 逸者;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追求荣华、趋炎附势的 富贵;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 子者。在这里,诗人明写物而实写人,字里行间渗透着诗 人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感情、不同态度,可谓借花抒情,托物言志。

2章法严密,层层深入

本文在章法上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之爱”“丹之爱”“ 之爱张本,为入题做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很 爱牡丹烘托,然后用独爱莲一语道出诗人心意,这就是入题。循序渐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诗人对莲的无限赞 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有此品格,那么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 备 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参末,诗人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 考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文章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读来令人感到章法严密。

3.衬托手法的运用

衬托手法是通过描绘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 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使所描写的事物特征更突 出、形象更鲜明的一种表达技巧。本文先后用菊和牡丹衬托 :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 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 和自己的爱好相同。这三次衬托,各有各的作用: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在牡丹的反衬中 突显了出来。莲花和菊花虽然都对现实不满,但菊花采取逃避 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高洁的情操。 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宝贵。诗人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 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反衬,用菊花陪衬,就自然把莲 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的心目中

难点探究

《陋室铭》与《爱莲说》都是名篇,两篇短文从思想内容到表 现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形态各异,试找出二者的异同之处

同中之异

从主题看:两文表现的都是诗人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 生活态度。但《爱莲说》的诗人表达的不是隐逸情怀,而是在污 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陋室铭》流露的则是诗人消 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两文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但《爱莲说》是 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 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 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从表达方式看:都寄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但《爱莲 说》对“莲行的是人格化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清涟而不妖质朴;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 清”的美名;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使莲成 为一种高尚品质的象征。在诗人爱莲的议论中,表露出其高尚 的情操。而《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 和主人高雅的情趣来表述诗人高洁隐逸的情怀。

异中之同

从文体看:《爱莲说》的“说《陋室铭》的“铭明了各 自所属文体的不同$根据古文文体的分类,“说”为说理文, 是应用文。但两文都是托物言志,以此阐明诗人的生活态 度和人生观,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两文又都属议论文。

从句式看:《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 致,富于变化;《陋室铭》则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 韵和谐。《爱莲说》中也有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陋室铭》中“何陋之有是散句。所以两文句式上都 骈散结合,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从线索看:《爱莲说》以线索,“爱”在文中出现7, 几乎句句有“爱”;《陋室铭》则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 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 活表述吾德馨,最后以“诸葛庐”“云亭陋之有映衬 惟吾德馨.两文线索各具特色,但它们仍有一个共同点——都 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转自:“老马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