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易老,岁月无痕。转眼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一年。一路走来,在教过的课文当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很多,但真正能让我在困惑中静心深思、并有些许进步的,当属《台阶》了。
《台阶》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01
初遇《台阶》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2004年。当时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台阶》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8课。初次读到它时,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心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的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讲好的强烈冲动。那时网络没有普及,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参考,我自身解读教材的能力还很稚嫩,仅停留在“为教而教”的层面上。
在备课时,我按照两个课时设计。第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然后思考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从中感悟父亲渴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和一位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的农民心理。接着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赞叹。最后让学生以“我从 看出父亲是一个 的农民”为话题品评人物。
第二课时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加以分析,然后让学生用“台阶是父亲的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台阶对于父亲的意义,再次感悟台阶背后的深层含义。最后让学生以“我有这样一位父亲”为话题说一两件关于自己父亲的事。孩子们回忆起了父亲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我趁机告诉孩子们,要去爱这个生活中常常不苟言笑的父亲。孩子们纷纷表示,今年一定要为父亲过一次生日、过一次父亲节、帮父亲洗脚……听到孩子的这些“誓言”时,我很欣慰。我想,教育孩子,我们不能仅仅授以知识,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一个人的品质。即使学习再优秀,工作再成功,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于社会又有何益?
这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也很踊跃。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本课教学我对作品主旨的处理还不够。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表达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对于这一主旨的把握,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只是通过自己的讲述给出,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因而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感知作品主旨及现实意义的目标。
好巧不巧的是,来我校调研听课的教研员胡老师刚好听了我讲授的第一课时。当时我既紧张又激动,还担心,生怕自己给学校抹黑。好在后来评课时,胡老师还给了不错的评价,让我那颗忐忑的心稍稍得以放松。
02
再遇《台阶》
再次执教这一课,已是几年后,当时已换用苏教版教材,《台阶》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本单元的主题为“疑为学之始。”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分析,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因此在执教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蕴涵其中的思想。
教材的编排体系不同,单元目标不同,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也要随着变化。这次的教学设计,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发现、去感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提出“父亲为什么要筑又高台阶的房屋时?”时,学生冲口而出,异口同声的认为“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是为了抬升自家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我又追问:“难道这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尊严?”学生瞬间沉默了,满脸茫然。显然不是,对本文的理解仅此是不够的。我告诉学生,一个老实厚道、淳朴善良的农民,不仅要求温饱能够得到解决,要求一个温暖的家能够遮风挡雨,而且还要求地位的提升和人们的尊重,这是中国劳动人民人性的觉醒,也是他们价值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作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普通农民,他所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气与韧劲。尽管父亲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台阶》中的父亲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也许我们认为父亲造屋的理想过于简单,抑或微不足道,不值得父亲付出一生的血汗。其实作者就是通过父亲建造有高台阶的房屋的过程与结局,让我们看到中国农民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们看到父亲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拼命苦干,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李森祥在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有人也问我作品里面的父亲是不是我的父亲,其实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作者以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叙述者,怀着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叙述父亲为赢得地位、赢得尊重而坚忍不拔、拼命苦干的一生。但文章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美和辛酸。
03
三遇《台阶》
转眼间到了2016年,全国部分地区开始使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台阶》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里的一篇自读文章。本单元要求学习注重熟读精思,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感受文章意蕴,体会他们身上闪现的优秀光辉。
我真正地执教新教材是在2019年,那一次地执教过程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稀里糊涂就那样过去了。反倒是今年再次遇到它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纠结和困惑,迟迟无法完成教学设计。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难度不是很大,但由于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较远,有些地方学生很难理解。比如说父亲竟然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一栋高台阶新屋的做法,这对于现在的这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八九十年代父辈的辛苦。再比如父亲的心理,待台阶造好后他竟然尴尬得不知所措,这似乎也与常理不符。思来想去,我觉得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进而提高写作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因此,在执教《台阶》一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1.巧妙设置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地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2.围绕中心选材,安排详略得当
学生作文不会选材,经常是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这是因为学生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在处理“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这个问题时,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3.结构前后照应,鲜活人物形象
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台阶》的教学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因为这是课后习题,所以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而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强调了(1)(3)两点,造新屋时托它闪了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了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我提醒学生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4.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多处精彩的细节描写,例如:“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有高台阶的新屋终于建成了,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的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小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慢慢得以提升。
语文的天地是广阔深远的,语文的课堂是充满无穷魅力的。语文教学之路,就像那一级一级的台阶,需要不断地去跨越。只要我们勤于思考,深于钻研,以一颗热爱之心,勤勉之心,用心去咀嚼文字,我们一定会筑起一级级的属于我们的高台阶!
转自:“薛小丽初中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