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学习启新程
砥砺前行共成长
——记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赴龙游学习
携手共进,一同成长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为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新课程,增进两地学术交流、建设联系、增进友谊。2023年3月2日,兰溪龙游两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联谊)活动在龙游县西门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以“指向综合素养评价的科学课堂研讨”为主题,由龙游县西门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余菊仙老师主持。
01
上课风采
第一节课由龙游西门小学曾爱庆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本堂课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课始,曾老师以游乐园的彩虹滑道为切入点,让孩子们分享游玩经验,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像工程师一样思考,让学生尽情探索各种材料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再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入认识影响物体在斜面运动的各种因素。最后曾老师让孩子们根据测试结果,提提滑滑梯的建造意见!在实现课堂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了知识应用实际的能力。
第二节课由龙游下库小学晏剑刚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宴老师以“猜一猜”的游戏引出本次课题,让学生了解小灯泡结构。再抛出问题“你还想做什么?”,引出学生各种想探究的问题,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宴老师让学生上台贴一贴,展示亮或不亮的各种连接方式,引出灯泡亮的原因,再分析短路和断路的连接方式。
第三节课由兰溪锦绣育才小学马进荣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导入环节用一张静态的龙游夜景图,一段动态的灯光秀激发了孩子们研究灯光的兴趣,带着探究热情,孩子们开始猜测并验证点亮灯泡的方式,通过大胆的尝试与深入讨论,懂得了小灯泡被点亮背后隐藏着的科学原理。
第四节课由下王小学王文杰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课前创设野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易切入课题。本节课以铁锅炒菜为切入点,抽象成金属条和圆形金属片的受热情况;并利用感温变色油墨,让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可视化,便于学生探究学习;最后拓展学生视野,用生活实际事例,让学生迁移知识,探讨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并启发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02
说课点评
接下来,四位上课老师依次进行了课后说课,介绍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并且还提了不足之处。
兰溪市小学科学教研员胡竹飞老师对第一、二堂课进行了点评。
精心:不论从实验材料、课堂记录表、还是板书板贴,两位上课教师都做了精心准备。
细心:曾老师将学生分组做实验时,学生的实验情况投屏给听课教师观看,不仅做到心中有学生,也做到心中有听课老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有心:晏老师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了记录表,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份材料,人人有材料,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人人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接着胡老师还带来了以“聊聊科学课堂中的板书设计”为题的专题讲座。胡老师从板书设计的作用、要点和技巧三个方面介绍老师设计板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最后,胡老师提出教学的精彩,板书占有重要一席,它是微型的教案,是生成性课堂的优美点缀,是直观感性的教学内容,会伴随课堂的始终,让我们的科学课熠熠生辉。
龙游县小学科学教研员赖瑞彬老师点评了第三、四节课。赖老师对这两节课给出了肯定,并分别指出了两课堂上的亮点:
马进荣老师以灯光秀引入课题,非常贴切主题,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且师生互动精彩,可以让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结尾以“三·八”节给妈妈制作贺卡为拓展,让学生学以致用。
