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无处安放的“事实论据”
2023/4/27 10:25:02 阅读:87 发布者:
一次学情测试让语文老师们大吃一惊,特别是“200字议论文段”的写作。考题如是:“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确立自己的观点,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要求用名言或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简单的论题却难倒了初三的诸位同学,难道之前的议论文白学了?一写作就犯难。
经过整理分析后,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懂如何议论,论据为何。摆观点后无例可举,于是就“我有一个哥哥,他……”200字够,故事没讲完;二,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典型,自己没能说服自己;三,观点材料两张皮,无分析,无过渡。四,事实论据不够简洁,赘述较多……总结以上问题,多在不会写“事实论据”,以至于观点和材料无法巧妙融合。议论须得有理有据,论证过程中论据必不可少。可是要怎么安排、组织观点和材料,使论证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有力呢?不如我们重新回归课文,以课本文段为例,学习几种不同的摆事实的行文方式。
一、单个事实要简洁,分析材料是关键。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提出观点后只要用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来佐证这个观点即可。其实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分析”必不可少,否则读者会疑惑你的论据和观点的衔接点在哪?它们有什么关系?靠脑补去看文章,论证就显得极不严密。课文中有很好的范例:《怀疑与学问》一文,作者在论述“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观点时,列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而产生疑问这一事实论据,有利论证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再用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话加以补充论证,最后用了四个“常常”分析阐述了新学说产生的一般规律,再次论证了“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如果没有分析论证过程,仅有事实论据说服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依照这样的行文思路进行仿写,要求列举的事实论据围绕“人物”“事件”要言不烦的展开即可。
二、两个事实对立面,正反论证更有力。如果想要同时写两个事实论据,最有力的论证就是让它们站在对立面。《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作者在论述事业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时举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华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事业与爱好的相符与不符不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站在对立面的两种情况吗?贴近生活、选材全面,有十足的说服力。再如《敬业与乐业》一文,关于“人要有业”的论述,孔子的反面例证和唐朝百丈禅师的正面例子也构成了更加有力而严密的论证结构。《谈读书》中诸葛亮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普列汉诺夫不够虚心错义曲解的读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论证虚心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课文中关于事实论据的呈现方式,我们拿来学习借鉴不好吗?
三、多个事实会提炼,排比出场气势足。为了让说理更充分,我们也可以安排多个事实论据同时论证一个观点。如果不能巧妙地组织材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行文拖沓,画蛇添足。因此,必须要学会提炼材料,凝练语言,若能以排比句式出场,就会达到结构紧凑、气势充沛、论证有力的效果。《创造宣言》一文大量引用事实论据,每一次语言简洁而句式工整的列举都产生了绝佳的效果。如“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经过精心提炼并特意打磨的句式组合在一起完美地将论证推向了新高度。这是并列式的事例组合,如果选取的事例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不同领域内有变化,就能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层次、更有深度、更具说服力。
四、谈及生活重现象,评价代替赘述言。没有合适的名人事例,同学们最爱谈生活,可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变议论为记叙。如何谈才算成功呢?不妨学一学《论教养》,这样一篇贴近生活的议论文仿佛更接地气,使人易于接受。例如这些语句:“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时也不要有声音。”生活中的琐事,三言两语便能完整的概括,只谈现象,只做评价,不去进行事件过程的追溯。这才是对“生活现象”的正确谈法,而不是去尴尬的讲故事,写出四不像的文章来。
明确了观点,材料的组织往往是最难的。以上对如何安排事实论据的总结,希望学生能“依葫芦画瓢”学会运用。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我们不仅会用到大量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也必不可少,只要让它们以正确的方式出现,不怕写不好文章。但是要想写出一篇成功的议论文,只讲行文思路和结构远远不够,学生的积累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并学以致用的好习惯。积累课文中学过的知识,广泛涉猎课外书籍随时做笔记,积少成多,活学活用,最后能化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就再好不过了。
转自:“马瑞霞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