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促进教师间的学习、探讨、研究及反思,3月20日下午,胶州一中第二届语文教研室大教研活动在办公楼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薛斌,副校长范大林,教导处负责人何乃忠,语文学科包科干部、办公室主任秦欲晓以及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出席。本次活动由胶州一中语文组组长张芳老师主持。
整本书阅读报告
高一语文组备课组长李曰夏老师以新课标为理论依托,以新近高考题为抓手,以《美国语文》教材为借鉴,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目标”“《红楼梦》阅读与高考”“《红楼梦》的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入手,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多维度的教学探究既展示了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也在整体上架构起一个全面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
单元教学设计成果展示
高二语文组组长刘彩庆老师就本次单元教学设计情况与大家进行交流。刘彩庆教学设计小组植根于新课标,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立足单元学习功能、学习重难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等统筹设计项目化作业,发挥形成认知、融通读写内容、促进思维发展等功能,以实现作业价值最大化。
高考评价核心内容解析
高三强基班刘萍老师以“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逻辑线为依托,深入理解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分析出高考语文试题“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并从“深化基础”“应教尽教”“关联教材”“创新形式”四个角度与老师们分享备考启示。
高一高二专家组助力高三
秦欲晓从团队协作高效、课标研究透彻、计划科学详备等七个方面总结了高三备考的优势和经验,并从学生自主圈画审题、全覆盖式默写等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最后从强化阅读积累、作文限时训练等方面进一步肯定了各备课组的举措,并建议高一、高二语文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学生三年语文学习的整体设计、统筹规划。
语文教研活动汇报
张芳老师通报了语文组近期活动开展情况及系列成果,语文组已完成华人杯、创新杯、语文报杯、叶圣陶杯作文初评,高一、高二年级将于四月中旬完成环保杯作文;在单元设计大赛中语文学科组共获两个胶州市一等奖,张娜老师荣获青岛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省优课一等奖。张芳老师指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语文教学要在“细”上下功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仅要个人“琢磨”,还要和整个教研室的老师们“切磋”。
总结讲话
范大林从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研究三个方面对语文组教研活动做出了高度评价,强调要发挥大教研活动的优势,将高三遇到的问题下沉到高一、高二级部,对高效举措做加法,低效行为做减法,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薛斌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本次教研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要打通笼统与具体的关系,将新课标提出的笼统的培养目标细化落实到课程与教学中,让新课标描绘的蓝图转变为学生的现实发展;鼓励一题多用,化繁为简,避免学生陷入机械低效的练习中,达到“做一道会一类”的效果;树立高分意识,突破语文教学“最后一公里”的目标,并指出,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成为“通才”,争做“专才”。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本次教研活动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自我的提升。胶州一中语文组将以此为契机,在日常教学中继续深耕课堂,教研结合,教有所获,研有所得!
做一块蓄电池,常思常悟助力自身发展
高一语文组 周凯悦
身为一名青年教师,这次语文组大集备就像久旱后的甘霖,让人酣畅淋漓地沐浴着知识。就像张芳老师所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李曰夏老师的分享高屋建瓴,使我重新厘清如何认知与教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思路。李老师分析思路符合认知,逐层深入,一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目标;二是《红楼梦》阅读与高考;三是《红楼梦》阅读的教学设计。李老师以一种审视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整本书阅读”,不盲目信奉权威,不跟风时下古板的教学模式,整个的分析过程具有创新性、辩证性、启发性。尤其是,李老师质疑是否“整本书阅读教学”就是《红楼梦》、《乡土中国》的内容教学,李老师举出了近几年新高考试题的例子为依据,深刻地分析出教师们对“整本书”概念的误解,实践证明新高考中的“整本书”涉及范围之广,涵盖中外文化的典籍。其次,“整本书阅读”与高考,关于新课标的精神,我一直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肤浅地执行高考规定考与学生必须读这种僵化的教学形式,根源在于我没有深度研究新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与学习”的精神,课标明确指出“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在“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上,一直要求老师们要打破教学的功利化,更注重阅读过程本身,使学生感受阅读的愉悦,在阅读中获得美的熏染,从而提升核心能力。再次,李老师分析了“整本书阅读”与考试应用,以2020年高考题中海明威的《越野滑雪》为例,本题设置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来考查学生。读过海明威的相关作品的学生,见到这个题就会有阅读期待,解答时更能找到思路,找到自信。刘彩庆老师让我重新认识了“作业”应该如何去设置,如何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情和心理认知,开展关于散文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实操中掌握散文的文辞之美,情理之美。刘萍老师细致入微地从新课标和2022高考语文试题思考2023年备考方向,强调“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景,不成题”,从这三个方面全面解读了2022年高考题。刘老师提出正确看待试题的态度,减少学生“机械式”刷题,创新试题使用的方法,转换思维,强调一题多用,一材多用,试题答案不设置标准答案,仅提供要点参考,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大胆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身为青年教师,在听完报告后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清晰的方向,常行常为,广泛阅读。优秀的老师是前行的指明灯,我会以此为榜样,追光前行,潜心教研。
字字珠玑之语 醍醐灌顶之悟
