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通过个人研读、线上研修、集体教研等方式,我已经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由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也算是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标的“不变”与“变”
新课标不是颠覆,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原有课标的一种改良和提升,基本标准是不变的。
1、语文学科基本性质没有变,还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学习内容基本没变,还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个板块,只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把综合性学习变为梳理与探究;
3、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基本不变,比如,各个学段识字、写字量,阅读标准,写作标准都没有变;
4、附录部分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没有变,古诗文背诵推荐135篇保持不变,只是删去初中1篇。
所以,面对新课标我们不必过于担忧,只要我们能吃透课标的基本精神,按照统编教材体系架构,分学年逐步推进,就能够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
经过实践检验合理的部分保留下来,这些是我们继续革新的基础,而那些不合理的、落后的就要纠正、淘汰,缺失的也要补充、完善,这些都体现在新课标的变化中。总的来说,新课标紧跟时代变革,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了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结构,加强了学段衔接,站位更高了,视野更开阔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理念升级,育人导向更加明晰,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加以落实;
2、课程内容全部更新,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新增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主题衔接高中;
3、新增学业质量标准,4个学段之间层层递进,互相衔接。
4、评价建议变动很大,提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了对学生过程性表现的重视,还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对命题的原则、规划、要求都有明确的规范。
5、附录部分稍作变动,重视整本书阅读,鼓励大量阅读,删去阅读总量达到400万以上的表述,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常用标点符号”。
对于这些变化,我们一定要予以充分重视,领会其中的深意与实质,及时调整步伐,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二、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考
1、什么是学习任务群?新课标的解释是“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课程内容是什么?课程内容就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那么,学习任务群就是围绕一个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一系列有关联的实践活动,把这些零散的课程内容整合起来,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方式。
2、为什么要提出学习任务群?总的来说,就是为了将语文课程内容中繁杂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重构,化繁为简,以少驭多,从而推动教与学的变革。具体来说,一是使教学内容更加集中,呈现方式更加清晰;二是通过任务的驱动,情境的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去建构知识。
3、怎么设计学习任务群?第一步,根据单元的文体特点,参照新课标中关于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明确单元所属的学习任务群;第二步,依照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情,制定学习目标;第三步,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点创设学习主题、学习情境,设计核心任务;第四步,从核心任务逆推,设计若干有逻辑关联的子任务,逐步推进核心任务的完成;第五步,将学习评价嵌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关于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新课标的思考
学习任务群背景下,教学单位由单篇课文变为整个单元的课文,以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也要相应调整。首先,作为老师要转变观念,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有大单元教学的意识,先进行整个单元的设计,确定大的任务框架,再把它转化为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其次,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发挥好设计、引领、总结、提升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灌输式讲解,匀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再次,在学的方式上,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实践,在任务驱动下,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伙伴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最后,要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闪闪发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领会、践行新课标的精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只要勤学善思,行而不辍,做到“心中有纲,胸中有本,手中有法”,就一定能把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转自:“马瑞霞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