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曹刿论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备课参考(部编版)

2023/4/27 11:19:39  阅读:154 发布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备课参考    

发掘阅读背景

1.题目解说

曹刿(gui,春秋时鲁国人。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 战”。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 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2.作品档案

作品

《左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内容简介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 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 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 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

         

3.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大鲁小,齐 强鲁弱。齐国的国君齐襄公荒淫无道,国内危机四伏,他的两 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逃到国外避难。当时,公子小白逃 到莒(2)国,公子纠逃到鲁国。这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 公,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国内无君。这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争夺帝位,于是鲁国派兵护送 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 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一) 之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 公子纠。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前684),齐国又出兵攻打鲁 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败,赶 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4.文体知识

国别体 :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 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 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 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 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缺点是不便于集中而广 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 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 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 辑的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常考字词清单

通假字

例句

释义

小惠未徧

“遍,遍及,普遍

词类活用

例句

释义

神弗福也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必以情

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一鼓作气

名词作动词,击鼓

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公问其故

名词,原因,缘故

故逐之

连词,所以

碁乡人曰

代词,他的,指曹刿的

一词多义

         

公问其故

代词,那样做

吾视其辙乱

代词,他们的,指齐军的

弗敢加也

动词,虚报

万钟于我何如焉(《鱼我 所欲也》)

名词,益处

肉食者谋之

代词,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

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

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际 意义

何以战

介词,凭借

必以分人

介词,把

必以信

介词,按照

又何间焉

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

兼词,在那里

民弗从也

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

动词,跟随

小信未孚

名词,信用

必以信

名词,实情

         

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齐师伐我

进攻

砍伐

又何间焉

参与

隔开,不连接;

中间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

小大之狱

案件

监狱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代祭祀用的猪、 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

献身

         

可以

可以 一战

两个词,可以凭借可,可以;以,凭借

表许可、可能

弗敢加也

虚报

增加

再而衰

第二次

文言句式

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表判断

倒装句

何以战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 何战

战于长勺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长勺战

(曹刿)乃入见(鲁庄公)

省略主语”和宾语 庄公

民弗从(鲁庄公)也

省略宾语“鲁庄公”

(你)又何间焉

省略主语“你”

可以(之)一战

省略介词“以的宾“之”, 指“能尽职尽责这一条件”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后省略谓语

咬文品句嚼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

【师】军队。【伐】攻打。

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交代背景】开篇用史学家的笔法,交代对话的背景。指出战争 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为下文 刿请见铺垫。

【重点句】将战未战之时,敢于挺身请见,足见曹刿关心国事,且 胸有良策。

【反衬】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劳 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引出“肉食者鄙,反衬曹刿的“远 谋”。

【伏笔、文眼】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 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 请见必要性。曹 刿的答语是全文的纲领,一个“鄙”字,为下文埋下伏笔; 二字是全篇的文眼。

【一答】分衣食是对官僚贵族而言的,而民不能及。这一条表 现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庄公一答,已经 现其

                 

                 

【二答】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天地神灵,祈盼天地神灵的 庇佑,再次展现其

【三答】庄公三答,始有所悟,以忠待民,则民服矣。曹刿求见 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 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 曹刿的远谋'

                 

【对话描写】曹刿肯定庄公的第三次回答。有了可能取胜的 条件,还需要正确的指挥,因为食者鄙”,所以曹刿说 则请从”。请从为下文张本。综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 “,可见其远谋

                 

                 

【略写】战争地点一语带过。仅此一句,庄公对曹刿论战及请 从的态度不言自明。

                 

                 

                 

                 

                 

                 

                 

                 

【照应】庄公冒失急躁,岂能取胜?再次照应前文的“肉食者 鄙”。

                 

                 

                 

                 

【伏笔】待敌三鼓而鼓,以养我军之锐气,为下文“彼竭我 盈”设伏笔。

                 

                 

                 

【关键词】师败绩明曹刿指挥的正确性,“将驰”再次表 现庄公在军事上的无知。

                 

