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开展以素养为导向,思维为核心的课堂成为一线学校、教师不懈努力和探索的方向,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
本文从培养学科思维能力,落实学科探究实践,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三个方面提供了课堂教学实践理念和策略。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 如何落实学科探究实践?
※ 如何落实跨学科综合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是引领学校发展之根本,是教育核心内容之所在。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市教研室附校”)聚焦核心素养的“启慧课堂”改革,为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进一步贯彻国家“五育并举”的精神,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化“启慧课堂”改革,学校于2023年4月13日开展了“启慧课堂”改革及“五慧评价”建设专题学术论坛。
本次活动特邀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标修订专家组组长胡卫平教授、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高云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孙素英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王秀红教授、特级教师李霞进行现场指导和主题分享,杭州市钱塘区及其他区县近20个名师工作室成员及相关联谊学校参与了活动。
本次活动立足新课标背景,聚焦学科课堂改革、跨学科主题学习两大主题,采用课堂展示—专家点评—主题分享的多元立体形式,在多维度展现“启慧课堂”教学新样态的同时,为学校和教师构建素养导向下的思维课堂提供启示。
如何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都突出了学科思维。因此新课标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次活动中,赵爽带来了一年级语文课《棉花姑娘》的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联系生活,结合插图、甲骨文识字等方法,增强学生印象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字形结构对比,学生自主发掘相似两个汉字的异同点、各自的笔顺以及书写特点,提高学生理解、观察和比较的水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根据课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棉花姑娘为什么这么难受?”,通过找出棉花姑娘生病的原因,引出蚜虫,并用视频的方式介绍蚜虫的外形和生活特性,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找出给棉花姑娘治病的医生。
通过延续前期创设的真实情境,教师提出问题:“棉花姑娘盼来了哪些动物医生”,并以此为驱动,对学生提出角色扮演的要求,让学生朗读对话,体验角色情感,在任务情境的角色体验活动中进行阅读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理解文本、情境的能力以及表现力,提升了学生深刻性、灵活性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 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孙素英教授作主题分享
关于如何发展思维品质,孙素英教授提出了建议,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的识字环节中,第一学段应“多认少写”,合理安排识和写的量。第二、三学段的识字教学要向自主,系统、结构化的方向探索,建立汉字知识体系,找到汉字构成、内涵的规律。
对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教师可以提供想象的契机,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想开去”“想得好”。
以《一首诗的诞生》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写出任何脑海中任何想到的词汇,帮助学生“想开去”;再以其中两个字为中心,按照联想原则(接近、类似、对比),再生联想等思维方法使诗歌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完整;由衍生的词汇不断与主题相互连结,从而获得诗句。
▲词汇联想举例
如何让学生“想得好”,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六个步骤:
1.发现元素:先从基于"画布"想象出来的诸多词汇中选择有感觉的两个词汇,如“风景”与“眼睛”;
2.强制联想:初步建立关系,可以是"风景的眼睛"或"眼睛的风景",在二者中加以判断,选择“风景的眼睛”进一步加工;
3.思考还可加入什么新元素,使"风景的眼睛"更丰富?可选的有:花朵?小花?草原?
4.再生联想:使这些新元素与“风景的眼睛”之间再生联想,如“小花是风景的眼睛”。
5.使意义更丰富:如何运用更多想象,使这一句的意义更丰富?如小花是什么样的?小花应长在哪儿?得出"墙头那朵小花是风景的眼睛";
6.使意义更完整:运用更多想象,体现出特定情境中各方面的彼此关联,在词汇间建立起新的关系,如"草原上牛粪堆冒出的那朵小花是整片风景的眼睛"。
至此,一个想象与思考交相运用的过程完成了。
▲首都师范大学孙素英教授
如何落实学科探究实践?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科实践,因此教师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充分经历实践探究的过程,完成对学科概念的深层建构。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倪然老师带来了三年级科学课《影子的秘密》。这节课通过制造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两个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在课上,教师借助控制变量的方法,限定了三种条件:不同形状;方向相同,大小不同;大小相同,方向不同,让学生通过实验制造影子,探究问题。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影子的形成要素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并了解影子的变化影响,最后通过制作简易无影灯,实现应用迁移。在整场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学生在教师细致指导与结构化材料的支持下,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影子的变化,在行动与思考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让学生制造影子
探究实践是科学核心素养的两大关键能力之一,“从幼儿园到初中,让学生从初见概念到具有概念雏形。科学课程是一个典型的通过科学探究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李霞指出。她认为,科学教学中,识别和控制变量思想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点。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李霞
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科学论证过程,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优化操作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并聚焦主要问题,通过对现象观察分析、分类归纳,建构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如何落实跨学科综合学习?
