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生写作应该有实际读者

2023/4/21 9:39:22  阅读:83 发布者:

读美国杨伯翰大学教育学院德立克·伦茨先生的议论文教学视频,他选择的文题是“校服”,写作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写校服的利与弊,以掌握如何写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伦茨先生帮助学生确定了此文实际读者是校长及校董事会成员,写作的现场读者是同班同学(可以讨论,可以共同调查、搜集信息),偕同参与式读者是父母(为学生提供学校无法提供的方便),帮助式读者是教师(解决写作中的一些问题,使得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能感动校长或者董事会成员)。一个星期后,每个同学通过E-mail将文章发给了校长与董事会成员。这批实际读者十分乐意地读了每篇文章,并给他们一一回了信。当校长与董事会成员看到一学生写到“因为穿校服的问题,使我逃了很多次学,使我没了个性”后,还作出了如下决定:校服要体现个性,要有多套校服供同学们选择,而不是完全的统一。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多数语文教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思考文章的读者群问题,中小学生所写文章的读者是自己与语文教师。虽然多数教师做了将好学生作文在全班、全校范围内展出,或发表在报刊上等工作,但写作的主体对文章的真正读者仍然十分模糊。为什么在写作中要强调实际读者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读者群?有位作家说得好:“没有明确读者的文章、书籍、报刊是没有价值的,这也是作者、编辑没有真正写作、编写目标的体现。如果不重视这一问题,写作训练一定是失败的。”

2001617日是父亲节,为了让学生更爱自己的父亲,从68日开始,我借用初一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训练(那时候,我在教师进修学校教语文教材教法课)。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此篇文章是写给自己父亲看的,只要你的父亲满意了,就说明此次作文是成功的。整个写作过程是这样的:①引导学生对母亲、爷爷、奶奶、亲戚、爸爸的朋友等进行广泛调查,记下他们是如何评价父亲的;②帮助学生设计几个问题对父亲进行访谈;③为学生提供几篇典型的有关父亲节、写父亲方面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④与学生共同上网查找有关写父亲的信息;⑤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料写成文章;⑥动手制作父亲喜欢的小礼物;⑦在617日那天,将文章与小礼物呈给父亲,并以父亲为主对文章进行家庭评判,形成评价文章。星期一(618)早上,从全班同学的脸上我读出了成功,并告诉他们继续将“我的父亲”写下去,因为这是一本很厚很厚的真情之书。

每位语文教师都清楚,文章是给人看的,这里的“人”指的是:自己、教师(语文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家庭成员、同学、朋友、政府官员、工人、农民等等。所以说,学生写任何一篇文章应该有明确的读者,比如要求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写篇文章,学生可以写现任语文、数学等各学科教师,也可以写过去的教师,也可以写想象中的教师等,很明显写谁谁就是该文章的实际读者。语文教师就没有必要全部阅读、批改所有的文章,语文教师在作文训练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必要的帮助,这才是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应该有的角色。写完后,属于谁读的文章,就鼓励学生拿给谁读,我想该篇文章的真正读者一定会尊重小作者(如果学生无法找到读者,教师应该以演那位老师的身份来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鼓励,这也会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由于每篇文章的读者不同,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分别交给了自己的读者。如此训练,语文教师的负担确实能够减轻,学生写作的兴趣也能够养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在写作中为每个学生确定读者群,实质还教给学生合作写作的本领。因为一篇文章的读者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群体,通过群体的反馈信息,才能更好地鼓励和激发孩子可持续的发展变化,才能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有着继续写作、写好作品的勇气,也才能真正意义上将每个学生放在社会大家庭中,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有了这个合作群体,就等于让更多的人承担起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担子,不仅是语文教师。研究表明,写作技能应该属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一点我国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还没有完全重视,2001年颁布的语文及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才有着明确的写作规定,其余学科仍是个“盲区”。另外,“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反映在写作上,我认为应该首先体现在读者群的确立上,即给学生明确的读者要求。没有读者怎能谈上交往?而学生在写作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展现、树立,自然能提高写作兴趣,养成写作技能,也能在交往中更好地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最后,在写作中确定实际读者,实质是给学生下了一个轻松、美好、人人都能接受的命令,即给学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更现实化的写作目标。每个学生接受这个命令后,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写作,因为每个写作主体都想得到实际读者的关注、激励、赞扬,主观上讲,他们也不愿有一丝马虎,他们必然会开动脑筋,去阅读、搜索、调查、请教,完成次次使命,写作的成功率一定很高。有了一次次的成功,就会有更强烈的欲望,有了强烈的欲望,必然产生更深层次的写作行为,这种由实际读者拉动的写作链就使得全体学生的写作技能得到真正的培养,语文教师也就能跳出了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写作的误区。

这篇文章发表在2001年第11期《语文学习》杂志上。这是我31岁时写的文章,今天重读22年前的这篇短文,旧文真的不旧,因为现在的写作教学在这方面仍然是老样子,几乎没有任何突破。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