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儿童问学课堂,运用整合思维设计教学——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2023/4/25 17:06:01  阅读:85 发布者:

整合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想,是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而是能够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用整合思维来设计教学,是语文课程最优化实施的自然选择,是儿童问学课堂的设计理念。因为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落实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依存、同生共构的。因此,在儿童问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是运用整合思维来善打巧打“组合拳”,精准把握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统筹安排,精准施策,并能以此来审视教材、解读文本,根据文本课型(精读和略读)、主要内容、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特征,赋予每篇课文各有侧重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迭加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链”。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策略,以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自然而然地把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落实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之中,让儿童在单元整体学习的进程中,在丰富多彩的“问”“学”活动中,潜心会文,深度思维,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那么,儿童问学课堂如何用整合思维来设计教学呢?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具体谈一谈。

一、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儿童问学课堂有着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其对于教学目标的确立,除了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目标的整合之外,还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整合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基础目标的落实

强基固本,是儿童问学课堂的基础目标和保底工程。所以,对于诸如识字写字、阅读理解、朗读感悟等最基础的东西在儿童问学课堂中非但没有丝毫怠慢,而且是重视有加。比如,本单元中就有“援”“蕊”“脆”等24个汉字需要儿童练习书写,这种写字的基础性目标是要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的。当然,这种目标的落实,则要体现年段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把每一个汉字写正确、写美观,且有一定的速度。

(二)核心目标的实现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是每个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语文要素”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是指向阅读的目标;二是“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这是指向写作的目标。这些就构成了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融入单元整体教学之中,分解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之中,落实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之中。

(三)单篇目标的达成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种别具特色的语言范式,都是独特的“这一个”,而这恰恰是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一个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在落实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中都有其明确的定位,都承担着具体的任务,构成了一个和而不同的教学目标“链”。所以,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用好文本的独特的“这一个”,真正让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都产生最大的教学价值,让单元的核心目标能够在单篇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得到有效落实。

儿童问学课堂,从这三个维度来整合教学目标,就是在变和不变当中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平衡点和儿童发展的着力点、生长点,使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做到精准定位,科学施策,彰显出每篇课文的价值与张力,让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和单篇目标协调统一,相融相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教学内容的精准性

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绝不是单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简单累加;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也绝不等同于课文表达的内容,而是要依据课程标准、单元任务、文体特质、儿童学情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取舍,精当开发,科学整合。如此来优化教学内容,就会有效地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产生一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整合效果。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一)基于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儿童问学课堂,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统领,并以此为依据来精当取舍和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精准教学,扎实有效地用好每一篇课文,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让儿童在理解和体会独特的“这一个”的过程中感受和发现别样的“这一类”,丰富和发展儿童的言语经验和智慧。

本单元围绕“科学精神”这个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认识和解释,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身边的事物展开的探究,有的则是对未来科技展开的奇特想象,呈现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探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围绕这个要素,四篇课文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如何把这种科学精神和语文要素落实到位,这就要对教材的内容有一种取舍的胆识和智慧,合理重组教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然,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关注课后的习题和相关的阅读提示。比如,《文言文二则》这篇课文后面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个问题直指单元语文要素,为本课教学明了方向,定了内容。再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后面有这样两道题目:“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两道题目,也是指向单元语文要素,其目的是引导儿童理解和感悟作者的观点,读中悟写,领会作者是怎样有序组织事例证明观点的,并能够从读到写,尝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所以,这两道题目定向聚焦了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二)基于学情状况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要基于儿童的学情。儿童问学课堂把握学情时:一是对于那些重要内容,要考量儿童是否喜欢,如果不喜欢,则要使他们喜欢才行;二是对于那些重要内容,要考量儿童能否读懂,倘若读不懂,则要使他们读懂才行;三是对于那些重要内容,要考量儿童能否读好,假如读不好,则要使他们读好才行。这样来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就有了儿童的立场,就把握住了学生的基础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使得取舍和整合的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

三、教学策略的适切性

儿童问学课堂是用语文的方式来展开的,让语文成为语文。所谓语文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读”“思”“品”“悟”“议”“说”“写”等方式,这些都是一些最为朴素的语文实践方式。儿童问学课堂就是善于合理运用这些方式来引导儿童质疑问难,潜心会文,咂摸涵泳,进行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儿童问学课堂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是以激活儿童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为目的,让儿童在“问”“学”相生的实践中能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情悟之,以行践之,在切己体察中生成经验,获得智慧。适切的教学策略是具有启迪思维的张力的,所以,儿童问学课堂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关注到了以下几点。

(一)拿捏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语文姓“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而这个任务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完成的。然而,每篇课文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因此,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拿捏好学习语文的共性和学习课文的个性的关系,使教学策略更具针对性。比如,文言文的学习就有其共性的方法,这就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味作品的情感。这些普适性的方法在教学《文言文二则》这篇课文时肯定要运用。但是,对于《文言文二则》的学习,还要有其个性的方法,这就是通过潜心会文、比较发现等方式来体会蕴藏在故事当中的道理以及故事是怎样说明道理的。如此,把共性的方法与个性的方法有效地整合起来,儿童学得自然就会扎实而灵动起来,教学效益自然就会提高。

(二)把握好精读与略读的差异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那么,精读和略读的差异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儿童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儿童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儿童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由此可见,精读和略读都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指导的分寸不一样,指导的方式方法不一样,精读的指导要纤屑不遗,而略读的指导则要提纲挈领。所以,从精读到略读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是一个由学到用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实现自能读书的过程。

精读课文后面的习题和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都属于助教导学的系统。它们不仅告诉教师应教些什么,儿童该学些什么,甚至还提示了教师该怎么来教,儿童应怎么来学。所以,关注和研究这些内容,就能从中获得一些教学的启发和智慧,找寻到较为适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后面的几道习题,仔细研究,不仅能知晓编者的意图,还能捕捉到教学这篇课文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是“默读课文”“想想”“说说”“仿照课文的写法”等方式。用这些方式来学习,既简便又高效。这是其一。其二,要关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体裁和内容,并能将其与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勾连起来,做到既有侧重又有联系,自然而有效地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有机整合起来,以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处理好阅读与表达的互联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与表达。阅读是吸纳,表达是倾吐。教学策略的适切性还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处理好阅读与表达的关系,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引领儿童从阅读中学习表达,在表达中提升素养,同步推进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是“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阅读与表达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就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儿童从阅读中学习表达,迁移运用,提高儿童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其实,每个单元的教材都为儿童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儿童问学课堂重视利用教材资源,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实现阅读与表达的互联互动,促进儿童在“问”与“学”的阅读实践中由读到写,由仿到创,说写融合,夯实基础,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HA210388)阶段性成果。】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