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备课参考(部编版)

2023/4/27 11:23:25  阅读:140 发布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备课参考    

发掘阅读背景

1.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标题“鱼我所欲也”是编 者根据内容所拟,意为“鱼,是我想要的”,点明了本文的主要 内容。

2.作者档案

作者

孟子 生卒年

372 289

   

籍贯

鲁国邹(现在山东邹城)

朝代

战国

评价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继承并 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的重要人物,被后世尊 为“亚圣,

代表作品

《孟子》。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七篇,每篇取首句为题,又分上篇、下 篇。《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 势充沛,逻辑严密,语句流畅,论事说理雄辩有力, 尤其善于援引事例和比喻说明问题,对我国散文 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4.文化常识

关于孟子的“义” 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 要的道德范畴之一,它是有着具体的阶级内容的&这种“舍生 而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孔子主张“杀身成仁” (《论语-卫灵公》),并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 政》)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 志士的继承和发扬,早已超越儒家思想范围,成为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之一。古往今来,许多中华儿女以“见义勇为”“舍生 取义”为座右铭,自责自励,为民族的进步历尽苦难,留下许多 可歌可泣的事迹。关于孟子的“本心”孟子认为,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 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 心”。“本心”不可小觑,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 德的萌芽状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 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 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常考字词清单

         

通假字

例句

释义

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辨”,辨别

得与

所识穷乏者!我与

“德,,感激;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向”,从前

词类活用

例句

释义

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作名词,祸患,灾难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名词作动词,感激

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指示代词,这种

判断动词,是

一豆羹

古代一种木制的 盛食物的器具

豆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

而受之

古代的一种

旦睥 量器

计时的器具

万钟于我何如焉

益处

增加

可以

是亦不可以已乎

可以用来

表示可能、 许可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例句

释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于

蹴尔而与之

连词,表顺接,可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含有“却”的意思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句末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

二者不可兼得

动词,得到,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通“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了

今!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介词,为了,表目 ;第二个“为”:动词,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使用

文言句式

 

  

判断标准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表判断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

万钟于我加何焉

省略句

(吾)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省略主语、宾语

         

咬文品句嚼词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

【开篇设喻】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味远远 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时,舍鱼而取熊掌。 开篇设喻,以对美味的选取,暗寓择善而从、择优而取乃是人之 常情、世之常理,以下接入议题。

【中心论点】以“鱼,以熊掌,形象地区分了 的价值。在”“可得兼情况下,当然也要选 取价值更高的东西,即。由上文的设喻很自然地引出全文 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这里没有直接提出核心观点,而是通过鱼和熊掌巧妙设置 了一个比喻,然后通过类比提出观点。这样安排,既显得论述充 实有力,也使文章层次鲜明。

以上为第一部分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这是本文的题旨。

【正面论证】甚于生者”指“义,因为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 重要的,所以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

【正面论证】“甚于死者”指不义,因为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 亡更厉害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

以上几句从正面论证,说人们把的价值看得高于生 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亦】也是。【所欲】所喜欢的。

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这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放弃。【取】选取。

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义】,亦我所欲也。

【义】大义或者正义、道义。

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


这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

舍生而取义者也。


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

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超过。【于】比。

所喜欢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

【故】不【为】【苟得】也;

【故】所以。【为】做。【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所以(我)不做只为苟且取得生命的事情;

死亦我所【恶()】,

【恶】厌恶。

死是我所厌恶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反面论证】从反面论证,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指出如果人 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正面论证】承上推论,用由是开头的句子进行正面论证: 既然以为重,则不可以为了求生、避患而不择手段,说 明事实上人能够做到不贪生、不避患

                 

                 

                 

                 

                 

                 

                 

【结论】是故出结论,说明人能舍生而取义”。

以上为第一部分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自己的观 点,说明''重于的道理。

【递进论证】运用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的存在,这里 使主题升华,证明重义之心,人皆有之,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 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为后文 批判受万钟者埋下伏笔。

以上为第一部分第三层:得出结论:人人都有“舍生取 义”的本心

                 

                 

【关键词】"箪食''“豆羹似微小,当它关乎生死时,也 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举例论证】呼尔”“”而与之,则道之人乞人 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表现。从礼义原则来 讲,非礼不受,宁死不辱&行人、乞人皆如此,则贤者自不必 言。以上以具体事例,说明重义之心人皆有之。

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一层:从正面举例,证明之存在。

【举例论证】承接上文“贤者能勿丧耳之意,批评受万钟者丧 本心

                 

                 

                 

                 

                 

                 

                 

【举例论证】剖其心理,揭其要害,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为求 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 身外之物,不过是“见利忘义。

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从反面举例,说明辩礼义” 而接受万钟之禄,是失其本心

                 

                 

                 

                 

                 

                 

                 

                 

                 

                 

【对比论证】乡”与比:曾以不惜身死之重大代价取得 “义”,今竟为万钟小利而丧失&权衡利弊得失,“万钟于我 何加,为与不为,不言自明&用排比句式,大大增强了文章 的气势。

                 

                 

                 

                 

                 

                 

【反诘】用反诘句作结,水到渠成。

【照应前文】照应前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之论 归纳要义,点明实质&本心就是恶之心,就“义”。

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三层:通过对比论证,揭示见利 ”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则】那么。【凡】一切。【者】……的办法。【何】什么。

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不能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使】如果。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和坏事的办法,什么不能做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按照某种办法。【则】就。【而】但。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不用(这种办法),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灾患,但是有人不去做这种事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


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有超过死亡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不单,不仅,【是】这种。【心】思想。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

人皆有【之】,

【之】代指思想。

人人都有这种思想,

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不丧失罢了。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箪】古代盛饭用的的圆竹器。【食】这里指饭。【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带汤汁的肉。

一筐饭,一碗汤,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弗】():不。

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

【呼尔】(轻蔑地)呼喝着。【与】给。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屑,值得。

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丰厚的俸禄。【则】如果。【辩】同辨,这里是辨别的意思。【受之】接受他。

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于】对于。【何加】有什么益处。

丰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为(wèi)】宫室之美,

【为】为了。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

妻妾之【奉】,

【奉】:侍奉。

妻妾的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译为“吗”。

(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先前为了义宁愿去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今】【为(①】宫室之美【为(wéi)②】之;

【今】现在。【为①】为了。【为②】接受。

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它;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原先,从前。【为】为了。

先前为了义宁愿去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今】【为①】妻妾之【奉】【为②】之;

【今】现在。【为①】为了。【为】②接受。【奉】侍奉。

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俸而接受了它;

乡为身死而不受,


先前为了义宁愿去死也肯接受(施舍),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放弃。

这种(做法)不是应该使它停止了吗?

【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之谓】这就叫做。【失】丧失。【本心】天性,天良。

(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盘点阅读收获

主题归纳

本文先以“鱼熊掌为喻,引出重要,人应 舍生取义”,保持本心道理;然后通过对比论证,赞扬了 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 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

写作特色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运用了多 种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文章一开始就用“鱼熊掌设喻,得 出的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以此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舍生而取义”,得通俗形象。

2)举例论证。作者举出“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典型 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义重于的观点。

3)对比论证。第①段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 第段中把万钟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从反 面证明要舍生而取义一论点

2.论证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而取义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的关系,指出生取义是人“本心”;从反面论述见 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1.难点探究

1.文中两次提到,在第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 中的“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指天性、天良,具体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这些善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 心就是这样的心,其意与本心相同 “产生于羞恶之 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 时刻舍生取义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作者在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论证,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 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 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 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论证'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 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 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 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 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可见'能做到 “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 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 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转自:“老马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