王文杰老师将教材中的金属条和金属小圆片实验分析得精准到位,孩子们也会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意义,最后将知识要点连词成句,以“小火车”开动的形式结尾,进一步巩固了本课的知识点。
03
心得体会
上课的老师们上完课后,与其他老师交流心得,总结得失,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深入的思索,留下了自己的教后心得。
《点亮小灯泡》课后反思
杭州育才小学 马进荣
每次公开课都是一次磨炼,都会获得很大的收获。在准备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去理解新课标、不断思考各种设计去达到教学目标、不断尝试改进教具;在上课过程中学习把控课堂氛围、捕捉生成点并设法引导学生发生科学思维上的突破;在课后反思中仔细复盘,回顾本次课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最深刻的体会是:课堂与预设总是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也许这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教师一定要想的足够多,尽可能多地去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更多的应对方法,才能让整堂课开放又主题明确。
具体反思有以下几点;
1. 在介绍小灯泡结构环节原本预备展示真实的小灯泡及拆开的灯泡,但是当在师生互动中发现很多学生了解以后就没能展出,比较遗憾。其实可以在学生说完模型内的结构以后,再问一问:你们想看看真实的灯泡内部吗?通过投屏花1分钟时间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将模型与真实联系起来,学习会更真实。
2. 在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将“亮/不亮”的方式都贴上来,但通过几次试教都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会有这个意识去展示不亮的连接方式,因为他们总是兴趣满满地想要点亮灯泡。因此可以在提前预测环节,将学生的连接方式就摆在黑板上,在真正连接时,先去验证黑板上的能否点亮。完成验证后再去寻找其他连接方法。这样就可以保证两种方式都有,且不至于后面板书凌乱。
3. 有一部分学生在验证黑板上的连接方式时,从设计图→动手连,他们不会按照示意图连接,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其实也可以在同学们操作之前,老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按图操作”
4. 在后面的研讨环节,原本的预设是:请一位学生先分析一种通路,总结出:“电从正极出发→经过灯丝→回到负极”,请第二位学生分析第二种通路,强化通路概念。然后分析短路,对比发现“没有经过灯丝”;最后分析短路“没有回到负极”。但由于时间关系,通路只分析了一种,比较遗憾,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此会通路的理解是不深刻的。在以后上课时一定要记得带表,合理控制各个环节的时间。
当然本次上课的收获也是不少的,临上课前发现自己缺少暖场环节,想起以前听过的一次公开课是互相介绍,用到这节课上发现效果不错,在互动完以后很多学生的眼睛就亮起来了,他们对介绍自己非常感兴趣,一下拉进了师生距离。另外在引导学生逐步挖掘认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获得科学观念这个方面,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课后反思
下王小学 王文杰
作为一位入职不到五年的科学老师,上公开课的经验无疑是十分珍贵的。想上好一堂公开课,需要的不仅是对课本的研读,教师自身的经验,还有各方面的准备。针对这堂课,我复盘了我的准备过程,并反思了自己的改进路径:
一、课的设计。本节课选自五下第四单元《热》,是一个单元的中间课,内容承上启下;但是考虑到上课学生对前置知识的缺乏,如何带入到课的问题聚焦就需要加以设计。于是在上课前加入了生活场景——野炊,利用生活化的场景,野炊用具的选择,让学生自然进入课堂,思考热量的传递的内在规律。
二、实验用具的选择。教科书提供的事例是汤勺在汤锅中的热量传递,在生活中,类似的传热比比皆是,那为何实验只需做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的实验呢?教科书选择这两种形状的实验用具,就是为了分别探究热在线、面中的热量传递。但是热的传递不可视,如何直观地观察现象呢?利用感温变色油墨,我们能很好地观察到热的传递,最后学生得到的反馈也很好。
三、汇报研讨。汇报研讨环节我并没有做的很好。相比另外几位上课教师,我发现如果能借助希沃助手等APP帮助,可以将学生的记录单投放到大屏幕上,能更好更直观的汇总数据,探索发现规律。
四、课外拓展。相比于课堂研究的热传导来说,另外两种热传递的方式就比较复杂了。一个是通过红外线等辐射传递,一个是由流动的气体或液体传递,如果要深入讲解,课程内容要多出一大截。所以我设计了一张电烤炉烤肉的
,借用生活的例子来让学生把知识迁移应用,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自行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既是磨炼,也是考验,更是经验。在教师的道路上,我们与君共勉!
