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转型与实践思考
2023/4/27 9:33:36 阅读:139 发布者:
20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虚拟教室研沈书生教授进行了“富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转型与实践思考”专题讲座。
沈教授从教育转型、技术赋能和转型思维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一、教育转型:从形式到范式
要如何理解教育的转型,教育为什么需要转型。教育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未来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现阶段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人才培养过程的经验化实践。教育要转型,需要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普通性进行关注。教师的行为转变是支持教育变革的基础性条件。要理解教育的转型,需要教师理解和把握教育“转型”的核心内涵。要梳理旧“型”逻辑,进行理性描述;要发现旧“型”问题,进行实质追问;要寻找转“型”视角,进行有序衔接;要构建新“型”体系,进行系统思维;要推动新“型”实践,思考如何易于行动。
转型后的教育新范式,要从“形式”到“范式”。在教学方面,从传授到引导再到唤醒;在学习方面,从接受到探究再到适应;在路径方面,从一致到多样再到差异;从结果方面,从识记到知能再到心智;从空间方面,从实体到虚实再到场景。新“范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视角切入:聚焦主体:不同主体的责任明晰;韧性塑造:遭遇困境的临危不惧;基于场景:真实世界的学习联结;循证思维:基于证据的行动决策;心智构建:适应变化的素质迁移。
二、技术赋能:从融合到创变
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脑”,请重新认识我们的“脑”,力争从单脑到复合脑,复合脑是主体的智慧之脑。内脑:个体拥有的独有身体脑;外脑:个体支配的共有科技脑。从个人脑到社会脑,社会脑是主体的行动之脑;外脑:影响主体的判断;内脑:决定主体的格局。
技术可以推动教育变革的进路。技术可以基于教学材料的表征形式变革,可以基于个体交互的沟通渠道变革,可以基于行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变革,可以基于个体差异的学习路径变革,可以基于主体素养的场景融合变革。
三、转型思维:从思考到实践
转型需要面对以下一些关键点:
聚焦点:瞄准高质量教育发展目标
困扰点:个体视域决定的认知格局
突破点:支持个体行为的空间重构
发力点:面向复杂数据的算法创新
闪光点:促进终生适应的主体品质
在富技术背景下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都需要转型,用技术赋能,转换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自我的认识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专家简介
沈书生,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2018-2022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信息化教学与学习设计、信息化学习空间与环境、中小学教师或管理者的信息化能力结构与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青年项目和国家一般项目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改重点项目和各类横向项目等多项;主讲MOOC课程《信息化领导力》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转自:“李志尚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