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高级教师,上虞区名师、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新作文体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特等奖获得者。指导学生撰写长篇童话体小说《带精灵的绿马》,并由文联出版社出版。迄今已执教省、市级观摩课40余节次;发表20余篇论文、案例等,《小学语文教师》封面人物。
将“有趣“进行到底
《这样想象真有趣》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是统编教材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之后,编排的第三次想象类习作。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是: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文本提供了四张有趣的图片:母鸡在天空飞翔,蚂蚁的个头比树还大,老鹰变得胆小如鼠,蜗牛健步如飞。
此外,文本提供了两个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建构故事,并要求学生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故事。
三年级的学生根据这些提示,能建构起有趣的童话故事吗?他们需要怎样的情景的创设,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入情入境呢?一堂课40分钟,如果想做到编好故事,大部分学生能写好习作,并能适当修改,怎样高效的教学设计才能达成呢?我深入思考,在不断地研磨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对习作要求的感悟。
第一稿:情境浸润,下水文导行
(一)代言童话人物,引入童话情境
1.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童话王国,化身为你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请作自我介绍。
2.出示老师的自我介绍:我是一只母鸡,最强的本领爱管闲事,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闲事我都爱管一管,我最大的理想是学会飞翔。因为我们家以前有一个邻居,是一只鹅,有一天居然背起他的小主人尼尔斯,飞上天旅行去了,可羡慕死我了。
(二)自创图书,跟随母鸡“游森林”
1.故事引说:母鸡在森林里散步,跟小鸡打声招呼,跟小树问个好。突然头顶飘过一阵黑旋风,传来一阵可怕的女巫的笑声。哎呀,原来是人人惧怕的女巫来了。她每次来森林,都会搞出一些事情来。我赶紧低头看看自己,还好还好,两只翅膀还在,尖尖嘴也在,真是万幸!
2.师生合作讲故事的方式逐一出示比树还大的蚂蚁、健步如飞的蜗牛、胆小如鼠的老鹰,并讨论动物们什么变了。
(三)我的世界我做主
1.动物世界全乱套了,动物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它动物什么变了?
2.讲述一件变化后最离奇的事。
(四)习作
1.学习教师下水文:《飞翔的母鸡》
交流:你觉得母鸡的故事有趣吗?哪些写法让你觉得很有趣?
2.学生写作文。
3.班级交流。
4.看了同学的习作,对自己的习作有所启发吗?请下课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上完这堂课之后,我五味杂陈:将四张碎片化的
串编成一个故事,学生很喜欢,但是课堂前十五分钟的情境创设如妇人的裹脚布,太费时。情境中,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还有对动物变化的理性分析,强调了情境,弱化了习作。再则,下水文有没有必要出现?它的教学价值是什么?三反复的下水文故事,对本次习作的引领缺乏典型性,不在三年级学生习作的发展区。此外,本单元的课文,读四篇有趣的故事,写一个有趣的故事,编者在写法上有没有建构某种关联的意图呢?单元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能成为学生习作的支架吗?
第二稿:例文支架,关注习作方法
第二版设计,我保留四张
编成一个故事的设计,但做了简单化的处理。教师言语、音效、图片,三管齐下,多重刺激,激发学生潜藏的巨大想象力,生发灵感创编故事。在学生完成第一次习作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二次辅导:出示本单元中的文章片段,请学生领悟这些故事写有趣的锦囊妙计:“形象的话语”“有趣的表情”“夸张的动作”。
“不,”裁缝说,“就在冬天。”
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顾客蹭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都快散了……
老虎和贼一起滚下来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漏》
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涨得通红,嚷道:“多加几个人,多拿几条棍,给我狠狠地打!”