【动词】”“而后,察看敌情,把握战机,适时做出决断。

逐齐师次证明曹刿指挥的正确性。

这一段文字,写庄公,以将鼓”“”跟上文将战相应

表现出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 ”和两个可矣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 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庄公的进行

了对比。

【过渡句】此句承上启下。既克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 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 曹刿的论述。

【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 战,勇气也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 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 ”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也'',以谨防埋伏为根 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视其辙,登 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矣的原因。以上见解精辟、中肯, 充分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军事家

公【将】战。

【将】准备。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见】。

【请】请求。【见】接见。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乡人】同乡。【肉食者】吃肉的人。位高禄厚的人。【谋】谋划。【间】参与。

他的同乡说:“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吃肉的人,位高禄厚的人。【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乃】入见。

【乃】就。

就进宫去见庄公。

问:“【何以战】?”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何:什么。以:凭,靠。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必】一定。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对】回答。【小惠】小恩小惠。【徧】同遍,遍及。【弗】不。【从】跟从。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羊、牛等。【帛】丝织品。【弗】不。【加】虚报。【信】实情。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信用。【孚】为人所信服。【弗】不。【福】赐福,保佑。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实情判断。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可以】可以凭借。【从】跟随。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乘】乘作。【于】在。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公将【鼓】之。

【鼓】这里作动词,击鼓进军。

庄公要击鼓进攻。

刿曰:“未【可】。”

【可】可以。

曹刿说:“不可以。”

齐人【三鼓】。

【三鼓】三次击鼓。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刿曰:“【可】矣。”

【可】可以。

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

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刿曰:“未【可】。”

【可】可以。

曹刿说:“不可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辙】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登上车前横木。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遂】【逐】齐师。

【遂】于是。【逐】追赶,追击。

于是就追击敌军。

既克,公问其【故】。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故】原因,缘故。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

【夫】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竭】耗尽。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

【竭】耗尽。【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克】战胜。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夫】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际意义。【测】推测、估计。【惧】害怕。【伏】埋伏。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预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辙乱】战车轮迹很乱。【靡】倒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轮迹很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盘点阅读收获

主题归纳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 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 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 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以突出曹刿高明的 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第①③段)写得详细,作战部分(第 ②段)写得简略。“论战”部分紧扣一个“论”字,详细写曹刿战 前取信于民的言论,战后胜利经验的总结,这反映了曹刿的“远 谋”一一高明的战略战术。作战部分重点写曹刿的两个“未可”与“可矣”的英明决断,突出了他在战场上的“远谋”。作战部分 的叙述为第③段的“论”做铺垫,第③段的“论”就是根据两个“未可”与“可矣”展开的。其他内容如君臣相见之礼、战前布 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的具体过程等都只字未提,因为这些与 “论战”和曹刿的“远谋”无关或关系不大。

2.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一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作战 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阻 之曰“未可”,到有利战机才曰“可矣”。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了 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也有高超的军事 才能。

3.语言简练生动

全文只有二百多字,极精练地描述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塑造 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曹刿见 鲁庄公后开门见山地提出作战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免去了对君臣相见时的繁文缛节的叙述。“齐人三鼓”一句,就包括了齐 军第一次和第二次击鼓进击鲁军而鲁军未出击的战况,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迅速取胜的急切心理。两个“可矣”就概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齐师败绩”四个字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况。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辞约而义丰,言简而意明。

难点探究

1.怎样评价文中的曹刿和鲁庄公?

文中的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主动 询问战事准备,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主动请求参与战争,表现 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表现了他过人的 军事谋略。

而文中的鲁庄公能在曹刿的论战中悟出民心是作战的先 决条件,以及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不像一般的昏君 刚愎自用,而是大胆起用人才,并能接受正确意见。可见,在本 文中他是一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国君。

2.纵观全文,请分析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 有哪些。

首先,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 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其次,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 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然后,抓住了有利 的反攻时机,待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 击时机,详察敌情,确保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转自:“老马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