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表现性评价
在科学常态课中的实践
柯桥区小学科学90学分第二阶段培训活动
4月19日-20日,柯桥区小学科学教研员金伟平老师组织教师在华舍小学、秋瑾小学开展90学分第二阶段培训活动。本次主题为“项目化学习、表现性评价在科学常态课中的实践”,活动由课堂展示、观点报告、评课议课、专家讲座多种形式组成,全程精彩纷呈、干货满满。
第一站:华舍小学
上午,来自华舍小学的王智慧老师带来《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一课,王老师通过问题驱动“寒冷冬天早上,小明想喝一杯热牛奶,怎么办?”,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设计探究实验。王老师非常注重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如何记录与描点,实验数据的分享,采用表格汇总数据来呈现全班数据的折线图,学生根据图表观察温度变化趋势,从而得出准确结论。王老师通过多维度自评的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明晰实践要求,提高了学生探究过程的方向性。
来自浙光小学的徐良峰老师同样带来《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这一课的展示,徐老师通过视频导入,请同学们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从而聚焦研究主题“热水是怎样使冷牛奶变热的”。徐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与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徐老师巡视指导并运用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实验进行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来自华舍小学的胡佳渭老师给大家带来观点分享《对项目化学习热的冷思考》,胡老师首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项目化学习?”,他总结项目化学习具有关注真实而有挑战性问题的情境、强调持续的探究与反思批判、形成指向核心知识再建构和体现思维迁移的公开成果这三个特征。然后他比较了项目化学习和其它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的差异,介绍了浅项目化学习在常态课中所缺少的要素,并倡导在常态课中从浅开始、由浅入深地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观点。
来自浙光小学的魏丽莎老师带来的观点分享主题为《构建微项目,助力常态课》,她首先介绍了微项目化学习的定位、特点与教学原则,微项目式教学需要基于真实情境,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水平,把握教学活动的开放性,注重课堂评价。然后她提出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需要从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六个维度进行构建,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不仅要做出东西,更要解决真实问题。
各听课老师分组讨论,对两位老师展示的课堂设计进行评课议课,并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此过程帮助老师们深度思考课堂教学,大家都获益匪浅。
下午,来自柯岩中心小学的胡玲芳老师带来《岩石的组成》一课,以“做一回小小岩石探秘员”导入,激发学生对岩石的探究兴趣。在“给三种矿物制作一张矿物信息卡”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利用工具发现三种矿物的不同特征,进一步明确花岗岩的矿物组成。胡老师对材料盘进行设计优化,巧用手电筒、参照物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与对比,并针对会探究会实践这一纬度进行表现性评价,评价标准前置,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实践。
来自浙光小学地李清老师带来《做个保温杯》这一课的展示,本课以任务驱动,要求学生改进不锈钢的缺点,设计制作自己的保温杯,学生根据工程项目研究方法,合理选材进行保温杯的设计、制作、测试及评价,李老师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引发科学思维碰撞。关于项目评价方案的制定,李老师鼓励学生小组自主讨论确定项目评价维度再进行全班统一,突出了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来自柯岩中心小学的车玉仙老师分享主题为《以项目式学习,突破教学难题》的观点报告,她针对胡玲芳老师《岩石的组成》一课的学习内容,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以突破此类课程的教学难题。一是联系生活,激发项目探究兴趣,二是优化教具,降低项目探究难度,三是多维支架,助力项目探究过程,如引入评价量表可以助力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四是课外延伸,持续项目探究动力。
来自管宁实验小学的徐铁柱副校长做观点报告。针对表现性评价进行思考,徐校长认为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再通过反思来形成更好的学习方法;以评价改进和优化教学,评价的主体要多元,方法要多样,特别要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课堂上的表现性评价,要从学生的角度制定评价标准,或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怎么评价并制定评价体系,再由他们自己对自己进行表现性评价,徐老师的想法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发。
听课老师们分组对这两节精彩的展示课进行评课,大家各抒己见,绽放思想的火花,现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
第二站:秋瑾小学
上午第一节,秋瑾小学的郑金娟老师带来的课堂展示——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动物的繁殖》一课。郑老师通过课堂观察受精鸭蛋,让学生体验不同受精时期的鸭蛋的生长变化,推测卵生动物的繁殖过程,着重突破科学观念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同时,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让科学课堂变得意义深远。在课堂中,郑老师渗透表现性评价,从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观察活动的规范性,课堂有序有形。
第二节课,湖州市塘甸王慧颖老师带来的课堂展示——《地球的结构》。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以项目化学习理念为导向。先通过在教室里打造地球科学展览馆营造一个真实情境,并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制作一个能反映地球结构的模型”。再通过学生交流得出评价标准:模型越接近真实越好。其次,通过参观展览馆并搜集记录信息小组合作实践完成模型制作。最后,在展示评价环节,通过他评、自评、师评了解到制作的地球结构模型还需改进。整节课简约不简单,非常大气。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一步步研究探索中,完成了核心概念的掌握、科学思维的发展、实践技能的提升。
随后,各听课老师分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发言交,对两位老师展示的课堂设计进行点评。评课老师从细节、环节等多角度展开点评,为两位老师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同时在场的老师也更加收获满满,从而推动我们的常态课教学的发展。
下午由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小学科学教研员朱颂伟给老师们带来专题讲座——《新课标新设计新实践——小学科学项目研究的思考》。朱老师从新时代的教育背景、项目化学习内涵、项目化设计策略、项目化拓展延伸四个方面开展讲座。朱老师从国家层面的要求、教学方式的罗列;新课程标要求与学科间的关联向我们介绍了新时代的教育背景。接着又从什么是项目学习、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关键特征、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类型与stem教育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学科项目化学习详细介绍了项目化学习的内涵。随后,朱老师从吴兴区项目化学习发展出发,梳理概括了项目设计的要求,并结合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开了项目化设计的策略,并通过切入课时、整合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向我们介绍了项目化实施的具体策略。朱老师两个多小时讲座,向我们分享了他对小学科学项目化的研究与思考,内容充实,干货满满。
活动最后,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金伟平老师结合两天的课堂展示、观点报告,对两天的活动进行小结。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有所收获,为自己确定一个小目标,做一个发展、学习型的科学老师,同时将项目化学习、表现性评价真正实践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为我们的科学课推波助澜。
学无境,思不止,行不尽。此次柯桥区小学科学90学分第二阶段培训活动圆满结束,不但增进了老师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研讨交流,也让大家对项目化学习和表现性评价在科学常态课中的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END-
来源:柯桥区小学科学公众号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