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备考策略
一、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1、记叙文阅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为主。
2、考查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相关联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主要考查角度有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题型有“梳理与概括”“理解与分析”“探究与发现”等。
3、试题情境化、任务化设置越来越显明,要读懂试题设置的情境、任务。
二、记叙文阅读怎么备考
1、结合课文示例弄清概念,整理笔记,储备记叙文文体知识,重点弄清自己不理解又常常听到、用到的某些术语。
2、 以课本为例,整理课后题,从课本复习中获得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并进行总结,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3、关注新题,正确领取阅读任务。关注情境化设置,整合式设置。情境化设置,进入生活真实情境,产生角色的代入感,然后用语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整合式设置,就是把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课内阅读相整合,有比较阅读的意味。
三、主要题型阅读方法
(一)梳理概括类
考查整体感知,考查“写了什么”,高频考题,一般出现在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题。
教材例题:
例一: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步智取生辰纲的?(九上第22课《智取生辰纲》“思考探究”第一题)
例二: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八下《社戏》“思考探究”第一题)
例三: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七下《老山界》“思考探究”第一题)
阅读方法:
①记事为主:划分层次,提取要点,简要概括,分条整理。
②记人为主:梳理人物情感变化的历程。
③做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字数的要求,参考示例等。
(二)理解分析类
考查对内容、情感、主旨及文章写法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怎样写”。占比最大,考查的类型、角度最多,要着力复习。
1、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
教材例题:
例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取题为《秋天的怀念》的用意(七上《秋天的怀念》“思考探究”第一题)。
例二:用《驿路梨花》作标题有什么妙处?(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第三题)
阅读方法:
标题含义:要明确标题的本意,兼顾标题语境义,修辞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标题作用或妙处:
①内容上,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交代了事件、地点、人物,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等;
②结构上,是否贯穿了全文,充当文章线索?主旨上,是否暗示了文章主旨;
③手法上,是否用了修辞、悬念、用词新颖、引用古诗或歌词等来吸引读者。
2、分析人物
(1)分析人物形象
教材例题: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下列几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九上《范进中举》积累拓展第四题)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动作描写,以漫画式的写法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
阅读方法:
①理情节,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价值取向、性格特征、内心状态往往会有所表现。
②看描写,关注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描写最终指向心理,这些信息可以整合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
③找评价,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分析或评价,利用具有烘托作用的情节或者语句,分析出该人物的形象。
(2)分析次要人物作用
教材例题:
课文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在写海燕高傲的飞翔时,为什么还写了大海、狂风和乌云?(九下《海燕》“思考探究”第三题)
写海鸥、海鸭、企鹅惊吓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在写海燕高傲的飞翔时,还写了大地狂风和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阅读方法:
①情节上,是否引出主要人物,交代了相关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结构上;是否为下文内容做铺垫,充当线索人物,制造波澜,设置悬念;
③人物关系上,是否从侧面衬托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形成对比;
④主题上,次要人物的行为是否丰富或暗示了主题。
(3)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材例题:
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七上《植树的牧羊人》教参“问题探究”)
作者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用一些表达主观情感倾向的句子来直接表现牧羊人的品质。更多的是作者通过故事的叙述、细节描写等间接的来丰富人物形象。
阅读方法: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等。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或借助其他事物、环境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③其他方法还有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反讽等塑造人物形象。
3、分析语言
教材例题:
例一: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七上《春》积累拓展第四题)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例二: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七上《济南的冬天》积累拓展第三题)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会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例三:这一段(第2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分析。(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积累拓展”第四题),
阅读方法:
①赏析表现力强的词语:关注动词、形容词、叠词、副词、四字短语、词语化用、贬义褒用、大词小用等表达效果。
②分析修辞句:分清描绘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结构类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反复等,表达类修辞手法--反问、设问等。对课后补白里边有关修辞的内容进行整理复习,考试就不会跑偏。
③赏析描写方法:(1)人物描写-一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景物描写--方法、角度:动态、静态;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或者形、色、声、味,顺序角度:定点写景、移步换景、近景远景、高低层次、整体局部等;视角角度:俯视仰视,平视等。(3)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细节,场景细节,一般融在人物描写或场景描写之中,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具体生动细致的描绘,从而特写人物事物场面等等。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放大或夸大突出某一方面的形象或情感。(4)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装饰,形象简笔勾勒,形象鲜明。
4、分析句段的作用。
句段可能在开头,也可能在中间、结尾。阅读方法有:
①开头段的作用——是否点题,统领全文;是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疑问式开头,是否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景物描写开头,是否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中间段作用一-是否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内容方面是否补充叙事,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情节的转折等。
③结尾段作用--内容上是否概括所写内容或抒发感情,点明或者升华主旨;结构上是否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标题,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小说的结尾,往往要考虑对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特殊的艺术效果。
5、分析写作手法
(1)分析记叙顺序
教材例题:
课文是如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参“问题探究”第一题)
课文运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词句,将事情串在一起,叙事清晰,不蔓不枝。
阅读方法:
明确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学会分析不同顺序的作用,特别辨析倒叙的作用和插叙的作用。倒叙一般情况出现在文章开头,有“记得”、“那年”、“忆起”等表示过去的标志词。插叙一般会独立成段,内容与其他段落有较大的差别。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材例题:
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第二题)
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阅读方法:
一般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看是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②看是否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③看是否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下文;④看是否暗示或深化主题。
(3)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材例题: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八下《社戏》“思考探究”第二题)
阅读方法:
分析表达方式,首先要掌握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明确各自的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具体分析运用一种或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4)分析表现手法
教材例题: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第二题)
阅读方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铺垫、对比、衬托、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该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表现主旨、结构、情节等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
(5)分析文章的叙述视角和人称
教材例题:
这篇小说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述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第三题)
阅读方法:①第一人称视角叙事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便于拉近与读者的关系,第三人称便于客观叙述。②这里特别强调多重视角叙事的特殊作用。儿童视角以孩子的视角来叙事,更加纯真感人,读者也会受到感动;成年视角,从作者现在角度看待过去发生的事件,审视、反思、批判往事,以便揭示主题;第三者回忆视角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有利于安排曲折变化的情节,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6)理解重点词句
教材例题:
例一:“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第三题)
例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七上《散步》“思考探究”第二题)
阅读方法:
①“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能够提示和概括主旨的句子;
②句子类型往往有段首句、段尾句、主旨句、中心句、总结句、修辞句、深层含义句、生动描写句、议论抒情句、过渡照应句;
③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一是阅读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审视语境,二是要联系文章主旨、背景等因素,三是要多角度、多层面的去思考。
(三)探究发现类
考查主旨把握和阅读感悟,考查“为什么写”。
1、探究主旨
教材例题:
例一: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八下《安塞腰鼓》教参“问题研究”第一题)
例二: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的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七上《皇帝的新装》思考探究第二题)
阅读方法:
分析主旨或写作意图,一般有题目分析法,重点句子分析法,主要人物分析法。如果文章主旨是多义性的,理解的时候还应变换不同的角度把握多元主题。
2、分享阅读感悟和启示
教材例题:
生活中常常有人预示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阅读方法:
所悟道理明确,且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阐明道理或谈谈启发,要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转自:“马瑞霞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