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有“意”总关“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娄底先锋实验学校
吴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此诗。
2.品读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内涵,把握诗歌情感。
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有位诗人,他生活在大唐盛世,他性格豪放不羁、卓尔不群,他的诗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被后人誉为“诗仙”。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一生留下诗歌无数,他的送别诗特别为人所称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友人孟浩然,他深情款款、无比依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汪伦的盛情,他见景生情、慷慨赞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去感受其中那一份的深情厚谊。
二、标题解读,初悟“愁心”
[解题]生解说标题意思,并揣摩李白写下这一标题时的心情。
[出示背景]王昌龄因“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被贬官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王昌龄遭受贬谪并不是因为犯下什么大的罪过,他曾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好友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解题示例]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我在遥远的地方写下了这首充满关切与安慰的诗寄送给他。
[问题]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哪个字?——“愁”
[问题]诗人因何而愁
⑴对朋友远赴偏远之地的牵挂
⑵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和关切
⑶为友人前途、命运而担忧
[心情]低沉、悲伤、关切、同情等。(板书)
三、感情朗读,演绎“愁心”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点拨]律诗节奏一般按照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进行划分。
示例: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读出感情。
⑴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连。
示例:
杨花落尽子规啼,
(轻而慢,读出伤感的味道)
闻道龙标过五溪。
(轻读“闻道龙标”,重读“过五溪”,读出听闻好友被贬谪而悲伤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
(重读“愁心”“明月”,且“明月”后要有较长的停顿,以达到制造悬念的效果)
随君直到夜郎西。
(重读,以凸显作者对好友的安慰与勉励之意)
⑵各小组竞读,读得最准确最有感情者胜出。
四、赏读意象,品味“愁心”
[情景创设]如果要把这首诗拍成一个微电影,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些景物,设计什么样的场景来表现诗人的“愁”?
景物:杨花、子规,明月
场景:这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叫的时候,李白突然听到了好友王昌龄被贬的消息,这天夜里,他走出庭院看到皓月当空,不禁想起千里之外的友人,他举起酒杯,嘴里吟唱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思考]身为导演的你,为什么要选取杨花,子规,明月这几种景物?
提示: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选择桃花呢?不选择燕子呢?
杨花:随风飘拂,飘拂的时间(暮春:百花落尽的感伤,与李白听到这个消息的心情一样。友人的漂泊无依)
[备课]“杨花”注释2[杨花]柳絮。《词源》中对“杨花”也有这样的解释:“杨花,柳絮也。”“杨花”为何称“柳絮”呢?我们还要从”杨“说起,古人经常“杨柳”并称,这里的“杨”并非我们所说的杨树而是指柳树,《尔雅•释木》中说“杨,蒲柳也。”柳谐音留也,所以柳常常和送别有关,刘禹锡的《杨柳枝词》(其八)中有“唯有垂杨管别离”这样的句子,古人常有折柳送别的传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再如隋代无名氏《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等等。”杨花“称”柳絮“并非仅仅自然意义上的”柳絮“,它兼具时令特点和文化意象双重作用。柳絮飘飞的时间点应该在三四月间的暮春时节(唐·孙鲂《咏柳絮》“年年三月里,随处自悠扬。”),诗人在首句以“杨花落尽”来点明时令——暮春时节,”落尽“二字使暮春时节凄凉伤感的气氛力透纸背。同时柳絮本身具有随风而逝,漂泊不定的特点,也经常被文人墨客借用来表达飘零之感,别离之伤。如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李白看来,被贬夜郎之西的王昌龄,就像那风中随风而逝、漂泊不定的杨花(柳絮),也许此生再难相见,所以才要借明月以慰愁思。
子规:嘴巴红色的鸟,凄惨的叫声与李白的心情一样。
[备课]“子规”注释3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它还有很多别名如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曹伯启《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第一,声音,其鸣若不如归去(子规、催归);第二,身份,亡国的冤屈帝王(蜀魄、蜀魂);第三,行为,啼血化魂(杜鹃)。我个人认为李白借子规(杜鹃)这一意象除了渲染悲苦哀怨的气氛外,他还有更深层的用意,杜鹃蜀魄、蜀魂的形象(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和王昌龄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得罪人而被贬的形象达到了高度的神似。《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明确: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因为这些景物的正好符合诗人此时的心情。
[问题思考]杨花与子规本来是大自然中的景物,杨花的飘落真的很感伤吗,子规的叫声真的很凄惨吗?
是诗人自己这样觉得,诗人把自己的心情投射到这两个自然景物身上,因此杨花与子规这两个自然景物就包含了人的感情。这样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
[问题思考]诗人为何将自己的一腔感情寄托在明月身上?
提示:明月的特点——千里相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能看到今晚的明月,王昌龄也可以。所以李白把明月当做自己的使者,抒发了对朋友的深切同情和关心,让友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关怀。
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赋以“明月”以人的心理与情感。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奇特的想象,带给读者的是无限的遐想。
五、群诗延伸,拓展“愁心”
结合本诗的学习,看看下面两首李白所写的送别诗在内容主题和写作手法方面有何异同。
㈠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以上两首诗,先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自我整体感知。然后小组进行交流,做好修正、补充与完善工作。
示例:
内容上——两首诗都表现了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李白在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均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对友情的赞美。
手法上——两首诗均先叙事,后抒情,均做到了情景结合。
《赠汪伦》反映的就是李白与旅途中结识的一位普通的村夫汪伦之间的离别之情。前两句叙事,写送行场面,后两句抒发感慨。结构紧凑,情景相生。作者由眼前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联想到好友对自己的深情,情由景生,景中含情,愈发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二句叙事,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及孟浩然的目的地。表面上看后二句纯粹写景,但景中含情。孤帆远影已经消失在碧空之中,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李白依旧岿然屹立。深情如流水,伴君到天涯。这些均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六、板书设计,再现“愁心”
吴佳,女,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娄底先锋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教师。
从教以来,把“以爱唤爱,以心换心”作为自己的教育格言。在教学中,始终把课堂作为主阵地,潜心研究,执教过区公开课、优质课。曾多次在湖南省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大赛中获奖,在娄星区教师古诗文赛课教学设计中荣获一等奖、教学比武二等奖;娄星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娄星区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竞赛一等奖。所写教学论文荣获省市区一、二等奖,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并在多次在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征文、朗诵荣获市区一、二等奖。
语教初心:鸟乘风飞,借风唤花醒;草乘时长,聊赠一枝春。我愿站在孩子的一边,和时间做朋友,撒播成长的种子,静待花开!
转自:“彭英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