综合能力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更是课程方案的要求。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素养发展。当下,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落地也是一线教师面临的一大难点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王长林展示了一节数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该课以“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放置长柄、短柄雨伞各30把的雨伞收纳箱”为真实情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形成解决方案。
在该主题学习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收纳箱限定条件,接着,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搭建收纳箱,在成果汇报后,借助全班评价与小组自评完善与改进方案,最终让学生思考“如果要设计真实的收纳箱,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让收纳箱的设计真实可用。
本节课无论是课前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还是课中的测量和计算,都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教师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合理分工、动手操作、认真评价,呈现出具有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生本课堂样态。
▲教师讲解收纳箱条件
在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方亚琴看来,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如下特性:
1、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
2、所建构的概念与核心概念要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因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不仅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思维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思考。
▲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 方亚琴
有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关键是理解跨学科概念。高云峰认为,跨学科概念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以科学为例,科学标准中13个学科核心概念蕴含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在活动中,高云峰解析了跨学科概念的内涵、特点及应用。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以及技术与工程四个不同学科领域,运用 “水的三态”“光合作用”“地球圈层”和“设计与物化”四个案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物质角度看,水蒸气、 水和冰中的单个水分子都是相同的。
从能量角度看,水的氢键 ,三态变化是水分子之间氢键形成或断开的宏观表现。
从系统与模型看,众多水分子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系统,水的三态示意图是其简化模型。
从结构与功能看:氢键增加了水分子之间的约束,氢键数目的多少决定了水的状态。
从稳定与变化看:在水的三态变化中,单个水分子的数目和状态保持不变;
从宏观角度看,水的状态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从微观角度看,水分子间的氢键数量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
他强调,深入理解以上跨学科概念,才能将知识系统化与结构化,在中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具有预测性的模型,从而让学生认识系统特性,整合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跨学科概念广泛存在于一般的概念、现象和问题中,教师需要通过多学科比较,或者跨学科探究,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概念。
▲清华大学高云峰教授
深化“启慧”课堂改革,实现内涵发展
杭州市钱塘区政府发布《“钱塘优学”全方位综合提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要有力打响“好学生全面成长、好教师全心育人、好学校全域遍布、好服务全程优享、好环境全息保障”的“钱塘优学”共富金名片。
“‘加快教育现代化,打造美好教育先行区’,是我们新区教育人的应有担当、光荣使命。”钱塘区教育局局长钱晓华强调。
在此倡议之下,市教研附校以“求源启慧”为办学理念,用成长型思维办高成长型学校,激发学生活泼泼的生命力和学习力,建设具有儿童味、书香气、学术范的高品质现代化学校样态。
在此基础上,市教研室附校魏强校长提出构建“启慧育人”体系,以”启慧课堂”改革为内核,创建“教学学术”特色。在魏强的引领下,学校不断深入探索与反复打磨教学,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构筑思维的桥梁,用所取得的成果回应了学校怎样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问题。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主渠道。市教研室附校以“启慧课堂”为抓手,探索出体系化的思维课堂框架和实施策略,从学科思维到核心素养,完成学生智慧启迪和发展的全面进阶。
在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启慧课堂54321”教学模式,提炼出了切实可行的“启慧课堂36计”教学策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启迪学生智慧提供有效途径。
“启慧课堂54321”教学模式依据思维型教学五大基本原理,建立四个课堂评价标准,以素养目标单、学习支持单以及素养评价单为教案,以老师、学生为课堂“两主体”,为不同学习内容而设计教学程序的课堂教学“一设计”。目前,“启慧课堂”已经建构起了系统性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收获了成果。
基于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学校不断探索聚焦学科素养的学业评价,进一步深化启慧课堂教学改革。“启慧课堂”的内涵不断丰富、特点逐渐明晰。
以数学学科评价为例,在学校启慧课堂的顶层框架设计下,学科组以启慧作业为评价的载体,设置层次化、素养性、灵活性、多样化的学科评价。学科组将六年级数学的启慧作业分为基础与拓展两个版块,基础版块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认真完成;拓展版块采取学生自由选做的方式,进行分层次评价。
同时,教师会将作业的提交时间、正确率、订正率作为反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视化。此外,还采取了学生自评的方式,将更规范的态度、习惯和学业水平评价也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除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评价之外,还关注到学生的动手操作、梳理练习等表现性评价。
在“三单”的使用中,素养评价单仅供阶段性和期末终结性测评使用,放在一个单元或者一个阶段学习结束之后,用来评测某单元或者某两个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素养评价单聚焦问题解决能力,与单元、课时学习目标相匹配。此外,教师基于素养评价单设计单元、期中和期末的素养评价试卷,为学生素养目标的达成提供依据。
▲多元的评价单
而在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中,学科组使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评价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使用日常观察和记录等方式,评价主体为学生、老师和家长,评价周期为每月一评、每学期一评。
为使课堂更“活泼”,学科组还制定了不同主题的评价单。以写作为例,评价主题有分享游戏体验、畅想冒险故事等,以此多角度探索学生潜力,全方位评价学生能力。此外,学科组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设计项目化综合性学习作业作为部分评价指标,如名著主题手抄报,课本剧等,提高学生积极性,深度发展学生素养。
经过不断革新探索,学校荣获浙江省首批现代化学校,全国思维型教学基地学校,中国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全国名校联盟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市教研室附校在学校发展的九年时光中锐意进取、不断精进,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构筑思维的桥梁,也将在未来不断完善启慧课堂教学体系,向课堂教学的至善至美迈进。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