一同前往的老师们在观摩上课老师们的上课、名师的点评后,思绪翻腾,挥笔写下一篇篇的听课心得。
听课心得
振兴小学 斯亚楚
在这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日子,我们有幸跟随胡老师来到龙游听课学习。几位老师的精彩教学让我收获颇丰。看到4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其中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下面就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的语言风格上课的几位老师无不体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找回了自信,体验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的语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性化的培养。而这样的课堂,正是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的重要前提教师精神饱满,语言充满激励性,这堂课生动有趣,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语言。
二、多媒体的使用现代化科学教学中,黑板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板了。板贴、投影仪、多媒体等的加入,使得黑板的内涵更加丰富。此次活动,老师们都运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鲜艳的色彩、活动的图像和有声有色的视频,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其是第一位曾老师利用希沃白板全程直播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让我们台下的听课老师不用为看不到学生的表现而着急。
三、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次的活动中有3位老师都给了学生贴合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全程都沉浸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中。学无止境,每一次外出学习都能见识到不一样的课堂,也能感受不一样的教学理念。非常感谢胡老师给了我们这一次宝贵的外出学习的机会,期待下次还能有幸参加如此规模的活动。
兰溪龙游教学研讨心得体会
振兴小学 章翀翀
3月2日,有幸跟随胡老师赴龙游西门小学参加了兰溪龙游两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联谊)活动。使我们对小学科学教育、科学教学有了更多的新的启发。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在四堂展示课中,老师们根据新课标制定了教学计划,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加沉浸式进入科学世界,最受触动的是精美的板书设计。就如胡竹飞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科学课堂也应利用好板书,为课堂增光添彩。
虽然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堂效率提高很多,但是板书也是十分必要的。这节课教师教学的重难点体现在那一部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大体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多媒体上可以有一定的显示,但是多媒体展示的知识经常一闪而过,非常短暂,学生的印象也只是这一闪而过。相反,板书却可以更直接地显示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教师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重难点的标注,这样的话,学生在下课时参照板书又可以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复习一遍,并且突破重难点。
在多媒体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许多老师经常会将板书省略,利用PPT进行课堂教学。前一段时间,我听了其他老师的一节课,课堂环节很完整,可以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堂,但是如果他的板书部分可以更完善的话就完美了,板书是课堂上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这位老师没有忽略板书,但是却没有认真地对待板书,仅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出了本节课的两个大标题,没有给出简要的知识点,这样的板书是几乎无效的,学生并不能根据板书获取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知识框架。那么,什么是合格乃至成功的板书呢?我认为,成功的板书我想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一、内容上要突出教学重难点,具有科学性,学生能够根据板书总结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二、板书应该做到精简,符合审美的标准,做到简明扼要。
三、板书要实用,不能空于形式,为了板书而板书,板书是为了课堂服务的,要有它的实用性。
四、粉笔字是一个老师基本功的展现,所以板书要求字体尽量整洁美观,设计合理。
非常感谢胡老师带领我们到龙游学习更多的经验,让我在听课和听讲座过程中,学习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不足。
听课感想
振兴小学 金卫红
走进西门小学,中西结合,历史悠久,当西门小学余老师念诵校歌的时候,伴随着书香花香,作为外地人的我深深感受到,读书求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还有为家乡美好而奋斗的家乡情。更感受到了龙游人民对德与学的重视,正如校训:正德尚书。
满满当当的一天,《斜面》、《点亮小灯泡》和《热在金属中的传递》。4节课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文杰老师《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丰富,王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激发学生的欲望”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学生多看一看——发现问题;多想一想——讨论猜测;多做一做——实验验证;多说一说——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王老师以灵活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上课老师们反思研讨,让我深有启发,榜样在身边,同时也学习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很多时候,要敢于尝试,尝试自我突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感谢胡老师带我们外出参观学习,给我们带来实用的板书设计讲座,也感谢执教老师们的精彩课堂,受益匪浅。
龙游教研活动听课感
厚仁中心小学 王燕琴
1.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来源于生活,是今天四堂课的共同特点。几位老师寻找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导入课堂,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解答生活现象,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曾老师从学生玩滑草、滑梯的生活经验导入,引入斜面概念,搭建概念构建平台,降低思维理解难度。最后又引导孩子们根据实验探究获得的经验,给滑道设计提建议,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升华。马老师利用灯光秀导课,带给学生视觉震撼。激发学生对小灯泡被点亮原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王老师从生活中熟悉的烧烤和炒菜场景导入,挖掘实验材料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炒菜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探究热在金属棒和金属圆片中的传递规律。最后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分析烧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热传递方式,让科学回归本质,回归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服务生活。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与实验探究,识别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应用,提升科学素养,是我们科学课的目标追求。