高二语文组 李虹
本周一下午进行了语文组大教研活动,真正感受到语文人不断创新、不断深化、不断进取的精神,互通有无、集思广益的智慧。
做教研从来都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应该是开展自己的实践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李曰夏老师从“阅读与研讨目标”“《红楼梦》阅读与思考”“《红楼梦》阅读的教学设计”三个层面对整本书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讨。首先在“阅读与研讨目标”板块,基于教材编制和新课标形式,李老师提出“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与新课标的要求不一致”这一问题,指出众多教师将整本书阅读等同于《乡土中国》《红楼梦》阅读的错误认知,并明确,《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不应该理解为阅读《红楼梦》,而是学生“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老师“教”《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应根据学生阅读实际,形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任务导向—研讨交流—总结反思”的阅读教学规律。例如:读《红楼梦》,不做索隐派和考证派,注重整本书阅读规律,既不可只有通读、略读,也不可只有支离破碎的碎片化精读,将整体梳理和专题研讨结合。
刘萍老师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对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进行理解和把握,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无思维,不命题”意味着将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察力度;“无价值,不入题” 意味着要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自信;“无情境,不成题”意味着高考命题材料丰富,情境多元,情境的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到“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转变。
刘彩庆老师的作业设计理念新颖,本次作业设计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可以作为单元初始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使之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达成任务目标,也可以是在课堂学习中随着课堂的进度逐课落实,还可以在单元结束后作为延伸作业进行综合运用,以此推动学习全过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正如薛校长和范校长所言,大教研活动要找到自己的专家并实现三年贯通发展。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也在积极寻找自己的发展点,以“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思为行”三个维度为依托规范自身教学。“化零为整”,侧重整合,要有学生的整合,对于每种题型,都要通过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要有教师的整合,基于学情,把握各专题的能力指向;“化繁为简”,分解是要术,如2020年全国高考卷关于海明威冰山理论的阅读题,引导如何分解,如何进行问题解决;“化思为行”,应以思维撬动,精准理解为核心,以思维驱动理解,提升审题能力。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组 马珣珣
认真聆听了三位老师的精彩报告,一句古诗在我脑海中蹦出,“水涵光澹澹,云度影迟迟”。尤其是其中的教学和作业设计环节,让我感觉师生水乳交融,在思维的海中荡舟,一切显得那样和谐从容。
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目标,而大单元教学设计更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设计和素养目标的对接。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指对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优化组元,来凸显学科大概念知识,发展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这三场报告均体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灵感,细细品来,我的感悟颇深。
一、于细微处显素养——李曰夏老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红楼梦>》的报告。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探寻者、表达者,而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规范者、鼓励者,还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知识学习与品格养成、知识学习与情感濡养有机融为一体,可以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美美与共的特色课堂。
二、于融合中促审美——刘彩庆老师“单元作业设计”过程及作品。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最能抵达学生生命和灵魂的教育,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烂漫、最诗意、最有气质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使命。刘老师小组设计的散文单元作业,不仅选题诗意,课堂展示更是处处涵养诗意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植了文化之根。
三、于无声处深思维——刘萍老师《从新课标和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思考2023备考》的报告。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先生曾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如何在课堂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刘老师从理论到实践,既高屋建瓴,紧扣高考,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对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进行指点迷津,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和收获。
总之,本次学习收获颇丰!三位老师,用他们独有的诗意、新意、创意给我们展示了匠心独运的课堂设计和思考,其中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和对新教材的解读更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正如薛校长和范校长所言,语文教学做到三年的整体设计、统筹开展。要精准把脉、优化策略、强化落实,只有成为“通才”和“专才”,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
水涵光澹澹,云度影迟迟。和谐的语文教学情境,会有从容的理性思考的迸发,有了灵魂的壮游,咀嚼着语言的甘甜,语文教学必然生机勃勃。
转自:“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