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旧教材新用
——2023年宝安区音乐学科“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现场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课程改革理念,提升宝安区音乐学科教师科研能力。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在教育实践中落实新理念,探索“新课标”视域下的旧教材新教法,实现新突破,更好地开展扎实有效课堂教学,推进音乐课堂高质量发展,4月7日,2023年宝安区音乐学科“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现场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在宝安区实验学校五楼剧场举办。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杨健老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正高级教师胡樱平老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音乐教研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美育教研中心研究员王翔云老师,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部白姗主任,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音乐教研员曲晨老师,宝安区实验学校李宁副校长莅临出席了本次研讨活动。
宝安区全体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老师来到现场观摩学习。
Part.01
关联•对比•落实
本次活动主要聚焦义务教育阶段一、二年级唱游课如何开展以及初中学段音乐育美与思政育人课堂融合途径的探讨。五节构思精巧、融合创新的课例分别由宝安实验学校集团海旺学校曾慧老师,滨海小学集团海裕小学何洁莹老师,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实验学校易俞欣老师、岳伟红老师,荣根学校裴书群老师以及石岩公学谭家亮老师执教。
1.《魔法休止符》
为响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落实小学低年段唱游课程的实施,曾慧老师以大单元视角统筹设计了 《魔法休止符》一课,以魔法休止符不同情绪地表达为线索,带着学生通过《野免饿了》和《多年以前》两首歌曲的对比体验,感知休止符在乐句中丰富的表现力,感受不同的情绪表达。通过聆听、律动、齐唱、合唱、小乐器编配等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通过综合性音乐创编活动,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
曾慧,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海旺学校音乐教师,广东省合唱协会理事,宝安区音乐学科兼职教研员,宝安区优秀教师
2.《哎呀!玛丽亚丢了宝石花》
何洁莹老师以趣味游戏作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节奏感、韵律感和初步的艺术表现、表演能力为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强、弱、渐强、渐弱的歌曲演唱实践,尝试进行感觉、知觉的联通教学,从而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所带来的歌曲情绪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课中多位孩子真情流露的振臂欢呼与情不自禁哼唱都真实反映出何老师课堂设计的有效性。
何洁莹,滨海小学(集团)海裕小学党建副主任、艺术科组负责人,宝安区骨干教师,宝安区第三批兼职教研员,宝安区小学音乐面授导师
3.《学我做》
本节课由一名形体老师和一位音乐老师以双师课堂呈现,教学设计与实施力求体现音乐新课标理念,紧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积极达成歌唱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音准、节奏,助力学生养成好的演唱习惯;在课堂上,两位老师给予了学生有质量、有要求的具体评价。同时,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也形成了专业优势互补,在与合作伙伴的对比研究中增长着教学智慧,从而产生出了更多的构思与协作。
岳伟红,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实验学校音乐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
易俞欣,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实验学校音乐教师,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表演系
4.《沂蒙山小调》
裴书群老师尝试打破传统民歌教学的模式,突出音乐核心素养。以“纱巾”为辅助民歌教学,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体验音乐,提高课堂参与度,以“不同时代的沂蒙山小调”为主线展开,通过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体验等实践活动,掌握歌曲的曲调和节奏特点,在学唱歌曲中掌握方言咬字和唱腔方法,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体验音乐,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弘扬红色革命精神,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
裴书群,宝安区荣根学校音乐科组长,宝安区优秀教师,本硕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
5.《游击队歌》
谭家亮老师从歌曲创作背景、创作节奏动机与旋律动机等方面切入,带领学生通过模仿机关枪射击的节奏、模唱歌曲等教学环节解决歌曲A乐段弱起难点和歌曲演唱时“急吸缓呼”的难点;以B乐段“#4”变化音的演唱实践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色彩,加深对调性的概念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动作造型表现歌曲情绪与意境。整节课既扩充了学生对音乐本体知识的掌握,又对特定历史时期与音乐创作背景文化的融合进行了审美感知和创意表达,激发了学生对抗战歌曲的喜爱,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理解及民族自豪。
谭家亮,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公学音乐教师,青年手风琴演奏家,广东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广东省美育基本功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深圳市优秀教师
Part.02
交流·指引·融合
观课过后,莅临活动现场的各位专家分别就五节课例所呈现的新课堂、新样态进行了研讨交流。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音乐教研员王翔云老师肯定了初中学段两位老师基于学科本位的智慧化课堂设计,肯定了两位老师课堂中的思政融合实施,强调了学校艺术课程要加强姊妹艺术的融合以及与其他学科间、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对课堂中的质量标准评测点和学生艺术学业水平质量测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正高级教师胡樱平老师针对一、二年级的唱游课例提出寄语,希望所有音乐老师再次认真研读新版课标,了解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任务,理解好游戏与任务间的关系,分配好导入与新授的比例,在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勿忘音乐学科的本位,认真探索“教学评”的一致性实施。同时,胡老师也称赞了初中学段两位老师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所带来的课堂感染力,肯定了两位老师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有效性,并建议两位老师在以后的课堂实施中多多考量初中学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多多思考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杨健老师从“工匠精神”与教育哲学的对比中强调了思维育人、素养育人的重要性,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享中,启迪在场教师思考“学会”与“会学”间的区别和达成路径,并再次强调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过程中艺术学科的美育价值和终身学习作用。
Part.03
寄语
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白姗老师感谢了三位专家对宝安区音乐教育的厚爱和支持,并希望音乐学科教师通过研讨活动深度挖掘音乐课程育人价值,在未来音乐学科新课标视域下的旧教材实施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以深化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为途径,构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以艺术实践活动、评价设计与实施为突破口,开展深度学习引导,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审美体验与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生本课堂;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表现艺术,增进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开发创造潜能,塑造美好心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期待全体音乐学科教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借助教研为载体,进一步促进“三新”的全面实施,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带来的实践与挑战。
转自:“宝安区小学英语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