2.巧用互动工具为课堂添彩
课堂分享环节也是值得每位老师学习和思考的地方,56教室,希沃白板,无论那种工具,均是为了服务课堂,增加互动而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曾老师借助希沃白板和投屏功能,既做到了尊重听课教师感受,在交流研讨环节,又让每一位学生清晰观察到每一种实验过程结果,便于学生对比观察,分析交流,成就本节课亮点。
3.“指导学生自行探究”是个性发挥、思维发散、创新表现的重要环节。曾老师不明确指定斜面摆放方式,开放教学、让学生大胆探究不同形状物体在不同坡度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一堂好课离不开板书的帮助。
精心设计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之用。课堂研讨小结环节,便于师生借助板书理课堂思路,让学生思维进阶可视化。
有所触动 有所思考
兰溪市实验小学 应冰宇
一天龙游的学习,收获满满。向兰溪龙游两地的教师们学习到了很多教学技巧。
1.巧设教学疑问,驱动学生积极思维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都精心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驱动,引领学生开发思维的马达,积极地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从而打造有趣、有序和有效的课堂。例如,王文杰老师执教《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时,提供了野炊这个生活场景,然后提出问题:选择哪个夹子更好,为什么选择这个夹子,另外的夹子有什么缺点等等。问题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学生兴趣高涨,最后通过师生一起探究,顺利地解决问题。
2.营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科学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天生就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尤其是对周围新鲜事物兴趣较大。为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情景中,从而激发其科学思维,培养其思考与表达能力。例如曾爱庆老师执教《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来当滑草项目的设计师,通过先提出问题,再进行模拟实验、测评、修改,最后让孩子作为设计师提供建造建议。
而通过胡竹飞教研员的报告分享后,也让我明确了板书的重要性。
1.板书可以调控学生思路学生看着板书,听着教师的讲解,依据板书所提示的内容,边听边思考,板书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的思考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的课题上。
2.板书便于建构知识结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这些知识结构和体系往往用语言表述不容易阐述清楚,但以板书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就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框架和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3.板书利于变抽象为具体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语言描述和抽象的讲解,学生不易在具体思维的基础上扎实地建立起知识体系。如果通过板书,边讲边板书,就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马进宋和晏剑刚老师上的《点亮小灯泡》,都利用板书将较为抽象的电路连接转化成了具体的
与实物,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电路连接过程和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心得体会
振兴小学 何宋菊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兰溪龙游两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联谊)活动。四位老师的精彩展示,对我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曾老师教态自然,轻松熟练。可见在备课方面用功之深。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在黑板上板书的表格,在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整个课堂显得完整,首尾相应。并且利用投屏将学生的制作过程呈现给大家。
二、晏老师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课堂上孩子们激情澎湃,声音洪亮。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一定能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晏老师的课,精准的抓住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明确,非常值得我学习。
三、马老师的课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从聚焦到探索再到拓展等学习环节都做了精心设计,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明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兼顾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点,达到愉快学习和高效学习的目标。
四、王老师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炒菜的锅中引出金属条和金属小圆片,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金属条和金属小圆片的传热过程,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实验材料准备精心,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活动充分,能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通过这次听课,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方法,对比反思我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的课要多下功夫,多向优秀老师学习。争取让自己有更大的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我们的一桶水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媒体的出现如:络、电视、报纸、图书等,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所以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各种媒体,多渠道获取知识,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已成为我们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听课感想
游埠小学 高跃兵
龙游之行给我收获很多,尤其是曾庆爱老师和胡竹飞老师给我启发最大。
曾庆爱老师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能从生活中滑滑梯的应用与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到了物体的形状,摆放方式和坡度大小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并将此原理应用于滑滑梯的设计。课堂问题设计环环相扣逻辑性与应用性都很强。
胡竹飞先通过现场调查和互动了解老师们对板书的重视程度以及备课时占的比重,然后从板书的地位、作用、如何设计以及优秀板书的展示等环节,让我对板书的重要性和设计方法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感谢工作室成员的齐心协力,感谢胡老师为组织活动的辛勤付出。
志合越山海,聚力共前行。本次兰溪龙游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联谊)活动促进了老师们的专业成长,也促进了两地科学教育的交流与发展。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不断躬身实践,紧跟时代步伐,以“新课标新理念”为导向,不断研讨优化课堂,在科学教学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
来源:胡竹飞工作室公众号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