—《枣核》
学生根据范文,进行二次创作并修改。
这一堂课上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设计饱含“匠心”,合理利用了教材中的范文资源。但转念一想又不对了,我把本次习作挖得那么“深”,教材为什么不明确点明把故事写有趣的方法呢?三篇单元课文中提取出来的“形象的话语”“有趣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已经指向把故事写具体了,是拔高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了吗?超“标”了吗?是对语文要素达成上的“越位”、“错位”、“占位”吗?我猛然醒悟,前段时间梳理过三至六年级想象类习作的编排规律,就习作目标而言,三年级上册开始要求学生以篇的形式来习作,先学习搭框架,把文章内容说清楚:说清楚故事里的角色,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说清楚故事内容,到说清楚表达顺序,再到说清楚表达方式。到了五六年级,教材才提出“围绕重点写具体”的要求。
第三稿:化繁为简,紧扣“有趣”
我再次着手修改教案:故事编得有趣,写得有趣,是本文的重点,“有趣”是关键。这一版的教学设计,我凸显同伴间有趣的学习,将所有人的创意通过卡纸分别展示在四块画板中,围绕“失去特征”或“变得相反”,修正、提升,让故事越来越有趣。在第一次习作的基础上,阅读、点评同伴的习作,审视“有趣”是否到位,再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二次修改,进一步提升“有趣”。
一、创设情境,创编故事
1.故事导入,开启想象,发现变化规律。
2.构思故事,把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简单的几个字,写在卡纸上。
3.学生展示故事:将卡纸贴到对应的区域,全班交流、点评、修正故事。
二、首次试写,让经历奇特
1.学生习作,出示习作要求,习作有困难的,请打开锦囊(锦囊中藏着教师的下水文)。
2.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把怎么变得写有趣,发生的奇特事写有趣。
三、二次修改,让情节更有趣
1.根据提出的修改建议,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故事。
2.交流、点评。
四、课堂小结,再激创作兴趣
这一版本的课堂教学,我紧紧围绕着“有趣”,突出本次习作要求——想象有趣,围绕“要素”,激发想象;紧扣“有趣”,层层推进。高效的同伴学习,事半功倍:请每个学生把最有趣的故事用简单的几个字,写在卡纸上,并展示在画板中,请全班学生点评。这样一来,每个孩子的故事都得到了展示,每个孩子也都看到了所有人的故事,找亮点,寻差距,及时修正,让写前的故事得到充分的交流,将互动最大化。这一点教法的改变是这一版教学改动后最大的亮点。在学生第一次尝试习作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发现同伴的习作中,哪里很有趣?哪里不够有趣?应该要把哪些地方写有趣?总结方法之后,把这些习作经验带到自己的习作中,修正自己的习作。习作中,学生往往会关注故事中两个“有趣点”:小动物怎么变的?变化之后,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学生试写之后来发现问题,明确写法,达到了“先学后教再练”的效果。
回望这堂课走过的三个阶段,感触良多:目标定位,从越位、错位走向准确;教学设计,从杂碎走向简约;支架建构,从过多干预,走向学生主动尝试……
一、情境创设,适时适量,让位习作
学生编写童话故事,从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转换成童话的思维方式,有一个思维的转换过程,视频、图片、言语、音响等刺激,都能很好地带学生进入童话烂漫的想象磁场。
在第一版教学中,过份地强调了童话情境的创设,学生与童话天生就亲近,并不需要刻意让学生去角色代入。繁琐的情境创设“霸屏”了习作的主导优势。第二版、第三版的教学比较好地回避了这个问题,故事编得简洁、干净,紧凑的故事,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并将更多的时间预留给了习作板块,为二次习作提供可能。
二、统整信息,举一反三,催化习作
文本给本次习作提供了四张图片,有内在联系,但又各不相干。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这四张图中找到启发,构思故事。
很有代表性,有强烈的视觉冲突,从而激发思维。唯一的缺憾是,
是碎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在教学中,统整这些信息,将四张
串联成一个简单的故事,成为一个整体中的四个局部。学生在好听的故事中,感受童话夸张的想象,好玩的故事,不由自主地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事。
文本内容可统整,学生思维的闪亮点也可统整。第一版和第二版的教学,学生的想象交流基本是单线的,个体化的。第三版的教学中,学生个体化的想象扩展为班级的想象大融合,区域化统整了学生的故事:通过小卡片上书写自己的故事标题,并展示在四个对应的画架中,这样的统整,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扩大化,为想象空间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三、习作支架,无中生有,提升习作
习作教学,我们常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架:问题支架、写作提纲支架、范文支架等等。支架,固然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拐棍,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创造的可能性。
在第一版的教学中,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学生习作有困难,步步为营地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导图支架、教师下水文支架,以期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能顺利“登顶”。
第二版本中,我在单元整组教学的理念下,努力挖掘本单元四个有趣的故事中的写法,带学生去发现作者把故事写有趣的密妙,忽略了学生的习作发展的段位,忽略了学生的驾驭能力,忽略了学生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 ”……
第三版本中,我撤去所有的习作支架,在充分交流、形成故事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写,写完一起发现哪些地方要写有趣。课堂中,学生交流发现,故事写有趣要写好两个地方:小动物怎么变的,写有趣;变化之后,发生的事情写有趣。自己去尝试习作,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小结写法,没有支架,胜似无数支架,将“有趣”进行到底。
打磨《这样想象真有趣》的过程中,我不断修正着自己对统编教材习作框架的认识,一路提升,一路认识“小学习作教学”的庐山真面目,很有趣!
转自:“何夏寿的童心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